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點燃了“太平洋的戰火”,徹底将美國拉進了戰争的泥潭。太平洋戰争初期,由于日軍進攻勢頭兇猛,美國準備尚不充分,結果被打得節節敗退。1942年1月2日,馬尼拉失守。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又因為美國的戰略中心仍以歐洲為主,太平洋戰場的美軍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傾斜”,是以在與日軍的作戰中打得十分艱苦。

太平洋戰争
1942年3月11日,美菲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奉命離開菲律賓飛往澳洲就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留守呂宋島的喬納森·溫萊特被提升為中将,負責指揮美菲聯軍。同年4月3日,日軍再次發起總攻。9日,日軍突破美菲聯軍最後防線,巴丹半島失守,美軍被迫投降(共7.5萬人)。1942年5月6日,克雷吉多島也被日軍攻陷。溫萊特将軍向華盛頓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後,率1.5萬美菲盟軍投降。勝敗本是兵家常事,戰敗淪為俘虜也很正常。可此時的美軍恐怕沒有想到,一場可怕的噩夢即将降臨。今天我們将要講述日軍著名的“遠東三大暴行”之一:巴丹死亡行軍。
美菲投降
日軍在占領巴丹半島後,本間雅晴中将下令把聚集在巴丹半島的戰俘轉移到110千米外奧德内爾集中營,同時指令處決不能堅持走到戰俘營的戰俘。1942年4月9日,美菲聯軍戰俘在日軍的武裝押送下,從馬裡弗裡斯機場東面向一百二十公裡以外的奧東納爾戰俘營開始徒步行軍,沿途經過卡白卡丙機場、巴丹機場、巴蘭加等地,在耗時三個晝夜,行軍四十八公裡後,于1942年4月12日淩晨抵達歐倫尼,後又經過貝德摩加城、盧包、奧蘭尼,到達邦邦省省會聖費爾南多。從聖費爾南多乘悶罐車到達塔拉克省的卡帕斯鎮,從那裡徒步行軍11千米抵達這次行軍的終點站奧多納爾戰俘營。一百多公裡的行軍對于一個職業軍人來說并不是什麼太大的困難,途中出現人員大面積的死亡是不正常的。但當我們了解了日軍的所作所為後,就會“豁然開朗”了。
本間雅晴
在戰俘轉移過程中,負責押送的日軍對戰俘進行殘酷虐待:但凡掉隊、偶然出列跌倒、拒絕回應問話的戰俘,一律被日軍殘忍虐殺。在此期間,日軍不僅不會提供食物,而且禁止戰俘自行擷取食物,自行擷取食物和水的戰俘一旦被看押的官兵發現,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就是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美軍戰俘很快出現了“問題。”身體缺水的他們開始嘴唇幹裂出血,喉嚨刺痛,頭昏眼花。嚴重的饑餓讓大多數戰俘變得四肢無力,行動遲緩,甚至開始出現幻覺。其實,行軍的路上并非沒有水源,美軍士兵想要喝水就必須趁着看守不在的時候,并且不能紮堆,鬧出太大動靜。
日軍虐待美戰俘
一天,一名戰俘發現路邊有一口自流井,他在仔細觀察,确定附近沒有日本兵後,拉着另一個戰俘快速跑到井邊大口的喝了起來,并迅速把自己的水壺裝滿。幾分鐘之内,又有十幾個戰俘聚到了井邊。奇怪的是,一名日本兵看到了他們的舉動,卻沒有阻止,隻是在一旁竊笑。在連續幾個人喝過水後,日本兵突然沖了過來,端起刺刀對準一名戰俘的脖子紮了下去,頓時鮮血噴湧,栽倒在地,很快就死了。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在戰俘夢從一個池塘邊走過時,一名戰俘奓着膽子找到一個日本軍官能否去喝點水,那個軍官果斷的點頭答應了。得到同意後。立刻就有十幾個美國大兵跑到池塘邊喝水。不一會兒,這名軍官突然開始讓幾個日本兵檢查戰俘們的衣服,凡是身上有水漬的全部拉出來,站成一排,當衆槍斃..
