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橫向對比王陽明的鄱陽湖與東鄉平八郎的對馬海峽(其一)

作者:比目魚看曆史

1472年10月的浙江紹興,一個嬰兒出生了。就像每個重要人物出場都自帶BGM一樣,王陽明出生前他的祖母夢到了仙人懷抱赤子,架雲而來,于是這個孩子被取名王雲。可是,這個孩子并未如其家人所期望般展現出人中龍鳳的特征,反而直到5歲他都不能開口講話。

一日,一位高僧過其家,摸着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領會出高僧的禅機,“雲”不就是“說”,孩子起名為雲,就是被道破了。遂根據《論語·衛靈公》所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神奇的是改名之後,這孩子就能開口說話了。不僅能開口說話,還能背誦出祖父在他面前讀過的詩書。

後因其曾築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号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本文亦沿用王陽明。

我們都知道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可見在學習的過程中,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謂志當存高遠。王陽明經過癡迷象棋的童年,又經過随随便便就能寫出《蔽月山房》卻又不以為意的少年,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志向,那便是做聖賢。

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陽明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出遊居庸關、山海關,親自探尋戰場遺迹。

弘治二年(1489年),王陽明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傳回餘姚,經過過廣信,拜谒了婁諒。婁諒将宋儒格物之學教授給王陽明,并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對此堅信不疑。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緻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是以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産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陽明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谪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驿棧驿丞。

路途中,王陽明被劉瑾派人追殺。逃過追殺的王陽明,聽從父親勸說踏上路途,來到“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的貴州龍場。王陽明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群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陽明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心學由此開始繁盛。

“心學”其實是儒學的一個分支,早在宋代,陸九淵就提出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很有名,也一直被拎出來當作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王陽明說“心即理”,他認為良知可以讓人了解天理,但人的内心卻經常受到欲望、外在環境的影響,是以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内心,既要了解人内心是如何改變運作的,又要時刻保持良知。相比陸九淵,王陽明則更強調琢磨自己和對方的心理運作機制。

正是因為如此,王陽明才受到了後世以來諸多人的追崇,他的思想影響了很多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日本,陽明學一度被奉為“顯學”,在明治維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軍神”東鄉平八郎也十分崇拜王陽明,他在世界上享有“東方納爾遜”之譽,而他的座右銘,則是“一生伏首拜陽明”。

我們回到王陽明的志向。當今,不少人都聽說過中國曆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但在王陽明之前,中國曆史上還隻有孔子一個聖賢。第二個就是王陽明,半個則是曾國藩。王陽明能和孔子相提并論,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心學”思想,但又不僅如此。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現在我們可了解為人生的三個最高标準,或者說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養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偉大的功勳業績,确立獨到的論說言辭。說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中國曆史上唯一做到了“三不朽”的就是王陽明。

王陽明在平叛甯王之亂的過程中,爐火純青地運用了他提出的“心學”思想,從人性和心理上剖析對方,預設對方的行動路線,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後文将對此進行詳細探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