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映的電影《長津湖》,重制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一場決定性戰鬥。71年前,無數中華兒女遠赴戰場,為國而戰,他們用犧牲和奉獻換來山河無恙,其實,英雄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家住懷遠縣龍亢鎮的陳慶鳳老人,今年95歲高齡,他就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
今年10月30日,記者來到了陳慶鳳老人家中,老人紅光滿面,身體康健,平時愛好養花種菜,日子過的甯靜、自在。這樣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經曆。

志願軍老戰士陳慶鳳說,1952年的冬天,他是高炮兵,高炮營的,屬于二十一軍六十一師三連。當時那個炮,三七炮是打飛機、打降落傘、打傘兵、打騎兵、打步兵,封鎖山頭也可以。
跟随老人的回憶,我們仿佛回到了烽火歲月。陳慶鳳老人曾是高炮部隊的一名戰士,當年他們接到指令後,火速趕往冰天雪地的戰場投入戰鬥。面對裝備精良的對手,他們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志願軍老戰士陳慶鳳說,美軍有高炮,美軍也有8537高射機槍。
戰争之初,敵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志願軍的一舉一動,常常陷入被動之中。
中共懷遠縣龍亢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韋慶說,在抗美援朝戰争期間,美軍為了更好地偵查我方的情況,讓照明彈在空中停留得更久,采用了一個軍事裝備。
陳慶鳳說,照明彈二百多斤,比人還重,照明時間能到一個多小時。
陳慶鳳老人已經記不清,他和戰友曾經多少次打下美軍用于夜戰的照明彈。老人珍藏的這個降落傘,就是他當年的戰利品。
真實的戰場,遠比老人講述的更令人震撼。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陳慶鳳老人帶着戰利品,一頂降落傘,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頂降落傘呈米黃色,直徑足有5米。
陳慶鳳老人說,這是美式降落傘,非常結實,而且防火。這頂降落傘曾經被他改成了一個蚊帳,用過一段時間。
這頂降落傘幾經縫補,老人始終珍藏。
中共懷遠縣龍亢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韋慶說,當時在戰争歲月中的一種記憶烙痕,已經深深地和老陳融為一體
老人表示,未來計劃将這頂降落傘捐獻給懷遠縣有關部門,讓後人更加了解抗美援朝戰争,了解志願軍戰士用生命換來山河無恙。
中共懷遠縣龍亢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韋慶表示,下一步他們将結合軍事文化園建設,在征得老陳同意的情況下,政府将幫助紀念館進一步儲存,讓這件革命文物更好地存在下去,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