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北朝梁國和魏國争奪壽陽(今壽縣),争奪中魏國兵馬略強,搶先占領了壽陽城。這壽陽是淮南與荊州、襄陽間的咽喉之地,城四周護城牆足有三丈多高,牆外護城河也有三丈多寬、一丈多深,易守難功,梁國兵馬圍城屢攻不克,每次攻城死傷無數。梁武帝蕭衍為此整日愁眉不展。
這時,魏國降人陳吳向蕭衍獻計建議在淮河邊選一窄段,拉河築壩,以水為兵,淹沒壽陽,并呈上一幅明細圖。圖上标明築壩點南起鳳陽府盱眙縣境遇内的浮山(今明光市浮山),北接泗洪山。蕭衍采納了陳吳的建議。一條全長9裡,下寬140餘丈、上寬50丈、高20丈,先後投入20多萬人,曆時18個月的攔河築壩工程于514年10月10日驚天動地地開始了。這就是古今聞名的"浮山堰"。
開始,梁武帝派材官祖恒、水官陳承伯二位将軍安排實施。祖、陳二位通過實地察看,都認為淮河這裡雖窄,但淮水漂疾洶湧,沿岸沙土松散,難以壘堰,強硬築堰是勞民傷财之舉,且合攏無期,力勸蕭衍放棄築壩計劃。梁武帝蕭衍一聽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鍬土可成山,自古有兵來将擋,水來土堰之說,豈有築不成壩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異心。"蕭衍為表築壩決心,不讓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即令左右衛兵将祖、陳二位捆了斬首示衆。殺了祖、陳二将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出反對意見了。蕭衍又派手下将領從徐州、揚州一線征集民夫,每20戶抽5人,共征集民夫15萬多人,加上5萬多士兵達20多萬人。民夫們不論是酷暑嚴寒,晝夜不停地挖土壘壩。随着磊壩合攏的接近,河水越來越兇猛。民夫們一倒下泥土,就被洶湧的河水沖出數十丈,一時無法合攏。當時有人獻計用鐵鑄成世大的鍋,鍋内裝土,沉入水底,可擋河水。于是,蕭衍派人調集生鐵十幾萬斤,鑄成鐵鍋沉入水中,結果仍無濟于事。蕭衍急得是睡不能閉目,食不得其味,煩躁不安,常常親自上擔監工,稍有不順眼的就斬首抛入河中。加上天寒地凍,終日勞累,民夫凍死、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這時有兩個工匠,是一對孿生兄弟,兄叫大柳相,弟叫小柳相,看這樣下去也不是事兒。為保護其他民夫,便主動向蕭衍提出要跳入合攏處,釘成"井"字形木樁,迅速填進土石,能使大壩合攏。蕭衍派人砍伐樹木,開山采石,一切準備妥當,柳氏孿生兄弟挽着臂膀跳入兇猛的河中。隻聽"咚"的一聲巨響,猛如蛟龍的淮河水竟址調轉水頭向回沖去。岸上衆多民夫和士兵趁着空檔,将事先準備好的樹樁石塊、土袋子一齊填向壩口,不一會大壩合攏了。時間正好是梁天監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曆時整整18個月。人們為了紀念大柳相、小柳相這對孿生兄弟,在沿壩栽上了許多柳樹,并把泗洪沿河的一個鎮子叫大柳相,浮山向東沿河的一個村鎮子叫小柳相。後來,叫着叫着就被人們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
浮山堰築成以後,中上遊沿淮數百裡一片汪洋。壽陽城被水淹了,但淹的隻是一座空城。早在染軍築壩時,魏軍守将李崇就逐漸将城内居民疏散于山崗。還在峽石山上建造了浮橋,便于人們交通往來。同時在八公山上築建昌城,以防梁國出兵襲擊。
當蕭衍聽報壽陽已被水淹沒,十分高興。但僅淹了一座空城,魏軍并無多大損失,而梁軍死傷民夫和士兵近十萬餘人,勞師動衆用去銀兩50萬兩,這些情況無人敢報。
徐州刺史張豹子被派護堰,張豹子原來對築堰就不滿,派他鎮住浮山堰,人到力未盡,加上淮河汛期,水位暴漲,當年9月堰壩潰決,決堤水猶如猛獸,數丈高的洪峰往前推壓,其聲如雷,幾百裡外都能聽見,沿淮村莊被沖毀,農田萬頃被淹沒,近十萬人被洪水卷走,災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