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横向对比王阳明的鄱阳湖与东乡平八郎的对马海峡(其一)

作者:比目鱼看历史

1472年10月的浙江绍兴,一个婴儿出生了。就像每个重要人物出场都自带BGM一样,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梦到了仙人怀抱赤子,架云而来,于是这个孩子被取名王云。可是,这个孩子并未如其家人所期望般展现出人中龙凤的特征,反而直到5岁他都不能开口讲话。

一日,一位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领会出高僧的禅机,“云”不就是“说”,孩子起名为云,就是被道破了。遂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神奇的是改名之后,这孩子就能开口说话了。不仅能开口说话,还能背诵出祖父在他面前读过的诗书。

后因其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本文亦沿用王阳明。

我们都知道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志当存高远。王阳明经过痴迷象棋的童年,又经过随随便便就能写出《蔽月山房》却又不以为意的少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志向,那便是做圣贤。

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阳明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亲自探寻战场遗迹。

弘治二年(1489年),王阳明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经过过广信,拜谒了娄谅。娄谅将宋儒格物之学教授给王阳明,并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对此坚信不疑。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

路途中,王阳明被刘瑾派人追杀。逃过追杀的王阳明,听从父亲劝说踏上路途,来到“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贵州龙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心学由此开始繁盛。

“心学”其实是儒学的一个分支,早在宋代,陆九渊就提出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很有名,也一直被拎出来当作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王阳明说“心即理”,他认为良知可以让人了解天理,但人的内心却经常受到欲望、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内心,既要了解人内心是如何改变运行的,又要时刻保持良知。相比陆九渊,王阳明则更强调琢磨自己和对方的心理运行机制。

正是因为如此,王阳明才受到了后世以来诸多人的追崇,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在明治维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军神”东乡平八郎也十分崇拜王阳明,他在世界上享有“东方纳尔逊”之誉,而他的座右铭,则是“一生伏首拜阳明”。

我们回到王阳明的志向。当今,不少人都听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但在王阳明之前,中国历史上还只有孔子一个圣贤。第二个就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王阳明能和孔子相提并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心学”思想,但又不仅如此。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国历史上唯一做到了“三不朽”的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在平叛宁王之乱的过程中,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他提出的“心学”思想,从人性和心理上剖析对方,预设对方的行动路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后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