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作者:書中花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人物經曆</h1>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1900年茨威格(站)與兄弟阿爾弗雷德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茨威格的家庭是猶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志上發表第一首詩;1899年,茨威格中學畢業。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接觸了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于《聖經》;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說;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曆。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1912年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曆—兒童國度裡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欲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鍊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緻外國友人的信》。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斯蒂芬·茨威格夫婦

1916年,在莫紮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裡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第一部反戰劇在瑞士首演,取材于《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1919年後長期隐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1920年,與離異并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創作《三位大師》;1922年,出版“鍊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癫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1927年,發表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曆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欲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老年茨威格

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且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位大師》(巴爾紮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人類群星閃耀時》。

1929年,曆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1932年,曆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内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綠蒂·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并,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茨威格與第二任妻子綠蒂

1935年,《瑪利亞·斯圖亞特》,曆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台裡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占;失去國籍;與綠蒂·阿爾特曼結婚。1938年,奧地利并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綠蒂·阿爾特曼在裡約熱内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内雙雙服毒自殺。

茨威格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學人物經曆創作特點小說藝術特色傳記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與妻子服毒自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創作特點</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小說</h1>

作品主題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創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為主題,通過描寫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現出的各種複雜豐富的感情活動和心理狀态,恰與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視界相融通。這些小說文本或者重視對少男少女青春萌動的心理剖析,或者記錄為情欲所驅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靈自白,或者描寫暮年男女激烈情感曆程的悲苦回憶。讀者在茨威格的作品裡“發現了一個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為此與它們産生了“共鳴”。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并不是個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動蕩不安,戰争陰雲的籠罩使到處呈現出血腥和混亂。

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歐洲人難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環境變異曆帶來的負面結果:物質的貧乏、環境的壓抑與精神的負擔。

盡管茨威格小說中的人物在物質生活上屬于不愁溫飽、生存不受威脅的有産者階層,然而茨威格知道飽食終日的物質生活安甯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擾,為了體驗,茨威格給他的人物設定了種種特殊的環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狹小”,“設法向别人訴說心事”,沒有人“指點,提醒,毫無閱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馬來狂人由于挪用醫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

他沒有被放到“有人、有俱樂部、有高爾夫球、有書報的城市裡去”,而是去了一個離最近的城市還有兩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隻有幾個令人乏味的官員和幾個混血兒,其他的就是茫茫無盡的森林、種植園、沼木叢和沼澤地。

他們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遺棄者,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虛、孤獨和自閉的,他們缺乏正常社交的機會,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實,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願望,感情也失去了一個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靈的積累越多,受到的壓抑就愈大,隻要有一個合适的契機,它爆發時更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混亂而碎裂的生存環境,資本主義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淪落者,内心的孤獨無助常常促使他們表現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為,那完全是一種不自覺的掙紮,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勞。正因為此,茨威格作品的人物都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勇氣和高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藝術特色</h1>

茨威格筆下人物的奇特行為常常突如其來,常常有違一般意義上的倫理道理。是以,當激情過後,當事人或羞于開口,或不屑于與世俗妥協,把自己的真實綻放暴露于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恥笑。

但人心靈的負荷不緻過重,一旦到了極限,傾訴的欲望會席卷一切,這些壓抑過久長期處于失語狀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對象和合适的時機,語言就會排山倒海,不可阻擋。茨威格不僅知道并且把握了這一點,幾乎不讓任何的插話或者無用地描寫引導提示和中斷傾訴者,進而削弱了表現的力量。大段連貫的、急切得近乎神經質股的告白,與其說是對人傾訴,不如說是獨白,一種遊移于社會邊緣的焦灼不安狀态下的喃喃自語,一種借助陌生人這個媒體對往事的重溫。

茨威格正是抱着這種對生活在那個時代、那個亂世裡人的深切了解和同情,才選擇了這種表現形式;或者說,也隻有這種形式,才使茨威格作品裡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盡緻的表白,讓讀者通過這些人物的叙述來認識那個時代對人物的扭曲和異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把那個時代推上了審判席。

茨威格的小說有個鮮明的特點,即他的小說帶有—種戲劇的味道。無論是《二十四小時》中年輕賭徒的手、《月光胡同》裡那寒光閃閃的匕首,還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綽綽的反複出現的白玫瑰,無不具有戲劇的誇張和懸念性質.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獨白,正是戲劇的表現形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5">傳記</h1>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主要是兩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築師》為總題的文學家傳記,其傳主有巴爾紮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薩諾瓦、司湯達、列夫·托爾斯泰。這些人大都是從19世紀到20世紀響當當的文學大師,今天放眼這個名單,幾乎就是一部19世紀的歐洲文學思想史。

二是一系列曆史人物傳記,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思想統治的瑞士勇敢學者卡斯特裡,16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和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托内特等。無論是叙述傳主的生平,還是評價其地位與功過,不管是刻畫其心理與行為,抑或是描述其命運與得失,都是從人道主義出發,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懷,抨擊思想禁锢和專制獨裁,表達了茨威格夫妻類、愛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與他生活的時代和受的教育關系極為密切。維也納養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養了他無與倫比的藝術鑒賞力,造就了他的藝術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義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學、泰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學說。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現實生活,深受人道主義的滋潤,受到尼采、泰納、羅曼·羅蘭、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的影響,深入傳主的内心世界,細緻人微地展現傳主心理的發展與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