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

■陳福陣常在業餘時間走街串巷。
台海網10月29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出生于集美灌口的陳福陣是一名進階律師。他常常利用業餘時間走街串巷,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尋找老廈門的城市記憶,并撰寫出版了《走尋老廈門》和《陳井·陳井》兩本文史類書籍。近日,他向記者講述這兩本書出版背後的故事。
■《陳井·陳井》封面
《陳井·陳井》
邀請攝影師拍攝村莊 自己則用文字記錄回憶
幾年前聽說家鄉陳井村可能要拆遷,陳福陣就産生為家鄉寫一本書的想法。“我想用圖檔和文字留下家鄉的記憶。”他一方面請專業攝影師到村裡,通過平拍和航拍的方式拍攝村莊,另一方面則用文字記錄下對家鄉的回憶。
陳福陣從2015年開始寫作,一直到2020年完稿。他基本每周回一趟陳井村,看看家裡的老人,也留心家鄉的變化。他說,以前是用傳統方式種菜,現在則是采用半自動化噴灑方式。他至今仍清楚記得,家家戶戶種的菜不僅交由供銷社批量收購,還用自行車馱着到角美以及更遠的龍海白水營等地銷售。冬天淩晨三四點,他在熟睡中被窸窸窣窣的聲音吵醒,那是大哥要去白水營賣菜前的準備。外面天色黑暗,室内空間逼仄,年幼的陳福陣看着母親和大哥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生活的艱辛。
《陳井·陳井》去年出版,陳福陣将書連同彙集村莊航拍圖檔的U盤一起贈送給村裡的老人協會和鄉親們。如今,村莊已經被逐漸拆除,但村莊的珍貴記憶被留下來了。
《走尋老廈門》
文史專家講解曆史
超萬人次一起踏訪
2015年,陳福陣帶着孩子在老城區轉悠時,萌生了請文史專家講解曆史的想法。聯系到文史專家龔潔老師後,他又覺得兩個人聽太浪費了,于是在朋友圈發出邀約,沒想到半個小時就有46人報名。活動結束後,“走尋老廈門”群也成立了,到目前已舉辦130多場活動,已有超1萬人次參與,足迹遍及島内外。其中,2/3是廈門本地人,1/3是新廈門人。2017年,陳福陣撰寫的《走尋老廈門》一書出版,這是他寫給廈門的情書。
今年1月,陳福陣發起“走尋散落在馬銮灣的海絲遺珠”活動。集美馬銮村、西濱村、陳井村、前場村等都有華僑回鄉建造的洋樓等,他組織了相對專業的小團隊走訪。他們還打算走進曾營村、高浦村、錦園村、東安村,後溪的苎溪、坂頭、石兜等地,并計劃出版關于華僑建築的書。
陳福陣說,曾經的苎溪滋養了集美;高浦城以及港口對廈門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位于灌口的深青古驿站在元末明初設立。他希望為集美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為集美的發展提供一點新的靈感和思路。
【作者簡介】
陳福陣,筆名“夢田農夫”,集美灌口人,當過大學教師、公務員,現為盈科律所進階律師、廈大碩導,發起群組織“走尋老廈門”活動,系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後撰寫出版《走尋老廈門》《陳井·陳井》等四本書。
(記者 龔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