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作者:寒武幽蘭

《老人與海》

海明威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2002年,古巴的一位老人在家中去世,享年104歲,世界各地許多大的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他就是《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的原型格雷戈裡奧·富恩特斯。

1930年,富恩特斯在捕魚時,遭遇了一場風暴,他卻是以搭救了遇險的海明威,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人與海》便是根據富恩特斯的親身經曆寫成的。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講述的是,一個古巴的老漁夫,連續84天都沒有捕到魚,在85天的時候,他決定出海釣條大魚。結果,遇到了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馬林魚。老人與這條大魚搏鬥了兩天兩夜,終于将它制服。然而,在歸來的途中卻遇上了鲨魚。為了護住大魚不被鲨魚吃掉,老人又開始與鲨魚展開殊死搏鬥。但是,等老人戰勝鲨魚歸來後,那條馬林魚,隻剩下一副被鲨魚吃剩下的魚骨架。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海明威離世造成的震驚早已消失,關于“老人與海”的大讨論似乎也漸漸平息。有人說,海明威式的硬漢早就過時了。在這個主張性别平權的時代,不應再用這種“硬漢精神”去要求和标榜男性,女子可以很強勢,男子也可以有自己的柔弱。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人性雜糅,我們隻能從一次次的閱讀中,試圖多看到一點那“深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塑造了一個不朽的英雄夢。

生命: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莫泊桑曾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或許會脆弱到一句話就能引得淚流滿面,也或許會在黎明來臨之前,一個人咬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老人與海》中,為了捕到這條大魚,老人聖地亞哥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在忍受孤獨的同時,還要忍受被魚線勒出血痕的痛,以及多日食不果腹的痛苦。在茫茫大海上,他無依無靠,一定要捕到這條魚,是他作為一個漁夫,賴以為生的使命。縱然,他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強壯,但他仍要去抗争。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這是他與那條大魚的搏鬥,更是他對自己不再年少,隻餘一副枯老皮囊時、卻不願服輸、與生命賽跑的搏鬥。

古往今來,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土地上,從不乏像老人這般,拼了命也要去堅持、去抗争的風流人物。因為人,天生就被賦予一種驚人的耐力,在那裡,有着科學無法解釋、人們無法想象的極限。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争,這樣粗粝的畫面并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展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孤獨: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在很多分析《老人與海》的文章中,往往總是會把筆墨着重在“硬漢”的形象上,然而這個像英雄一樣的“硬漢”背後,卻是孤獨。

聖地亞哥,是一個在海邊以捕魚為生的老人。他無依無靠,沒有親人、沒有朋友,隻有一個偶爾來跟他聊天的小男孩。在渺無邊際的大海上,在所有漫長的捕魚過程中,他總是一個人。在大海上漂流的魯濱遜還有“星期五”來陪伴他,然而聖地亞哥,卻隻能一個人面對大海,面對各種在捕魚時遇到的艱難險阻。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是以,他總是自言自語。他對着海說話,他對着海鳥交談,他和與他抗争大魚聊天——“魚啊,我真的很愛你,非常得尊敬你。“我發誓跟你奉陪到底,至死方休”。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人生在世,本就孤獨。然而對于年老的人來說,這種離群索居帶來的孤獨感更加明顯。就像聖地亞哥,年輕時,他力大無比,掰手腕能奪得冠軍,并且多次捕獲比船還長的大魚。

那時妻子還在,兩人互相陪伴,彼此相愛。但在晚年,力量消減、身形衰弱、孑然一身時,陪伴他的,隻有汪洋大海,和無數個孤獨的日子。

時隔多年,重讀《老人與海》,所看的不再單是老人如何勇敢地與大魚、鲨魚搏鬥,而是洗盡鉛華後,對生命更深的感悟。那是老人聖地亞哥對生命的沉澱,更是所有人在曆經歲月變遷後,對孤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解讀。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孤獨?誠如馬爾克斯所言:安然度過生命的秘訣,就是和孤獨簽訂體面的協定。接受孤獨,并勇敢面對孤獨。聖地亞哥沒有選擇百無聊賴地度過餘生,他選擇與海上的所有艱險奉陪到底,即使年老,他也仍想做一頭勇猛的獅子,英雄永遠是英雄,從未被打敗。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文|京華

圖|網絡

編輯|京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