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在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后,便封长子李温为郓王、二子李为雍王、三子李泾为雅王、四子李滋为夔王、五子李沂为庆王。
在这十二个儿子中,能成为储君的有两位。一位是长子郓王李温,一位是四子夔王李滋。按照祖宗家法,作为长子的李温最应立为太子,但是唐宣宗发现长子并非是能皇帝的最佳人选。在唐宣宗看来,四子李滋性格各方面很像自己,因此对他非常宠爱,想立四子为太子。但如果这样做就是废长立幼,乱了次序,会遭到群臣的反对,也会造成兄弟反目。这让他十分纠结。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宣宗让宰相裴休畅所欲言谈谈当前的时政大事。裴休提出,早立太子,便是天大的事。宣宗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吓得裴休再也不敢对立储君的事发言了,立储之事就这样一直延宕了下来。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唐宣宗因服丹药中毒,疽发于背,眼看着命不久了,唐宣宗终于下定了决心,秘密召来枢密使(宦官)王归长、马公儒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一定要立夔王李滋为皇帝。
这三人都是宣宗皇帝平日所器重的,当然按宣宗的意思办。但他们有一个顾虑,当时拥有实权的左军中尉王宗实不和他们一条心,这王宗实是一名宦官,他敢说敢做,胆大多谋,手握兵权,掌握着宫廷禁军,是个难对付的人,三人担心王宗实会从中作梗,节外生枝,便决定将他调离京都,调他去当淮南监军,这样他们几个就可以从容办事。而这时皇帝已经归天,于是,他们伪造了一道圣旨,一面派人向王宗实宣读调左军中尉为淮南监军的假圣旨,一面商量安排丧仪、立储诸事。
这宦官王宗实是个有胆量有魄力的人,他觉得这圣旨真伪难辨,于是决定去见圣上一面,以辨真伪,再走不迟。王宗实到来宫中,就听到寝殿里面传来哭声,原来皇帝已经归天。王归长、马公儒及王居方三人正在寝殿安排后事,准备拥立夔王李滋继承皇位。这王宗实一看这情况,心中早已明白,便大声责问他们三人说,圣驾已崩,为何不先诏告天下?却这般鬼鬼祟祟,在背地里搞阴谋诡计,你们到底想做什么?并拿出圣旨说,皇上大渐弥留之际,哪里来的这道圣旨?显然是你们在搞鬼。你们自己考虑清楚,假传圣旨,该当何罪?这三人一见王宗实,内心早已虚了几分,又被揭穿伪造圣旨的把戏,越发心虚,只好跪在地上求饶。王宗实说,立嫡以长,古今使然。你们既然知错了.就快随我迎接新皇,说不定还能将功补过。三人只得同意。于是王宗实派人接来李温,并拟好立储诏书,将李温更名为李漼。次日,李漼即位,称唐懿宗。 不久,唐懿宗下了一道圣旨,捉拿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归案,当日处斩,罪名为伪造圣旨。
王宗实这位宦官改变了唐朝的历史和走向。
唐懿宗即位后,追尊生母晁昭容为元昭皇太后。封王宗实为骠骑上将军。原被唐宣宗压制的宦官气焰重又嚣张起来。
唐懿宗在位期间,游宴无度、沉湎酒色,导致朝政腐败,使唐宣宗辛苦开创的大中之治前功尽弃,唐朝重新陷入风雨飘摇的局面,并走向灭亡的深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