天天看點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先問兩個問題:1,你覺得唐太宗在中國500多位皇帝中能排名多少?

是前三?前五?還是前十?

2,你覺得李忱在在中國500多位皇帝中能排多少名?

什麼,李忱是誰不知道?那不妨看完這篇文章,再作回答。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唐朝的曆史以安史之亂為界,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唐朝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奠基,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後期比之前期乏善可陳,暗淡的多,似乎連幾個像樣的皇帝也找不出來。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位皇帝,他在位十三年,國家總體比較太平,号稱“大中之治”,後世的名聲也頗好,被稱為“小太宗”,這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這個“小太宗”的名号,對标的是大唐第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李世民有多強?他十八歲舉兵反隋攻破長安,後統兵作戰消滅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劉黑闼,進位天策上将,打下唐朝半壁江山。玄武門之變後登基稱帝,對外滅突厥、吐谷渾、薛延陀,收安西四鎮、重創高句麗、和親吐蕃,四夷賓服,被稱為“天可汗”,對内休養生息,從谏如流,重視人才,開創“貞觀之治”,奠定唐朝近三百年國祚,被評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實乃千古一帝!

假如給中國曆史上五百多位皇帝排個名次,個人認為李世民起碼是前五名的存在。

李忱号稱“小太宗”是名不副實還是名副其實,他到底有什麼能耐,是否配得上這個稱号呢?

說起來,李世民和李忱原本都和皇位沒什麼關系,李世民是高祖李淵第二子,太子之位原本是大哥李建成的,李世民是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把皇位搶到手的。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李忱的上一任皇帝是唐武宗李炎,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可惜在位隻有6年就去世了。

李忱則是李炎生父唐穆宗的弟弟,也就是李炎的叔叔,原本也與皇位無緣。

李炎生有五子,分别是杞王李峻,益王李岘,兖王李岐,德王李峄,昌王李嵯,正常情況皇位應在五人中某一位繼承。

但是李忱卻當了皇帝。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宦官幹預,二是李忱裝傻。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唐朝宦官改立皇帝不是新鮮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前後七位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宣宗也隻是其中之一,李忱的裝傻也讓宦官以為容易控制,故而擁立李忱為帝。

846年李忱繼位的時候,唐朝已經建立了228年,距離安史之亂爆發也已過了91年,雖然已經無複貞觀開元之氣象,但經武宗與李德裕整頓有所改觀,外破黠戛斯烏介可汗十萬大軍,解除北方遊牧民族威脅,内平昭義藩鎮,重振朝廷威望,還推動了會昌廢佛增加國庫收入,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

不過藩鎮、宦官和黨争并沒有根除。

李忱在位十三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其一,結束牛李黨争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唐朝中後期有三問題,分别是藩鎮、宦官、黨争。唐朝為什麼從安史之亂後再也沒能恢複盛唐氣象的榮光,就是因為這三大問題都沒有解決,一些藩鎮挑戰中央,威脅唐廷統治,宦官則威脅皇權和朝政,要命的是官員之中也有沖突,黨同伐異,互相攻讦,最突出的事件就是長達四十多年的“牛李黨争”。

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和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圍繞個人恩怨、藩鎮、施政等問題,大肆排擠對方弄的朝堂動蕩,加劇了社會沖突,唐文宗甚至曾說“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李忱繼位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李黨首腦李德裕,清除李黨勢力,提拔牛黨白敏中為宰相。這麼做看似提拔牛黨壓制李黨,會導緻牛黨坐大,但恰好不長時間内李德裕和牛僧孺相繼去世,二黨勢力漸衰,李忱又任命了不屬于二黨的魏谟等人為相平衡勢力,最終結束了牛李黨争。

其二,收複河西之地;鞏固邊疆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張議潮收複河西之地,被封為歸義軍節度使

河西之地對唐朝意義非凡,河西一帶是唐朝的西大門,又連接配接着絲綢之路的通道,唐朝設有隴右、河西節度使重兵鎮守,安史之亂邊兵被調去平亂,吐蕃乘虛而入占領河西地區,嚴重威脅唐朝首都安全,朝廷每年要集合數十萬的秋防兵來保衛長安。

