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吃人的将领——张巡(上)

作者:爱历史的肖恩

张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史称其“博览群书,通晓阵法”。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认可他的人认为他战功卓著、足可留名青史;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罪不可赦,理由也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吃人。

直到今天,关于这个人物的功过是非仍然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而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吃人”二字。

吃人的将领——张巡(上)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二月,张巡进驻雍城,开始修筑防御工事。三月初,令狐潮会同燕将李怀仙、杨朝宗等人率四万燕军(安禄山称帝后定国号“燕”)进抵雍城城下。守军大为恐惧、军心动摇。张巡利用敌军轻敌的心态派一千人发起突袭,大破敌军,使敌军兵锋受挫。

吃人的将领——张巡(上)

次日,燕军再度攻城,出动了一百多架大型投石机,万石齐发,片刻间便将城楼和房屋摧毁了无数。紧接着,敌军便像蚂蚁一样开始了攻城。张巡命士兵搬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捆捆干草,泼上油脂,点燃之后投向敌军,把正在爬墙的攻城士兵烧得焦头烂额。后面的大军见状,不敢前进一步。张巡抓住战机,率众杀出,最终击退了来势汹汹的燕军。

接下来的日子里,燕军虽然把雍城围得水泄不通,却始终攻不下来。反而每当燕军稍有松懈之时,张巡就命唐军发动袭击,让燕军不胜其烦。

双方就这样对峙了六十多天,大小三百余战。张巡以区区数千之众,死死地挡住了令狐潮的四万大军。他和士兵们一样,吃饭和睡觉都不卸甲,就算受了伤也只是稍稍包扎一下便再次投入战斗,其顽强的斗志令燕军胆寒。

最后,燕军斗志全无,令狐潮不得不下令撤军。就在燕军撤军之时,张巡再次率众杀出,杀得燕军丢盔弃甲,并俘虏两千多人。

吃人的将领——张巡(上)

五月,令狐潮再次引兵来攻。强攻数日后,雍城仍然纹丝不动。令狐潮无奈,便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招降张巡。之后令狐冲便派人对张巡说:“李唐气数已尽,燕国一统九州是天道,足下坚守危城,图的是什么呢?”张巡霸气回应道:“君未识人论,焉知天道?”

随后,令狐潮又围着雍城打了四十多天,仍然寸土未得。就在令狐潮一筹莫展的时候,关中传来消息——长安已经被燕军攻克,玄宗已经流亡巴蜀。令狐潮欣喜万分,随后便休书一封送给张巡,再次劝他投降。

已经被围困数月的雍城官兵在得到这一消息后,瞬间便丧失了斗志,城中顿时人心惶惶。更有六位高级将领找到张巡,对他说:“雍城守军力量单薄,如今皇帝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不如就投降吧,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张巡看了看他们,便同意了。

次日,张巡将玄宗画像悬挂在大堂之上,然后领着文武官员一起朝拜,大家都认为这是最后一次朝拜唐朝天子了,心中百感交集,无不泣泪而下。但就在此时,张巡大喝一声,命人将那六位劝降的将领拿下,全部斩首。经过张巡的这一番操作,所有人抵抗叛军的决心便更加坚定了。

吃人的将领——张巡(上)

张巡既然决定了不投降,那就要接受不投降的后果。

很快,他就发现一件非常重要的是——唐军没箭了。唐军没了箭,那么燕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爬上城墙,后果不堪设想。所有人都为此忧心忡忡,却唯独张巡气定神闲,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巡夜的燕军士兵发现雍城城头上冒出了密密麻麻的黑衣人,显然是来偷袭的。于是巡逻士兵便火速报告里令狐潮。

令狐潮当即召集了所有弓箭手,朝着雍城头万箭齐发。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道燕军到底射出了多少箭,反正城头上的黑衣人身上都扎得像刺猬一样。一个个纹丝不动,既不前进,也不逃避,就像稻草人一样。

稻草人……

当这三个字进入脑海的时候,令狐潮便意识到自己中计了。气急败坏的令狐潮急忙令士兵停止射击。

可是一切都完了,张巡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当守城唐军清点过“战果”后,竟有数十万支箭。

读到这里,也许会有读者觉得张巡读过《三国演义》,但需要说明的是,张巡是唐朝人,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在明朝写的。并且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罗贯中先生虚构的,压根儿不存在,而罗贯中先生虚构草船借箭故事的灵感源泉,很有可能就是张巡。

令狐潮折腾了一夜,非但没有杀死半个唐军,反而送给他们数十万支箭,心中着实郁闷。他发誓,以后一定要擦亮眼睛,不再上当。

吃人的将领——张巡(上)

数日之后,巡逻兵又向令狐潮报告城头上有黑衣人。令狐潮冷笑着对左右说:“这回八成又是稻草人,大可不必担心。”

可是,令狐潮万万没有想到,这回不是稻草人,而是唐军的敢死队。

五百多的唐军犹如一群饿狼一样冲向燕军,把毫无防备的燕军砍得人仰马翻,令狐潮慌忙弃营而逃。

令狐潮连吃败仗,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不得不下令撤往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村),数月不敢复出。

在这几个月中,张巡享受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因为几个月后,令狐潮便会卷土重来,与张巡展开睢阳之战。也让张巡陷入了上千年的争议之中——到底该不该吃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