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丹死亡大行軍:八萬美軍在酷暑下行軍160公裡,最後死了一半

作者:中國青年報

文|爆炸君

二戰中日本軍人犯下的可怕罪行有目共睹,不僅在中國大地上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血案,而且對與他們作戰的美軍也絲毫不放過。要說日本軍人對美軍做的最殘酷的暴行,莫過于發生在1942年的巴丹死亡大行軍了。

巴丹死亡大行軍:八萬美軍在酷暑下行軍160公裡,最後死了一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了位于珍珠港的美軍太平洋艦隊,此次偷襲不僅大獲全勝還讓日軍在太平洋海域獲得了壓倒性優勢,雖然這個優勢并沒有保持多久。偷襲完珍珠港後,美日之間就算徹底撕破了臉皮,僅僅十個小時之後日軍又再接再厲地偷襲了美軍在菲律賓的駐軍。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美軍駐菲律賓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指令全體美軍放棄馬尼拉退守巴丹半島。

由于美軍最高指揮部将二戰初期的政策定位于“先歐後亞”,是以歐洲戰區具有了優先權,大量的軍備物資以及兵員都用來支援了英國人,是以對遠在太平洋的菲律賓軍隊,美軍可以說是鞭長莫及。是以孤立無援的美菲軍隊隻能在巴丹半島上與日軍展開血戰。但是戰争初期的日軍士氣異常高昂,又有着近水樓台的強大空軍和海軍的協助,導緻退守巴丹半島的美軍很快就支撐不住了。

為了不讓美軍進階将領麥克阿瑟成為日軍的俘虜,美國總統羅斯福多次發電報讓後者離開危險的菲律賓前往澳洲,雖說麥克阿瑟一開始是拒絕的,但看着日軍一點一點地逼近,麥克阿瑟也認為大勢已去。于是在1942年的3月11日乘坐快艇離開了戰火中的菲律賓去往了澳洲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當然了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在脫險後說的那句名言——我還會再回來的!

巴丹死亡大行軍:八萬美軍在酷暑下行軍160公裡,最後死了一半

雖然後來麥克阿瑟真的回來了,不過他手下的那批軍人卻遭遇了噩夢般的折磨。原來就在麥克阿瑟走後沒多久,接替他指揮的金将軍和溫萊特将軍就分别在1942年4月9日和5月6日投降了日軍,兩次投降的美菲盟軍一共有九萬之多。

面對如此之多的美軍俘虜日軍一開始也傻了眼,因為當時登陸的日軍隻有3.5萬人。此時長期受武士道影響的日軍駐菲律賓派遣軍總司令本間雅晴對這些投降的美軍很是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的詞典裡軍人就不該有投降這一說。于是為了震懾美軍也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本間雅晴故意指使手下對這些投降的美軍不必用《日内瓦公約》中對待戰俘的方式加以對待。為此他還專門策劃了一場“死亡大行軍”。

所謂的死亡大行軍是指日軍押送投降的美軍從巴丹半島的167号裡程碑開始徒步行軍到160公裡以外的奧德内爾集中營關押。雖然160公裡的行軍距離對于軍人來說算不得有多遙遠,但是這些美軍俘虜是在日軍的肆意折磨下行軍,結果整整走了六天,這六天裡被押送的美軍可以說是在人間地獄裡度過的。

巴丹死亡大行軍:八萬美軍在酷暑下行軍160公裡,最後死了一半

首先當時菲律賓正值酷暑時節,而在行軍前日軍卻不允許美軍俘虜攜帶任何水源,不僅沒有水,連吃的都是一天發一個類似“高爾夫球大小的東西”。再加上行軍途中日軍肆意毆打美軍俘虜,更别說這批俘虜裡還有大量的傷病員。最要命的是,由于這批美軍長期在巴丹半島的叢林裡與日軍作戰,是以很多人都患上了腹瀉、痢疾等疾病。

而且本間雅晴還指令日軍對那些掉隊的或者停下來的美軍一律處死,是以這批八萬人的戰俘在這次強迫行軍中有近15000人喪命(後來到達集中營後又有25000人死亡),其比例達到了可怕的2:1,也就是說兩個美軍俘虜中就有一個人喪命,是以真的是堪稱“死亡行軍”。

日本戰敗投降後,麥克阿瑟為了報仇将本間雅晴拘押到馬尼拉作為戰犯受審,并且主導了他的死刑。罪名就是他下令進行的巴丹死亡行軍中,令數萬盟軍戰俘被虐待而死。1946年4月3日,本間雅晴在馬尼拉郊區遭到槍決。(栗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