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電影熱門都留給了《沙丘》和《第一爐香》,但前陣子上映的《蘭心大劇院》真的是部很不錯的電影,尤其是獨特的導演風格、叙事鏡頭、拍攝技巧。
故事的背景是抗戰時期風雨飄搖的上海,時間節點是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周,著名演員于堇(鞏俐飾)突然傳回了上海,她的歸來是為了出演她的舊愛譚呐(趙又廷飾)執導的話劇《禮拜六小說》?還是救出她被日本人關押的的前夫倪則仁(張頌文飾)?,又或者給養父(帕斯卡爾·格雷戈裡 飾)工作為盟軍搜集情報?
圍繞她周圍的是各方勢力,都想打探出她此行的真正目的。一個女人的命運被時代緊緊牽引,戲裡戲外敵我難分,暗流湧動下她迎來了一個改變世界的抉擇 。
盡管加了很多商業片元素,本片的觀影門檻還是很高,如果觀衆是帶着觀看一部上海灘劇情片的目的而來,那估計是要有點失望的,這恐怕也是此片雖“名聲在外”但票房依然不火的主要原因。
本片導演婁烨,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一直以來都有着自己鮮明的執導風格。如手持攝影,畫面晃動虛焦;黑白影像,色調清冷深沉;鏡頭晦澀,特寫若隐若現。
而這一切與影片風雲谲詭、諜影重重的故事背景不謀而合,與人物複雜多變、孤獨掙紮的心理特征無縫對接,達到一種的1+1>2的觀影效果。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導演是如何建構他的這部另類諜戰片迷宮的(本文有部分劇透,閱讀慎重)
1 大量符号化的隐喻,強烈的反差效果
婁烨鏡頭下的上海沒有十裡洋場、歌舞升平,隻有無盡的淅淅瀝瀝的雨。
雨,是婁烨電影裡慣用的一個隐喻符号,此時此刻,在諜戰劇裡的雨,更好地烘托了潮濕陰暗的環境氣氛,人物内心的壓抑僞裝、不信任和疏離感。
山櫻、泉水、海、雨、雷,你能想到這些詩意的名字是日軍的情報暗語嗎?
他們的民族正在發動侵略戰争,每一份情報的背後都隐藏着腥風血雨、生靈塗炭,但密語上記載着的卻是一個男人與他的愛妻旅途中的美好記憶,這種反差讓人引發對戰争與人性的思考。
于堇的養父休伯特,同盟國間諜頭目,白發蒼蒼,老謀深算,卻在與下屬的一場重量級談話中反複提到了《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書,人物個體形象與書名内容形成反差,也許反映了導演獨有的個人浪漫情結。
還有那把從白雲裳衣服裡搜出的一頭帶尖刀的梳子,這樣一個道具一方面符合了白雲裳女間諜的身份,另一方面梳子是女性美麗溫婉的象征,而另一頭的尖刀則又暗喻着反抗與殺戮。
意味深長的海報在片中多次出現,當莫之因告訴譚呐于堇騙了他,當養父得知情報最後的秘密,鏡頭有意無意延伸到了演出海報上,海報裡于堇飾演的秋蘭身穿白衣,簡單素雅,“她究竟是誰?”又是一種反差式效果。
片中關于于堇的政治傾向沒有任何正面表現,但通過戲中戲裡的台詞,一語雙關的讓人聯系到劇情和人物命運的走向。
比如譚呐在排演時對秋蘭說得“那天我看到你了,你在罷工的隊伍裡”,“你怎麼來了?”,“你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既是台詞也是男主人公心裡的真實感受。
還有白雲裳第一次和于堇見面時說的那句話:“我知道你不是于堇,你是秋蘭小姐”,這句話至少有三層含義:首先,我對你演的戲的确很熟悉。其次,似乎在暗示于堇,對于你,我知道很多,明星于堇不是你的真實身份。
最後,從觀衆的角度來了解,似乎在揭示人物标簽,秋蘭是一個罷工的進步分子,而于堇的行動走向最後似乎有部分重疊。
2 戲中戲,戲外有戲,所有人都是戴面具的演員
片中的于堇有多重身份,女明星、女特工、前妻、舊情人。而圍繞在她身邊的人也個個不簡單,在這場政治諜報戰中,每個人都在演戲,演繹着另一個身份。
養父休伯特:明裡是一家診所的老闆,暗裡是同盟國間諜頭目,雙面鏡計劃上司人,于堇的上級。
前夫倪則仁:明裡與日本人做生意發戰争财,暗裡是國民黨兩面派,與重慶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戲劇制片人莫之因:明裡是文藝圈人士,也是譚呐的好友,暗裡是汪僞政府的間諜,還和日本人勾搭在一起。
