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作者:望滬上

“還君明珠雙淚垂”之後是怎麼寫?張籍《節婦吟》末句,多數網頁為“恨不相逢未嫁時”,但實際應為“何不相逢未嫁時”。一個“恨”字,倒是滿足了廣大男人的虛空期望,但于詩而言則大煞風情,将良婦篡改為蕩婦,緻前後詩意陡然割斷,篡改者安得什麼心!一個“何”字,語氣多溫婉可愛呀,妥妥貼貼地處理了第三者的示愛,絕不拖泥帶水,絕不傷人心肺,絕不自傷家庭,總之絕不玩牽扯不清的暧昧手法,發乎情而止乎禮義,是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朋友,也是作者張繼婉拒東平李師道進行政治拉攏的一個絕好的自況。又,話說中國古代男人為何喜歡以女性自況呢?當今僞娘盛行,有心理史的原因麼?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南朝梁元帝蕭繹《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在鞭炮喧聲中,在煙花炫光裡,翻閱伽達默爾《美的現實性:作為遊戲、象征、節日的藝術》,以德國人的解釋學來感受、體驗和了解中國的春節盛日;以陽光、朝氣和活力來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

李白《将進酒》在傳抄過程中有多處異文:奔流到(倒)海不複回;朝如青絲暮成(如)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千(黃)金散盡還複來;将進酒,杯莫停(進酒君莫停);請君為我傾(側)耳聽;鐘鼓馔玉不足貴(鐘鼎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複、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死盡);陳王昔時(日)宴平樂;徑須沽取對君酌(且須沽酒共君酌);等等。最狠的是古來聖賢皆死盡;最接地氣的是天生我身必有财,最絕望的是但願長醉不複醒…………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套用民間流行語:這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翻閱唐筆記《雲溪友議》“江都事”,有趣,這個李紳形象與那個“春種一顆粟”“鋤禾日當午”的詩人形象頗異。這說明啥?是從小深刻記憶的曆史人物變壞了?是對曆史人物的深刻記憶從小就是深刻的偏見?“江都事”裡的李紳是才子,是酷吏,是真小人,是堅定的投機者。又核查《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唐語林》等李紳傳,總體描述差不多,才子,流氓,政客,酷吏,奮鬥男,其成敗模式古今司空見慣。但在教育史上,李紳是優秀幹部典範,他的《憫農詩》感動了中國曆史,也感動了我。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甘肅武威是唐代涼州的治所,很多人寫過《涼州詞》,其中王之渙、王翰的《涼州詞》最著名,即如明代王世懋《藝圃撷馀》所說:“必欲壓卷,還當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其中王翰為人豪宕不羁,讀其詩有快意恩仇、視死如歸之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美酒很美,因戰情緊急而來不及喝,故夜光杯裡顯悲情,但悲情以歡谑之語來沖淡,格局也由此壯闊起來。清代施補華《岘傭說詩》提醒讀法:“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谑語讀便妙。”誠然,征戰難回的悲壯情懷,完全溶釋在醉卧沙場的玩笑裡。既來不及喝,則談不上醉卧,醉卧隻是一種想象的舉杯勸飲,一種虛構的戰前送行,一種通透的生死觀念。韓愈說自古以來“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王翰這首《涼州詞》是歡愉之辭還是愁苦之言呢?二者兼有,那是“盛唐氣象”的别一面影:殘酷的歡愉。沈德潛《唐詩别裁》說是“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其實不太準确,殘酷的歡愉,也許更貼近盛唐詩人的襟抱和情懷。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走在陰雨裡,忽覺腳底升起寒意,垂眉低首,方知未穿襪子,看來冬季真的來了。翻箱倒櫃尋襪子的時候,思維卻躍至孟浩然《春曉》了。不知什麼原因,每讀此詩,便有一種曆史同情式的哀感包裹全身。春天,素來帶有喜感色彩。但歡樂之辭自古與淺薄義相伴。是以,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說此詩“喁喁恹恹,絕得閨中體氣”,似乎令人讨厭,“宛是六朝之馀,第骨未峭耳”。清代方功惠《王孟詩評》說“以詩近詞,太以纖麗故”,讀出此詩的風流閑美,相比之下,褒揚之意居多。然而,用纖麗、閨氣去描述它的詩境和格局,頗昧孟浩然心境。黃叔燦《唐詩第注》謂“花落”句含幾許惜春意;今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了解相似,“聞風雨而惜落花”,且有深入,指出可見詩人清緻的背後,隐藏着屈子“哀衆芳之零落”之感。然而,僅此仍不足以慰藉孟浩然的意緒和情志。可以說,後兩句對前兩句的追溯構思,使全詩淺顯的語言成為深刻思想的道具,揭示世人追逐符号價值而鞠躬盡瘁的悲感。春曉悲感乎?我心也蒼涼。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可是,幾人臻于此境?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久未讀詩了,乍讀《有女同車》,“将翺将翔”,有種飛起來的感覺,卻不知方向,彼美孟姜,究竟是什麼人?各方了解真是反差極大。山隰喬木默然生長,自有情興勃發,“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在理想和現實的反差中,仍見谑語聲裡所含的深情,而“是非混則妍媸莫辨”之論實在是大煞風情。風其吹女,葉落紛紛而情性搖蕩,感于物,形于言,相約唱和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怊怅述情,是“人道之感”經受風拂時最自然的本真反應……

恨不相逢未嫁時?良家婦女形象因篡改而被毀譽

在雙手摩挲的冬晨,讀着關于春天的古男女故事,是一種什麼體驗?鄭風真是情感勃郁,隻要給一個機會,便無所顧忌地表達出來。“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褰裳》講的是溱洧桃花水漲而有年青人逗趣恣情。女主顯得主動,支配和引導着交往的節奏;男角自然顯得被動,且情商指數不是一般地低,開創了後世文學史上榆木疙瘩式卻豔福爆棚的男角形象。“狂童之狂也且”,其實壓根既不狂更不狡,那隻是女角在反複誘導(至于具體手段和細節,留下想象空間)而不見成效之後的嬌叱語:你這呆頭要是不再想我,難道沒有他人想我,你這傻冒小子這麼傻乎乎啊!“豈無他士”,你再這樣笨下去考驗我的耐心,我可要移情呵,比你聰明的男士排着長隊呢!男角憨傻老實而不解風情,女角千般挑逗而計窮氣生,此種女谑男的調情模式,即“多情反作無情語”,在中國文學史乃為常見現象,甚至在中國目前影視劇更為常設戲段,這是否隐藏着男性主導的文藝創作心理學的一個面影?若是,則《詩經》為濫觞。這種情歌主題的解詩法,自有活潑潑的生活氣息,使讀者實在不忍心相信《毛詩序》的說法:“狂童恣行,國人思大國之正己也”。生活本已沉重不堪,何不卸裹輕讀,從中尋一些些傻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