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麗
在獅子擁有它們自己的曆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隻是獵人
---題記
雖然我隻去過寶島台灣省兩次,但是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雖然我也很注意不跟台灣人談論政治,但是我曾經租車的司機給我介紹了《賽德克·巴萊》。

他說,你們知道魏德聖是因為《海角七号》,我們台灣人喜歡他是因為《賽德克·巴萊》。然後,在我租車的期間,他熱情地把劇情都給我講了一遍。當時我的内心真的大受震撼,第一次知道,原來台灣原住民為了抵抗日本人,曾經有過多麼慘烈的曆史。
但是現在我不明白,在《賽德克·巴萊》群衆基礎那麼廣泛的地方,為什麼會有《斯卡羅》這樣美化日本對台灣侵略以及其幫兇的電視劇。
《斯卡羅》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867年,美國貨船在海上遇難,部分船員漂到如今的台灣屏東恒春,也就是多年之後《海角七号》故事所在地。
這些人逃離以後,被當地少數民族斯卡羅殺害。因為他們認為洋人之前殺過他們的祖先,這件事天經地義。
美國駐廈門領事館李仙得參與交涉,希望清政府處理無果,最終與斯卡羅達成協定。斯卡羅不再殺害船難者。
故事到這裡,看起來是西方先進文明與台灣野蠻文明的碰撞。這部電視劇的原著也是寫這個故事。
但是,這個故事沒寫的後續曆史真實才觸目驚心。
後續就是,1872年,這個促成協定的廈門領事,辭去了美國領事職位,跑去給日本人打工,把自己在台灣待的日子裡繪制的地圖和對地形的了解和盤托出,并竭力慫恿日本攻打台灣。成為“牡丹社事件”、日本吞琉球、日本殖民整個台灣的重要推手和幫兇。
看完我介紹的曆史發展,對這個李仙得,是不是有一個大體的認識?不管他以前做過什麼,他最終成了日本殖民台灣的幫兇這一點是跑不了了。
看到豆瓣有人洗說,李仙得隻是一個像足球排球教練一樣的職業經理人,日本人請他,他就是幹活了。
如果他真的是去幫日本人做一個培養藝妓的職業經理人,我沒意見。但是他數次慫恿日本吞并台灣,并提供自己繪制的台灣地圖,對利用自己對台灣地形的了解,充當日本人占領台灣的幫兇和先鋒,這能跟職業經理人相提并論嗎?非要說職業,那就是占領的職業,間諜的職業,殺人的職業。這,能洗嗎?
電視劇所依據的原著,僅僅寫到協定簽署就結束了,而電視劇目前更新的兩集走向,也是把李仙得作為正面人物來描寫的。
李仙得的第一場戲,就是拒絕了洋行買賣中國勞工的說情,堅決罰款。因為他覺得雖然中國人不文明,但也是人。
是不是能看到美國的普世價值,人人平等?
在列強侵略中國的清朝末年,竟然還有這麼善良的美國領事,是不是看得你熱淚盈眶?
還有一場戲,也是為李仙得鍍金。
他跟自己的傭人說,讓他穿上正裝跟自己一起吃飯。并在飯桌上說,你不習慣這一切,是因為你們沒有文明,變得文明本來就很難,現在你有了。
然後說,你可以回家了,我将雇傭新的傭人,教他文明。
這一場戲看了,你百分百會被洗腦。真的。如果不是學過曆史,我都要被這個文明的美國人感動了。
菜菜子瘋狂站台的劇,屁股能正嗎?
問題是,曆史就擺在眼前。
八國聯軍裡有沒有美國?内戰有沒有美國在背後的動作?台灣如今的現狀有沒有美國的插手?多少人死無全屍,多少人妻離子散,這樣美化,好意思嗎?
最重要的是,這個人,是日本侵華妥妥的幫兇啊。日本人走到哪殺到哪,現在要洗李仙得有普世價值,追求人人平等我能信嗎?現在要洗李仙得來到台灣,就是為了宣傳文明,為了幫助台灣人民走向文明,我能信嗎?原住民那些被屠殺的先人棺材闆都蓋不住了啊!
要是這部電視劇是美國人拍的,我可以了解。日本人拍的,我也可以了解。唯獨這是台灣人拍的,我看了心裡就很難受。你們對得起被日本人傷害過的祖先嗎?
