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人的将領——張巡(上)

作者:愛曆史的肖恩

張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史稱其“博覽群書,通曉陣法”。

這是一個充滿争議的人,認可他的人認為他戰功卓著、足可留名青史;反對他的人認為他罪不可赦,理由也很簡單,隻有兩個字:吃人。

直到今天,關于這個人物的功過是非仍然是衆說紛纭、難有定論,而争論的焦點,仍然是“吃人”二字。

吃人的将領——張巡(上)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張巡進駐雍城,開始修築防禦工事。三月初,令狐潮會同燕将李懷仙、楊朝宗等人率四萬燕軍(安祿山稱帝後定國号“燕”)進抵雍城城下。守軍大為恐懼、軍心動搖。張巡利用敵軍輕敵的心态派一千人發起突襲,大破敵軍,使敵軍兵鋒受挫。

吃人的将領——張巡(上)

次日,燕軍再度攻城,出動了一百多架大型投石機,萬石齊發,片刻間便将城樓和房屋摧毀了無數。緊接着,敵軍便像螞蟻一樣開始了攻城。張巡命士兵搬出事先準備好的一捆捆幹草,潑上油脂,點燃之後投向敵軍,把正在爬牆的攻城士兵燒得焦頭爛額。後面的大軍見狀,不敢前進一步。張巡抓住戰機,率衆殺出,最終擊退了來勢洶洶的燕軍。

接下來的日子裡,燕軍雖然把雍城圍得水洩不通,卻始終攻不下來。反而每當燕軍稍有松懈之時,張巡就命唐軍發動襲擊,讓燕軍不勝其煩。

雙方就這樣對峙了六十多天,大小三百餘戰。張巡以區區數千之衆,死死地擋住了令狐潮的四萬大軍。他和士兵們一樣,吃飯和睡覺都不卸甲,就算受了傷也隻是稍稍包紮一下便再次投入戰鬥,其頑強的鬥志令燕軍膽寒。

最後,燕軍鬥志全無,令狐潮不得不下令撤軍。就在燕軍撤軍之時,張巡再次率衆殺出,殺得燕軍丢盔棄甲,并俘虜兩千多人。

吃人的将領——張巡(上)

五月,令狐潮再次引兵來攻。強攻數日後,雍城仍然紋絲不動。令狐潮無奈,便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招降張巡。之後令狐沖便派人對張巡說:“李唐氣數已盡,燕國一統九州是天道,足下堅守危城,圖的是什麼呢?”張巡霸氣回應道:“君未識人論,焉知天道?”

随後,令狐潮又圍着雍城打了四十多天,仍然寸土未得。就在令狐潮一籌莫展的時候,關中傳來消息——長安已經被燕軍攻克,玄宗已經流亡巴蜀。令狐潮欣喜萬分,随後便休書一封送給張巡,再次勸他投降。

已經被圍困數月的雍城官兵在得到這一消息後,瞬間便喪失了鬥志,城中頓時人心惶惶。更有六位進階将領找到張巡,對他說:“雍城守軍力量單薄,如今皇帝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不如就投降吧,不要再做無謂的犧牲了。”

張巡看了看他們,便同意了。

次日,張巡将玄宗畫像懸挂在大堂之上,然後領着文武官員一起朝拜,大家都認為這是最後一次朝拜唐朝天子了,心中百感交集,無不泣淚而下。但就在此時,張巡大喝一聲,命人将那六位勸降的将領拿下,全部斬首。經過張巡的這一番操作,所有人抵抗叛軍的決心便更加堅定了。

吃人的将領——張巡(上)

張巡既然決定了不投降,那就要接受不投降的後果。

很快,他就發現一件非常重要的是——唐軍沒箭了。唐軍沒了箭,那麼燕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爬上城牆,後果不堪設想。所有人都為此憂心忡忡,卻唯獨張巡氣定神閑,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

幾天後的一個夜晚,巡夜的燕軍士兵發現雍城城頭上冒出了密密麻麻的黑衣人,顯然是來偷襲的。于是巡邏士兵便火速報告裡令狐潮。

令狐潮當即召集了所有弓箭手,朝着雍城頭萬箭齊發。不知過了多久,也不知道燕軍到底射出了多少箭,反正城頭上的黑衣人身上都紮得像刺猬一樣。一個個紋絲不動,既不前進,也不逃避,就像稻草人一樣。

稻草人……

當這三個字進入腦海的時候,令狐潮便意識到自己中計了。氣急敗壞的令狐潮急忙令士兵停止射擊。

可是一切都完了,張巡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當守城唐軍清點過“戰果”後,竟有數十萬支箭。

讀到這裡,也許會有讀者覺得張巡讀過《三國演義》,但需要說明的是,張巡是唐朝人,而《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先生在明朝寫的。并且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羅貫中先生虛構的,壓根兒不存在,而羅貫中先生虛構草船借箭故事的靈感源泉,很有可能就是張巡。

令狐潮折騰了一夜,非但沒有殺死半個唐軍,反而送給他們數十萬支箭,心中着實郁悶。他發誓,以後一定要擦亮眼睛,不再上當。

吃人的将領——張巡(上)

數日之後,巡邏兵又向令狐潮報告城頭上有黑衣人。令狐潮冷笑着對左右說:“這回八成又是稻草人,大可不必擔心。”

可是,令狐潮萬萬沒有想到,這回不是稻草人,而是唐軍的敢死隊。

五百多的唐軍猶如一群餓狼一樣沖向燕軍,把毫無防備的燕軍砍得人仰馬翻,令狐潮慌忙棄營而逃。

令狐潮連吃敗仗,士氣低落到了極點,不得不下令撤往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村),數月不敢複出。

在這幾個月中,張巡享受了他人生中最後的時光。因為幾個月後,令狐潮便會卷土重來,與張巡展開睢陽之戰。也讓張巡陷入了上千年的争議之中——到底該不該吃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