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共有十二個兒子,他在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後,便封長子李溫為郓王、二子李為雍王、三子李泾為雅王、四子李滋為夔王、五子李沂為慶王。
在這十二個兒子中,能成為儲君的有兩位。一位是長子郓王李溫,一位是四子夔王李滋。按照祖宗家法,作為長子的李溫最應立為太子,但是唐宣宗發現長子并非是能皇帝的最佳人選。在唐宣宗看來,四子李滋性格各方面很像自己,是以對他非常寵愛,想立四子為太子。但如果這樣做就是廢長立幼,亂了次序,會遭到群臣的反對,也會造成兄弟反目。這讓他十分糾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宣宗讓宰相裴休暢所欲言談談目前的時政大事。裴休提出,早立太子,便是天大的事。宣宗說:“若建太子,則朕遂為閑人。”吓得裴休再也不敢對立儲君的事發言了,立儲之事就這樣一直延宕了下來。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唐宣宗因服丹藥中毒,疽發于背,眼看着命不久了,唐宣宗終于下定了決心,秘密召來樞密使(宦官)王歸長、馬公儒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一定要立夔王李滋為皇帝。
這三人都是宣宗皇帝平日所器重的,當然按宣宗的意思辦。但他們有一個顧慮,當時擁有實權的左軍中尉王宗實不和他們一條心,這王宗實是一名宦官,他敢說敢做,膽大多謀,手握兵權,掌握着宮廷禁軍,是個難對付的人,三人擔心王宗實會從中作梗,節外生枝,便決定将他調離京都,調他去當淮南監軍,這樣他們幾個就可以從容辦事。而這時皇帝已經歸天,于是,他們僞造了一道聖旨,一面派人向王宗實宣讀調左軍中尉為淮南監軍的假聖旨,一面商量安排喪儀、立儲諸事。
這宦官王宗實是個有膽量有魄力的人,他覺得這聖旨真僞難辨,于是決定去見聖上一面,以辨真僞,再走不遲。王宗實到來宮中,就聽到寝殿裡面傳來哭聲,原來皇帝已經歸天。王歸長、馬公儒及王居方三人正在寝殿安排後事,準備擁立夔王李滋繼承皇位。這王宗實一看這情況,心中早已明白,便大聲責問他們三人說,聖駕已崩,為何不先诏告天下?卻這般鬼鬼祟祟,在背地裡搞陰謀詭計,你們到底想做什麼?并拿出聖旨說,皇上大漸彌留之際,哪裡來的這道聖旨?顯然是你們在搞鬼。你們自己考慮清楚,假傳聖旨,該當何罪?這三人一見王宗實,内心早已虛了幾分,又被揭穿僞造聖旨的把戲,越發心虛,隻好跪在地上求饒。王宗實說,立嫡以長,古今使然。你們既然知錯了.就快随我迎接新皇,說不定還能将功補過。三人隻得同意。于是王宗實派人接來李溫,并拟好立儲诏書,将李溫更名為李漼。次日,李漼即位,稱唐懿宗。 不久,唐懿宗下了一道聖旨,捉拿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歸案,當日處斬,罪名為僞造聖旨。
王宗實這位宦官改變了唐朝的曆史和走向。
唐懿宗即位後,追尊生母晁昭容為元昭皇太後。封王宗實為骠騎上将軍。原被唐宣宗壓制的宦官氣焰重又嚣張起來。
唐懿宗在位期間,遊宴無度、沉湎酒色,導緻朝政腐敗,使唐宣宗辛苦開創的大中之治前功盡棄,唐朝重新陷入風雨飄搖的局面,并走向滅亡的深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