除了在食物和飲水的限制,日軍對待生病、受傷的戰俘的行為,同樣令人發指。
美戰俘被殺害
由于當地的氣候炎熱、潮濕,大多數戰俘的健康狀況都十分糟糕,瘧疾在隊伍中十分普遍。一名得了瘧疾的戰俘發了高燒,神志不清,在實在撐不住後跌倒在地上,他本想努力站起來,可為時已晚。一名日本兵抄起槍托便朝他的頭砸去,戰俘應聲栽倒,嘴裡還在勉強的呼吸。日本兵馬上找出兩名戰俘開始用鐵鍬挖坑。在坑挖到足夠深後,又要求他倆把這個戰俘擡進去,活埋。兩名戰俘搖了搖頭說他們不能這麼做,日本兵毫不猶豫的開槍打死了兩人,随即又找來兩個戰俘用槍逼着他們,把這名重病的戰俘活埋。
戰俘瘧疾纏身倒地
在整個行軍過程中,這些日本士兵可以随意的虐待、毆打和殺死這些戰俘而不用負任何責任。他們用槍托、用棍棒、用刺刀,擊打這些戰俘,這些戰俘身上大多沒有一寸完好的皮膚,他們中還有許多因傷口潰爛,感染,尚未走到目的地就已經失去了生命。日軍有時又會拿這些美國大兵取樂,搞一些美國人完全看不懂的“表演”:他們讓一個戰俘跪在地上,雙手反綁。一名日軍軍官抽出了自己的武士刀,在空中比劃,揮舞着,好像在展示他的“武藝”。在一通熱身後,他讓這個戰俘挪到了“合适的位置”,然後将武士刀高高舉起,然後迅速揮下,隻見這名戰俘的腦袋已經滾到了地上,軀體還在地上跪着。這些日本兵一邊高呼“萬歲”,一邊發出令人不寒而栗的笑聲。
日軍折磨戰俘
在從聖費爾南多到塔拉克省的卡帕斯鎮的路上,戰俘們被裝進了一輛輛本不是用來“裝人”的悶罐車。這些大約能容納二三十人的汽車被日軍強行塞進了一百人左右,在車輛到達目的地後,車内的許多戰俘都因氧氣不足而被活活悶死。
——而正是日軍的這些殘暴行徑,讓這條不算太長的行軍路線上,留下了超過1.5萬具屍體。
日軍殘暴行徑
然而,行軍的終點并不是噩夢的結束。那些活下來的戰俘們在抵達奧多納爾戰俘營後發現,六萬美菲戰俘将被迫擠在這座隻能容納一萬人左右的“牢籠”。這裡沒有清潔的水源和食物,他們幾乎要靠尋找動物的屍體充饑,無論是貓、狗,還是老鼠。惡劣的生活環境讓痢疾、瘧疾肆虐。戰俘營裡每天都有三十到五十人失去生命。而在活下來的戰俘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被運到了日本本土,為三井公司的大牟田煤礦當礦工,他們終日生活在不見陽光的礦場中,缺衣少食,沒有任何報酬,卻被要求從事耗費巨大體力的勞動。當這些“礦工”在戰後被解救出來時,所有人都已經瘦的皮包骨頭了。
美戰俘當礦工
當我們回顧日軍在戰争中的所作所為,我們會發現,他們似乎永遠是軍人中的“異類”。他們的殘暴、嗜殺成性,已經到了常人無法了解的地步。要想探究原因所在,就必須要了解當時日本民族的内心世界。
日本自古以來盛行崇拜強者鄙視弱者的觀念,崇尚注重軍人榮譽的“武士道”精神,認為“當俘虜是帝國軍人最大
的恥辱”。陸軍省在戰争時期編印的《戰陣訓》對此作出規定:“懂得羞恥的人才能自強。活着就不能接受被俘虜囚禁的侮辱,死了也不能留下罪過禍害的壞名聲”。要求日軍官兵“知恥”,在戰争期間做到“生不當俘虜”,要求日軍官兵為了其所謂的“帝國軍人的榮譽”而願意付出一切。日軍官兵片面認識了精神的作用,認為死是精神的勝利,隻有視死如歸才是一種德性,戰敗活着還是一種恥辱,是以他們歧視一切戰俘,認為放下武器當俘虜是奇恥大辱,當俘虜使軍人的榮譽全部喪失,特别是俘虜作為戰場上的被淘汰者不應該有生存的機會,理應受到懲罰,是以認為不應該優待俘虜。
日本武士
由于長期受軍國主義教育,日軍官兵普遍存在着強烈的、非理性的、非道德化的屈從意識,蔑視和輕慢世界上其他國家,認為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隻要他們敢反抗“皇軍”的征服,就理應受到“膺懲”,認為對敢于抵抗的被占領國軍民怎樣殺戮都不過分,認為對于敢于反抗的被占領國軍民,隻有“殺”可以威懾住。日本民族傳統上就有一種服從統治權威的從屬心态,官兵在軍隊屈從于上司使心理天平發生傾斜,而解決内心的沖突與沖突辦法就是從奴役被征服者中得到補償和發洩,是以,日本占領菲律賓後殘酷迫害美菲聯軍戰俘也就不難了解了。
日軍
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曾說過,“不認真對待自己曆史的人,就無法了解自己現在的立場為什麼是這樣,否認過去的人,将會有重蹈覆轍的危險”。 不幸的是,在今天,制造當年“死亡行軍”的日本,對發動侵略戰争的态度和對受害者的控訴仍然是百般推脫,這毫無疑問是與世界人民的願望是相背離的。知錯能改、知恥後勇。隻有正視曆史的民族,才可能擁有光明的未來。
魏茨澤克
參考文獻:
《巴丹死亡行軍:二戰美軍是如何在日軍淩虐下活命 》環球時報
《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軍親曆記》列斯特·坦尼
《對巴丹“死亡行軍”的認識與思考》程蕾
《親曆者眼中的“巴丹死亡行軍”》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