收複河西,就如同北宋要收複幽雲十六州,是每一代唐朝皇帝的心頭病。

848年,沙州人張議潮乘吐蕃衰亂起義,收複部分原屬唐朝的河西之地,849年獻上三州七關圖籍,此後張議潮陸續收複涼、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之地歸唐,唐朝盡複河西失地,拓地四千裡,緩解了西部邊境軍事壓力,聲威大震。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此外在北方,847年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大破北部諸山奚,開地千裡,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的軍事威脅不複存在,歸于安定;在西方,851年派李福為夏綏節度使,安撫黨項,西部歸于安定,在南方,858年派王式為安南都護修德安民,使嶺南之地歸于安定。

終李忱在位,唐朝沒有大規模的外部入侵。

第三,壓制宦官勢力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唐代宦官之禍是曆朝曆代之最

宦官問題也是唐中後期三大問題之一,連李忱本人也是宦官所立。

不過李忱還是知道以史為鑒,李輔國、魚朝恩為亂朝政,“甘露之變”中,宦官大肆誅殺百官,連唐文宗自己都自身難保,僅僅過去十幾年時間,況且自己的親爹唐憲宗就是被宦官所殺,于情于理李忱都對宦官沒什麼好感,對宦官一直采取壓制,終李忱一朝沒有出現重權的宦官,也沒有發生宦官之禍。

第四,對内無大戰,戶口增長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李忱在位十三年,外部沒有大規模戰争,對内也沒有像唐德宗、憲宗、文宗、武宗等帝進行大規模戰争,是以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戶口增長。

戶口增長直接為國家提供了财政稅收和兵源保證,十分重要。

唐朝在籍(政府有效控制)戶口最多時,是天寶十四年的960萬戶,大約5000萬人,安史之亂後人口銳減,在籍戶口最低的時候,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僅有193萬戶,約1000萬人,而李忱在位的大中年間,戶口至少不低于會昌年間的500萬戶,約2500萬人,屬于安史之亂後的人口峰值。

《資治通鑒》評李忱“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好話說完,現在說壞的。

李忱雖然即位于末世,但總體的環境還算不錯,前有“會昌中興”帶來的有利局面,外無入侵,内無動亂,這樣一個局面,隻要皇帝不亂折騰,不過分驕奢淫逸,足矣支撐起一個大緻安定的局面。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首先就是李忱竭力反對唐武宗的許多善政。唐末僧尼衆多,不僅占了大片田地,幾個百姓才供養一個僧人,對國家财政很不利,武宗會昌廢佛,把數千萬畝土地配置設定給農民,解放役力50萬以上,既釋放勞動力又增加國家稅收,算得上是一大善政,李忱即位直接停止,還大規模重修寺廟,勞民傷财。

武宗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李忱即位,直接多增加383人。

閏三月,敕:“應會昌五年所廢寺,有僧能營葺者,聽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時君、相務反會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複其舊。

吏部奏,會昌四年所減州縣官内複增三百八十三員。 ——《資治通鑒》

貶谪有功之臣李德裕,任用宰相多是庸庸碌碌之輩,如白敏中,如令狐綯,令狐綯任宰相十年,總結說“我雖然十年持政柄,但每次奏對,即便是嚴冬臘月,仍然汗流浃背”,為什麼?因為李忱不喜歡别人有意見,也不肯放權。

當時周墀升任宰相,向韋澳問為官之道,韋澳隻說了句“願公無權足矣”,宰相無權,也隻能做庸庸碌碌之輩,不可能對朝政有大的作為。

收複河西之地,也僅是吐蕃衰亡,張議潮主動歸複之舉,并非李忱經營所緻,算撿了個漏。

還重蹈了李家老毛病——磕藥,36歲即位不到50歲就去世了,算是自己作死。

另外,李忱死的時候,宦官勢力立馬反彈,改立自己容易控制的李漼為太子,宦官勢力又開始做大,是自己萬萬沒想到的。

被稱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

最後,李忱統治末年官場腐敗盤剝加劇,農民起義與藩鎮動亂不斷,已經隐隐有大亂之兆,李忱去世當年的859年,浙東農民裘甫起義,揭開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序幕,16年後王仙芝起義,又3年後黃巢起義爆發,徹底将唐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距李忱去世48年後,唐朝正式滅亡。

關于李忱的評價,新舊唐書褒貶不一,《舊唐書》認為“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當大中時,四海承平,百職修舉,中外無粃政,府庫有餘赀,年谷屢登,封疆無擾”,評價可謂很高了。

而《新唐書》則評價“宣宗精于聽斷,而以察為明,無複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評價可謂很低了。

你們覺得唐宣宗李忱的“小太宗”是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呢?

第二個問題,你們覺得李忱能在500多位皇帝中排名多少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