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作者:婚姻與家庭雜志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作者:丹顔 編輯:李津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

ID:hunyinyujiating99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老人家曾有個夢,高産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把那麼長,籽粒有花生那麼大,自己在禾下乘涼。

為了實作這樣的夢,袁老将一生獻給了百姓的“飯碗”。如今,他帶着夢的“種子”去了遠方,卻将糧食的種子、創新與奮鬥的“種子”留給了後來人。

他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都遠離饑餓。

這位一生都在追夢的老人,讓人無限追思,肅然起敬。

而在他的身後,有一個身影,跨越半個多世紀,也在一直追随、陪伴着他……

01

即便是放到現在,袁隆平和妻子鄧哲的婚姻都略顯前衛。

他們是師生,從戀愛到結婚總共不到一個月,是名副其實的“師生戀”加“閃婚”。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不過,因為遇到了對的人,一切都不是問題。

1953年,袁隆平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從重慶湘輝農學院(今西南農業大學)畢業,被配置設定到湖南教書。

因為衣着樸素,不修邊幅,姑娘們大都對袁隆平敬而遠之。而他自己也因為一場無疾而終的戀愛,曾經滄海難為水。

一晃,袁隆平成了大齡青年,在30多歲那年,才終于遇到了鄧哲。

鄧哲很喜愛和敬佩這位老師,“袁先生人好,課講得也好。”袁隆平對這個安靜秀氣的安江妹子也頗有好感,兩人漸漸走近了彼此。

不久,就有熱心的同僚撺掇他們,趁熱打鐵把喜事辦了。袁隆平有些腼腆,悄悄問鄧哲:“給你買件新衣服好不好?”

鄧哲羞澀地搖頭:“不要,不要。”老實的袁隆平居然真就沒買。

就這樣,34歲的袁隆平和26歲的鄧哲,僅用50元錢的喜糖,辦了一場儉樸的婚禮。

新婚沒幾天,袁隆平興緻勃勃地邀請鄧哲去遊泳。臨出門前,他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鄧哲問他遊泳拿剪刀幹什麼,他說河裡有許多漁民布下的魚網,遊泳時萬一碰上了,就能馬上剪開幫她脫身。鄧哲聽了心裡暖暖的:袁先生真細心,這個丈夫算是找對了。

婚後,他們不僅是夫妻,更是工作搭檔。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夫妻倆頭頂烈日、腳踩爛泥,踏遍了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産隊的稻田,終于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這些成果,發表在1966年的《科學通報》上,引起了國家上司的重視。

正當袁隆平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時,文革開始了。

一天,他憂心忡忡地說:“鄧哲,你最好有個心理準備,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鬥,回來就要進‘牛棚’了。”

在此之前,袁隆平想了很多,他怕妻兒跟他受苦,也想起了反右中被迫分手的戀人。

可鄧哲隻回了他一句:“大不了跟你一起種田當農民,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袁隆平含淚抱緊妻子和孩子,這句話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安慰之一。

幸運的是,因為研究成果突出,袁隆平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進牛棚是不用了,然而,另一場災難險些将他逼上絕路。

不久後的一天,一群造反派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雄性不育株實驗秧盆砸得稀巴爛,心血毀于一旦,袁隆平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聞訊趕來的鄧哲看着滿地狼藉和悲痛欲絕的丈夫,說:“袁先生,天無絕人之路,哪怕這些秧苗全死了,我們也一定能找到新的不育株!”

她收拾好秧苗,趁着夜色出門,一個多小時後又趕回家,扶起坐在地上的袁隆平:“我找到一個好的培育基地。”袁隆平興奮地一躍而起,随着妻子往外沖。

就這樣,殘存的秧苗被藏在蘋果園的臭水溝裡繼續培育,第二年,收獲的種子擴種到了兩分地。

然而,一個夜晚,這兩分地又被人偷偷拔光。最艱難的時刻,又是鄧哲站在他身旁。

4天之後,他們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試驗。

她支援他走過最艱難的歲月,兩人的感情也在這苦難的歲月中,越發堅韌。

02

60年代末,袁隆平被調到省農科院,鄧哲帶着孩子留在黔陽,之後的20多年裡,鄧哲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3個兒子,兩邊的老人,都靠鄧哲照顧。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患胃癌住院。收到病危電報時,袁隆平正在海南進行育種試驗,抽不出身來。鄧哲便日夜兼程從安江趕到重慶看望老人。