接着,就是李仙得與清朝政府交涉的戲。
這一場戲,基本上是展現清政府對台灣管理的不作為以及官場腐敗。
說實話,清政府确實很腐敗,不然曆史的車輪也不會碾壓它。台灣人民對它的痛恨我完全可以了解,如果不是清政府的無能,台灣也不能變成現在的樣子,怎麼醜化都不過分。
但是清政府的腐敗,不能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這是兩回事。而原著小說和電視劇的傾向很明顯是往這個方向走。但是隻更新了兩集,先不展開說。說說下一場戲。
第二集這場戲很重要。
說的是李仙得在醫館的遭遇。在醫生想要先救女主角弟弟的時候,李仙得要求先救船員。并用自己的職業擔保,女主弟弟沒事。
這場戲拍得很好。
乍一看,是在說資本主義的冷血,利益先行。其實手術後弟弟先醒,說明了李仙得的判斷是正确的,他比醫生還專業,他的意見是公允的意見。
這個欲揚先抑處理得很好。
和第一、二場戲對照,他的高大形象真的很明顯。這幾場戲下來,他的形象可以概括為:有普世的自由平等價值,有自我堅持,有原則,敬業的美國人。
從藝術表現上看,導演确實可以加雞腿。畫質也很感人,說是電影質感絕不為過。每一個演員也都演技線上。
但是,知道曆史事實的我,看了心裡就是五味雜陳。
公視宣傳上,說李仙得幫助日本殖民台灣是因為,李仙得向美國極力推薦台灣的地位,但是美國無暇顧及,于是他找到日本,在他的努力下,日本接受了台灣。
……
這麼寫公關文良心不會痛嗎?
殖民什麼時候可以用接受這種詞來替代了?《賽德克.巴萊》裡死掉的原住民是假的嗎?
而為了走到這一步,第二集最後一場戲,很明顯也是來洗白的。
它用了一個“身份認同”的命題。
這個命題真的很好用。
尤其在文藝片裡。
李仙得在電視劇裡的形象,是一位參加過美國戰争的法國人。他努力地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但是很明顯,他的同僚眼裡,他是個投機取巧份子。四年戰争,他兩年都沒扛完,其他時間都在病床上度過。
但是他在醫生眼裡,又是一個真正的美國英雄,醫生了解他的身份焦慮。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永遠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故鄉。雖然他為美國而戰,他為美國而渾身是傷,卻不被認同為真正的美國人。他兩頭都沒有精神原鄉。
這種角色,在文藝片裡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衍生出很多故事。
很明顯,目前劇情看來,通過醫生的嘴,我們可以發現女主角要和他産生精神共鳴了。
女主角是客家人和原住民結合的孩子,但是來到了漢人居住的地方讨生活,她的父母都去世了,房子也被燒了,當她得知洋行會關門,自己的沒戶口後,一點也不想回到自己出生和長大的地方,也就是恒春。因為她在那裡血統不正遭受排擠。她對恒春,是沒有依戀和愛的,她的精神原鄉是缺失的,她急于逃離,是以才小小年紀跑了出來。
但是她也沒有被當地人真正接受。
很多人都知道她是外地人,都沒有真正接納她。頗有點打勞工背井離鄉,故鄉回不去,在大城市也沒戶口沒房子,無法紮根,不被認可自己的味道。
她這種境況,不得不說與李仙得有相似的地方,接下來她們惺惺相惜談戀愛都不是不可能。
抛開曆史,電視劇真的配得上豆瓣8.1分,但是曆史擺在那,這麼幹就是不合适。
因為人物角色塑造出來以後,你要為他後來做出的任何決定服務。你把一個侵略者的幫兇形象塑造得就像一個悲情英雄,那麼我們怎麼面對他慫恿日本人殖民台灣的事?難道你要我接受他是為了傳播文明給台灣人民帶來福利?你家福利是靠前人血流成河造就的?
你想想,假如現在讓美國人拍一部希特勒如何通過民主選舉上台的影片來美化民主和希特勒,美國人會幹嗎?或者讓美國人拍一部偷襲珍珠港之前的日本人,是如何善良的,美國人會幹嗎?那不是屋頂都給你掀翻了?這個性質,差不多。
是以,我不太能明白台灣公視拍這種電視劇是為了幹嘛。隻見過侵略者自己洗白自己的,沒見過被侵略過的後代,還幫侵略者的幫兇拍電視劇洗白的。同為中國人,真的很丢臉。你的藝術性越高,越可悲,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