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丹死亡行軍:平均1公裡内死亡120人,日軍暴行慘絕人寰

作者:子楓講曆史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十小時後,再次偷襲菲律賓克拉克機場的美國遠東空軍基地,美國對日正式宣戰,以美國與日本為主要對手的太平洋戰争全面爆發。

戰争初期,由于美國希望取得在大西洋戰場,也就是歐洲戰場的優先權,希望太平洋戰場的守軍隻用能有效的牽制對手就好,由于戰線過長,資源補給等問題,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一度處于劣勢。再加上在熱帶雨林作戰,美國士兵多數患上瘧疾、腳氣、糙皮病、壞血病等疾病。在這樣的條件下作戰,可謂難上加難。

1942年3月11日,美菲聯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溫萊特将軍接任美菲聯軍指揮。麥克阿瑟走前給了溫萊特一包雪茄和兩罐刮胡膏,希望他可以堅守等着自己從澳洲帶着物資回歸。溫萊特将軍也給予了承諾,可這種情形也不是一個承諾就可以解決的。

巴丹死亡行軍:平均1公裡内死亡120人,日軍暴行慘絕人寰

1942年4月9日,日軍發起總攻,被譽為固若金湯的克雷吉多爾島防線全面崩潰,溫萊特将軍為了士兵的生命,在向華盛頓發出最後一封電報後,率士兵向日本投降。(溫萊特後來一直被關押在中國東北的戰俘營中,之後在密蘇裡号上見證了日本的投降,被美國人民視為戰争英雄。)

戰俘有78000人,都是在巴丹半島上俘虜的美菲聯軍。日軍計劃将他們運往129公裡外的奧德内爾集中營,耗時六天,這段行軍路線被稱為“巴丹死亡行軍”,與南京大屠殺,緬泰鐵路事件被稱為二戰遠東戰場三大屠殺事件。據統計,有15000名戰俘倒在了路上,活下來的人也受盡日軍的肆意毆打和侮辱折磨,這次行軍,揭露了日軍滅絕人性的暴行,成為活下來的士兵不可磨滅的陰影。

巴丹死亡行軍:平均1公裡内死亡120人,日軍暴行慘絕人寰

78000人的戰俘數量十分龐大,在戰争時期,資源十分有限,是以日軍并沒有打算給他們準備吃喝,但沒有按照國際公約對戰俘的規定處理。日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下令:“對于不能走到戰俘營的俘虜一律消滅掉”。

在炎炎烈日之下,長時間沒有進食的戰俘拖着疲憊的身軀行走,一名體力不支的戰俘堅持不住,倒在了路旁的灌木叢上,旁邊幾名日軍見狀就沖上去,沒想到不是上去将他扶起來,而是向本就虛弱的身體連捅七八刀。這一路上,日軍看見有人停下,就會毫不留情的解決掉,道路兩邊,俘虜屍體随處可見。身邊的俘虜見狀也不敢停下,似乎習以為常,來不及悲痛就要繼續上路,大小便也隻能在褲子裡,如果停下了,等待他們的就是日軍冰冷的刺刀。

巴丹死亡行軍:平均1公裡内死亡120人,日軍暴行慘絕人寰

行軍路上,日軍不給食物,也不給水喝。其實并不是沒有水,路邊經常可見水井,但日軍不讓喝,目的就是讓戰俘渴死,減少人數。有一次路過一個池塘,裡面還有死掉的水牛屍體,上面飄滿了綠色的泡沫。盡管戰俘知道水裡有很多細菌,但這對幾天沒有進食喝水的他們來說,仍是“救命水”,戰俘渴的不行向日本兵請示,日本兵哈哈大笑,似乎在嘲笑他們,然後同意了。戰俘撥開表面一層綠色的泡沫,喝裡面寄生着細菌還發臭的水。幾分鐘後,戰俘歸隊之後,一名日本軍官過來,說了幾句他們聽不懂的話,然後滿臉笑容的指出身上有水迹剛才喝過水的人,讓他們在路邊站成一排,向他們開槍......。

巴丹死亡行軍:平均1公裡内死亡120人,日軍暴行慘絕人寰

在路過海邊,懸崖等地方時,也會有戰俘想着逃跑,但是幾天沒有進食的他們哪裡跑得動,以為是好的結束,沒想到卻是更壞的開始。逃跑被抓回來的人會被日軍用更加慘絕人寰的方式折磨緻死。日軍指揮官還時不時會将他們召集在一起,挑選一名身材高大的戰俘,讓日本兵和戰俘圍着,将其砍頭,向周圍士兵炫耀其斬首技術。有時他們還喪心病狂的集體屠殺戰俘,将300名戰俘集中,用來訓練他們的刺刀。一旁的美國士兵看到此景,渾身發抖,在心中默默祈禱,他們無法想象,殺人居然是日軍的娛樂活動。

巴丹死亡行軍:平均1公裡内死亡120人,日軍暴行慘絕人寰

行軍的最後一段旅程,他們終于可以坐上火車,沒想到,這又是一段痛苦的開始。當時坐的是悶罐車,車廂内空間非常小,平時可以放進十頭左右的牲口或者30左右的人,日軍卻往狹小的車廂塞進了100多人。他不允許把車門打開,本就密不透風的空間有100個鼻子在等着呼吸,氧氣十分稀薄,很多在車廂中部的戰俘活活窒息而死,隻要靠近車門的戰俘可以通過縫隙感受一點微風。到達目的地後,生命氣息微弱的戰俘隻能靠着門邊慢慢滑下來,而有些人,卻隻能永遠留在車廂裡。

這條行軍路上,饑渴而死,遭日軍射殺,刺死的戰俘有15000人之多。而活着到達戰俘營的人也并非擺脫死亡,戰俘營内,日軍依舊不當人的折磨他們,到達營後短短兩個月,又有26000人死亡。僥幸活下的人也被折磨的生不如死。

後來的美國士兵會重新走上這條路,體驗這段旅程以告慰逝者。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加應該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