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作者:青史几行

先问两个问题:1,你觉得唐太宗在中国500多位皇帝中能排名多少?

是前三?前五?还是前十?

2,你觉得李忱在在中国500多位皇帝中能排多少名?

什么,李忱是谁不知道?那不妨看完这篇文章,再作回答。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唐朝的历史以安史之乱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唐朝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奠基,国力强盛,万邦来朝,后期比之前期乏善可陈,暗淡的多,似乎连几个像样的皇帝也找不出来。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位皇帝,他在位十三年,国家总体比较太平,号称“大中之治”,后世的名声也颇好,被称为“小太宗”,这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这个“小太宗”的名号,对标的是大唐第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李世民有多强?他十八岁举兵反隋攻破长安,后统兵作战消灭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进位天策上将,打下唐朝半壁江山。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对外灭突厥、吐谷浑、薛延陀,收安西四镇、重创高句丽、和亲吐蕃,四夷宾服,被称为“天可汗”,对内休养生息,从谏如流,重视人才,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近三百年国祚,被评为“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实乃千古一帝!

假如给中国历史上五百多位皇帝排个名次,个人认为李世民起码是前五名的存在。

李忱号称“小太宗”是名不副实还是名副其实,他到底有什么能耐,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呢?

说起来,李世民和李忱原本都和皇位没什么关系,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第二子,太子之位原本是大哥李建成的,李世民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皇位抢到手的。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李忱的上一任皇帝是唐武宗李炎,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可惜在位只有6年就去世了。

李忱则是李炎生父唐穆宗的弟弟,也就是李炎的叔叔,原本也与皇位无缘。

李炎生有五子,分别是杞王李峻,益王李岘,兖王李岐,德王李峄,昌王李嵯,正常情况皇位应在五人中某一位继承。

但是李忱却当了皇帝。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宦官干预,二是李忱装傻。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唐朝宦官改立皇帝不是新鲜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前后七位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宣宗也只是其中之一,李忱的装傻也让宦官以为容易控制,故而拥立李忱为帝。

846年李忱继位的时候,唐朝已经建立了228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也已过了91年,虽然已经无复贞观开元之气象,但经武宗与李德裕整顿有所改观,外破黠戛斯乌介可汗十万大军,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内平昭义藩镇,重振朝廷威望,还推动了会昌废佛增加国库收入,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

不过藩镇、宦官和党争并没有根除。

李忱在位十三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其一,结束牛李党争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唐朝中后期有三问题,分别是藩镇、宦官、党争。唐朝为什么从安史之乱后再也没能恢复盛唐气象的荣光,就是因为这三大问题都没有解决,一些藩镇挑战中央,威胁唐廷统治,宦官则威胁皇权和朝政,要命的是官员之中也有矛盾,党同伐异,互相攻讦,最突出的事件就是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

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围绕个人恩怨、藩镇、施政等问题,大肆排挤对方弄的朝堂动荡,加剧了社会矛盾,唐文宗甚至曾说“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李忱继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了李党首脑李德裕,清除李党势力,提拔牛党白敏中为宰相。这么做看似提拔牛党压制李党,会导致牛党坐大,但恰好不长时间内李德裕和牛僧孺相继去世,二党势力渐衰,李忱又任命了不属于二党的魏谟等人为相平衡势力,最终结束了牛李党争。

其二,收复河西之地;巩固边疆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张议潮收复河西之地,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

河西之地对唐朝意义非凡,河西一带是唐朝的西大门,又连接着丝绸之路的通道,唐朝设有陇右、河西节度使重兵镇守,安史之乱边兵被调去平乱,吐蕃乘虚而入占领河西地区,严重威胁唐朝首都安全,朝廷每年要集合数十万的秋防兵来保卫长安。