再來說一下片中的男主人公譚呐,他是《禮拜六小說》這部戲的主演兼導演,作為一名資深出身的演員,卻是片裡最純粹的一個,無論是戲裡還是戲外,他都是同一個角色,一個深愛着于堇文雅而看似懦弱的男人。
最後來說一下片中唯一的女配角白雲裳,明裡是文化工作者、于堇的戲迷,暗裡也是國民政府的間諜。
兩個都會演戲的女人,同時又是不同陣營裡的女間諜,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最精彩的對手戲莫過于白玉裳深夜留宿那場,暧昧氤氲的氣息,肉體的撫摸親觸,很讓人懷疑這是場百合戲,其實這更是兩個女人間一場棋逢對手的心理博弈,武器不是手槍也不是尖刀,而是共同的愛好、童年的追憶、孤獨與孤獨的碰撞,亂世中的惺惺相惜,女人對女人的悲憫。
其實,白雲裳并不弱,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特工,深夜造訪目标對象肯定是帶着任務而來,盡管被老練的于堇下了藥,但她的意識其實一半是清醒的,一方面她努力配合着演戲,另一方面的确在催眠後沉淪繼而倒戈。
整場戲沒有一句台詞和一個動作是浪費的,每一步都暗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節走向。
“我原來的名字叫白玫,是我的父親給起的”自報家門的叙說,欲引心靈的共鳴,“我也很想念我的父親”一句同病相憐的回應,拉開了催眠心理戰的序幕。
看似有意無意的對話,不是兩個女人深夜無聊拉家常,而是兩個很有演戲功底的女間諜在心理搏鬥。
兩人談到了父親,談到了童年和過往,卻為何沒有提到親密夫妻,這其實又是一場催眠博弈,因為在建立信任感中,兩人都不約而同的暗示讓自己取代對方心中最舉足輕重的位置。
最後的結果是于堇勝利了,白雲裳甘願在戲裡和戲外做她的替身,直至最後失去生命。
3 最後一個角色,扮演真實的自己
故事的結局有點類似另一個《色戒》,于堇背叛了他的養父,并在完成任務後去赴一場死亡約會。
很多觀衆對這些表示不解,政治上的背叛沒有鋪墊,為愛奮不顧身也不符合人物設定。
其實,在婁烨的電影裡,總是逃離不了最真實的人性,那些宏偉的時代背景下,具體而有溫度的個體人物,表現他們在特定環境下的掙紮與情感。
迫使于堇最後做出抉擇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對于面具生涯的厭惡和逃避,另一個是内心真正自我的覺醒和回歸。
這一切影片又是通過兩場催眠戲和一場沖突來推動與展現的。
于堇能成功催眠白雲裳和古谷三郎,除了她是出色的演員、優秀的特工,更重要的是她在對方夢境裡需要的人物其實和真實的自己有重疊。
她也曾經明媚單一,在對白雲裳的喋喋喃語中,她其實是那個熱愛戲劇有生命熱情年輕的自己。
她也需要愛,一種純粹的被愛,在和古谷三郎的耳鬓厮磨中,在美代子的替身裡她短暫體驗了一個女子關于愛的甜蜜回憶。
至于被很多人忽略的那場日本人要求合影沖突的戲,其實是片中主人公政治和情感倒戈的關鍵。
當日本人野蠻霸道非要合影時,前一秒還是談笑風生有點飒的于堇突然小女人般躲在譚呐身後,這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特工在公衆場合必要的僞裝,也是主人公内心深處作為一個女人真實的寫照。
她終于看清與被喚醒,這麼多男人中,隻有譚呐在真正保護着他,是的,在他眼裡,她什麼都不是,隻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纖弱女子。
此刻,一滴清淚從于堇眼角輕輕滑落,這一幕可以看做女主人公表演最外露的一個細節,勝似千言萬語。
“我希望這是我扮演的最後一個角色”這是于堇執行雙面鏡計劃最後環節和養父說的話。但其實,她扮演的最後一個角色是真正的自己。
“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會在這裡等你” 去船塢酒吧,他們曾經的約定,她是戲劇裡的秋蘭,也是不用再僞裝的于堇。
喜歡影片的結尾,暗訴宿命的無常與輪回,槍林彈雨中兩人相擁而坐,于堇的嘴角是放松的,手形成一個完美的弧度,槍在她手邊慢慢滑落,音樂響起來了,周圍的人開始跳舞,又仿佛回到了最初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