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按照老人遺願,鄧哲隐瞞了噩耗,代替袁隆平為父送終。

1982年除夕,袁隆平在南方育種10多年第一次回家過春節。沒想到正月初二,鄧哲突發急性病毒性腦炎,被送進醫院搶救。禍不單行,母親和嶽母也相繼病倒。袁隆平一下子懵了。

在醫院裡,鄧哲陷入深度昏迷,僅靠打點滴維持生命。

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兩位老人,晚上陪伴在妻子身邊,為她擦身子、換衣服;為她背唐詩、講故事;為她唱英文歌《老黑奴》……

那段時間,他真心感覺到了鄧哲的不易。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望着病床上的妻子,袁隆平喃喃地說:“都是我不好,我不是好丈夫,你是累病的呀!可我沒辦法,我離不開雜交水稻,禾苗也離不開我呀!鄧哲,我在你身邊,守着你、護着你,隻要你醒了,要我怎麼着都行。”說着說着,淚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或許是這份愛感動了上蒼,在袁隆平的深情呼喚下,半個月之後,鄧哲蘇醒了。袁隆平興奮之餘,還不忘按照醫生的囑咐,每隔一小時幫妻子翻身,為她按摩。一個月後,鄧哲奇迹般地康複了。

這場大病讓袁隆平意識到虧欠妻子太多,他想盡辦法補償。

1985年5月,袁隆平赴菲律賓開國際學術會議前夕,在北京買了禮物托人捎回去,并寫信給鄧哲:

“在京給你買了兩條裙子和一件汗衫,兩黑一深藍。這是我第一次買裙子,不知什麼号碼适合你穿,隻好買兩條供你選擇……”收到信的鄧哲看着兩條裙子,笑出了眼淚。因為常年下地,袁隆平又黑又瘦,典型的農民打扮,但誰說這糙漢子隻會科研不懂浪漫?

03

雖然有着很多偉大的頭銜,但袁隆平是個家務盲,衣服到現在都疊不好。在湖南安江時,家裡需要增加一個床鋪。

鄧哲在學校借了一張有架子的床,隻需要袁隆平抽時間按照結構拼湊攏來就行,“就是這樣簡單的事情,袁先生也做不來,怎麼拼都不是張床的樣子。”

和所有恩愛的平常夫妻一樣,鄧哲總是一邊吐槽丈夫,一邊深愛着這個男人。

成名之後,袁隆平更忙了,但隻要有出國的機會,他都盡量帶上妻子,兩人一起走過許多國家。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鄧哲63歲時學會了開車,但是袁隆平不主張她常開,隻要家裡有年輕人可以當司機,鄧哲就别想摸方向盤。

用他的話說,我們好不容易團聚了,我想多守着你幾年。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2000年12月,為了争取更多後續科研經費,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上市之後,袁隆平一下子成為億萬富翁,但他仍舊穿不到50元的襯衫,栉風沐雨,穿梭在地裡田間;她陪着他粗茶淡飯,分外香甜。

鄧哲甚至“不喜歡”“隆平高科”上市:今天“袁隆平”漲三分,明天“袁隆平”跌兩分,多難聽啊!

在大衆眼中,袁老是個很偉大的人,高度難以企及,但是在鄧哲看來,老伴兒是個有趣的小老頭,他細緻浪漫,多才多藝,愛打球,善遊泳,愛唱歌,會拉小提琴,英語俄語頂呱呱,而且,他寫起情詩來,也是一把好手,

“一個人如同一粒塵土,

無論怎樣飛揚,怎樣喧嚣,

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個丈夫如同一片落葉,

無論他怎樣張揚,怎樣的由綠變紅、變黃,

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邊……”

袁隆平曾經說:

在他有生之年有兩個心願,第一個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并且應用在生産上;第二個就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類。

目标正一步步實作,2017年,袁隆平用海水種出紅色水稻,2019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非洲創下高産紀錄……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而鄧哲的心願隻有一個:陪着他,叫聲袁先生,就是一輩子。

“神農氏”夫婦: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陪伴 | 她最愛的袁先生,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