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聰 譚铮 李煥坤音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譚铮
“想做粵菜大廚,炒碟幹炒牛河先。”11月2-3日,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上,幹炒牛河成為必考題。
點解幹炒牛河會係必考項目?牛河背後考嘅又係咩咧?喺廣東人嘅飲食當中,有一股好“神秘”嘅氣,叫“镬氣”。咁究竟咩係“镬氣”?粵菜師傅又係點樣了解“镬氣”咧?今日,我哋一起聽下呢期香噴噴嘅《粵講粵有古》啦!
“想做粵菜大廚,炒盤幹炒牛河先。”11月2-3日,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粵菜師傅”技能大賽上,幹炒牛河成為必考題。
炒牛河,即牛肉炒河粉。聽起來是一道簡單的小吃,卻是衡量粵菜師傅的标準之一。為什麼?原來在廣東,不管是大酒樓還是大排檔,幾乎每家都有幹炒牛河。有人說:不會炒牛河的廚師,不足以談粵菜。這也證明了幹炒牛河在粵菜系中的難度與地位。
什麼樣的幹炒牛河堪稱完美?粵菜師傅表示,“镬氣逼人”是對一盤幹炒牛河的至高贊美。“镬氣”又是什麼氣?有的人說,镬氣是遠遠就能聽到後廚“轟轟”的火爐聲;有的人說,镬氣是後廚大師傅“乒乒乓乓”的炒菜聲。
據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有人提出“镬氣”,但是關于它的生成很多人都表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镬氣,離不開一個“炒”字,是伴随粵菜師傅對炒法有了深入認識後所形成的一種焦火香氣。
據說在清代末期,慈禧太後身邊有一位名叫王玉山的廚師,他做的“糖酥裡脊”特别讨慈禧太後的歡心。此菜是取豬脊背上最精瘦的部位切成大塊後,用鹽略腌并蘸上蛋漿,然後放到加有少量油的鍋裡慢火使其焦脆,最後注入糖醋汁翻勻而成。
有一天,慈禧太後急着用餐,太監叫王玉山趕快把菜弄好。可這“糖酥裡脊”制作頗費時間。情急之下,王玉山把裡脊肉改切成條,蘸上蛋漿後就放到加有少量油的鍋裡翻兜起來。接着又倒入糖醋汁繼續翻動,最後盛盤讓太監端給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對這道不同于以往的“糖酥裡脊”很滿意,馬上吩咐太監傳王玉山來問話。王玉山當然沒說這是他“急就章”之下的做法,隻是說這是新創出來的“抓炒”法。
很快,“抓炒法”就傳遍了大江南北,粵菜廚師領悟到所謂的“抓炒法”,就是從煎演變過來。煎是将食物放在少量的熱油鍋上加熱,而炒則是将食物舞動在少量的熱油鍋上加熱,一靜一動。
演變到如今,粵菜廚師在“炒”之前,還常常配套了“飛水”或“拉油”的工序。“飛水”,是将食材放入沸水鍋中迅速掠過;“拉油”,則是把食材放入熱油鍋中迅速掠過。換言之,食材在“炒”之前,已經有了八九成的熟度,而餘下的成熟度,便隻需放在加有少量油的熱镬裡分散抛離補足。
從科學的角度看,镬氣更像是一種綜合的香氣。多數食物都含有糖類、氨基、羰基等化合物,通過加熱,具甜味的糖類化合物便會發生焦糖化反應,而不具甜味的氨基、羰基化合物則往往會發生美拉德反應。“镬氣”就是化合物發生焦糖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所形成的香氣綜合體。也就是資深廚師眼中,小炒上桌時,那一層飄拂在小炒表面的熱氣。
也有人說,镬氣其實是氣勢、氣味、氣色與氣質的綜合。氣勢,就是菜肴出鍋,要熱氣騰騰,煙氣彌漫;氣味,就是要求菜肴有異香撲鼻,經久不散,令人聞香覓食,聞香垂涎;氣色,就是是油亮、色正,使人獲得視覺享受;氣質,就是對口感的要求。唯有同時滿足以上四者,方可稱為镬氣足。(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