收复河西,就如同北宋要收复幽云十六州,是每一代唐朝皇帝的心头病。

848年,沙州人张议潮乘吐蕃衰乱起义,收复部分原属唐朝的河西之地,849年献上三州七关图籍,此后张议潮陆续收复凉、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之地归唐,唐朝尽复河西失地,拓地四千里,缓解了西部边境军事压力,声威大震。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此外在北方,847年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大破北部诸山奚,开地千里,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军事威胁不复存在,归于安定;在西方,851年派李福为夏绥节度使,安抚党项,西部归于安定,在南方,858年派王式为安南都护修德安民,使岭南之地归于安定。

终李忱在位,唐朝没有大规模的外部入侵。

第三,压制宦官势力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唐代宦官之祸是历朝历代之最

宦官问题也是唐中后期三大问题之一,连李忱本人也是宦官所立。

不过李忱还是知道以史为鉴,李辅国、鱼朝恩为乱朝政,“甘露之变”中,宦官大肆诛杀百官,连唐文宗自己都自身难保,仅仅过去十几年时间,况且自己的亲爹唐宪宗就是被宦官所杀,于情于理李忱都对宦官没什么好感,对宦官一直采取压制,终李忱一朝没有出现重权的宦官,也没有发生宦官之祸。

第四,对内无大战,户口增长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李忱在位十三年,外部没有大规模战争,对内也没有像唐德宗、宪宗、文宗、武宗等帝进行大规模战争,因此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户口增长。

户口增长直接为国家提供了财政税收和兵源保证,十分重要。

唐朝在籍(政府有效控制)户口最多时,是天宝十四年的960万户,大约5000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在籍户口最低的时候,唐肃宗乾元三年(760)仅有193万户,约1000万人,而李忱在位的大中年间,户口至少不低于会昌年间的500万户,约2500万人,属于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峰值。

《资治通鉴》评李忱“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好话说完,现在说坏的。

李忱虽然即位于末世,但总体的环境还算不错,前有“会昌中兴”带来的有利局面,外无入侵,内无动乱,这样一个局面,只要皇帝不乱折腾,不过分骄奢淫逸,足矣支撑起一个大致安定的局面。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首先就是李忱竭力反对唐武宗的许多善政。唐末僧尼众多,不仅占了大片田地,几个百姓才供养一个僧人,对国家财政很不利,武宗会昌废佛,把数千万亩土地分配给农民,解放役力50万以上,既释放劳动力又增加国家税收,算得上是一大善政,李忱即位直接停止,还大规模重修寺庙,劳民伤财。

武宗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李忱即位,直接多增加383人。

闰三月,敕:“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时君、相务反会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复其旧。

吏部奏,会昌四年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 ——《资治通鉴》

贬谪有功之臣李德裕,任用宰相多是庸庸碌碌之辈,如白敏中,如令狐綯,令狐綯任宰相十年,总结说“我虽然十年持政柄,但每次奏对,即便是严冬腊月,仍然汗流浃背”,为什么?因为李忱不喜欢别人有意见,也不肯放权。

当时周墀升任宰相,向韦澳问为官之道,韦澳只说了句“愿公无权足矣”,宰相无权,也只能做庸庸碌碌之辈,不可能对朝政有大的作为。

收复河西之地,也仅是吐蕃衰亡,张议潮主动归复之举,并非李忱经营所致,算捡了个漏。

还重蹈了李家老毛病——磕药,36岁即位不到50岁就去世了,算是自己作死。

另外,李忱死的时候,宦官势力立马反弹,改立自己容易控制的李漼为太子,宦官势力又开始做大,是自己万万没想到的。

被称为“小太宗”的皇帝李忱,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最后,李忱统治末年官场腐败盘剥加剧,农民起义与藩镇动乱不断,已经隐隐有大乱之兆,李忱去世当年的859年,浙东农民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16年后王仙芝起义,又3年后黄巢起义爆发,彻底将唐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距李忱去世48年后,唐朝正式灭亡。

关于李忱的评价,新旧唐书褒贬不一,《旧唐书》认为“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当大中时,四海承平,百职修举,中外无粃政,府库有余赀,年谷屡登,封疆无扰”,评价可谓很高了。

而《新唐书》则评价“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评价可谓很低了。

你们觉得唐宣宗李忱的“小太宗”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呢?

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李忱能在500多位皇帝中排名多少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