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陳鏡湖:塞北高原上的青松

本報記者 劉勇

陳鏡湖,字印潭,号小秋,化名李鐵然。1901年10月25日生于原熱河建平縣哈巴沁村。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北方地區早期的中國共産黨黨員。1927年曾被選為中共“五大”代表,曆任中共熱河工委負責人,中共内蒙古特委書記,1933年5月12日在去張北地區點驗抗日武裝部隊途中遭反動民團伏擊而犧牲。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中國革命成功,陳鏡湖把一腔熱血灑在了烽火連天的塞北大地,他高大的形象猶如塞北高原上的青松,萬古長青。

1918年,陳鏡湖考入天津直隸省立第一中學;1922年8月,考入天津南開大學;1923年,李大钊介紹其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他邊讀書邊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共産黨員以個人名義參加國民黨以建立民主革命的統-戰線。陳鏡湖服從黨的決議,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從此,他以其特殊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24年1月,他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結識孫中山先生。2月受黨的派遣到愛國将領馮玉祥西北軍内任支隊長,在内蒙古地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2月孫中山北上到天津時,陳鏡湖幾次同孫中山見面,并受中共北方區委指派任孫中山的北上特派宣傳員,宣傳《北上宣言》。

為便于開展黨的工作,1925年初,中共北方區委在李大钊主持下決定在熱河、察哈爾、綏遠、標頭建立4個黨的工作委員會。陳鏡湖任中共熱河工委負責人,公開身份是國民黨熱河省黨部執行委員。1926年底,陳鏡湖被馮玉祥派到陝西省蒲城縣任縣長。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馮玉祥一度實行“清黨”政策。陳鏡湖面對嚴重時局,秘密離開陝西回到北京,在北方區委的上司下,在北京與天津之間從事黨的秘密活動。

在北方各級黨的組織不斷遭到破壞的情況下,1930年,陳鏡湖與黨組織失掉了聯系。為了盡快接上組織關系,他會同原内蒙古特委委員劉剛徒步去前蘇聯找共産國際,和黨組織接上關系後,旋即回國。回國後,陳鏡湖任中共内蒙古特委臨時書記,兼管組織工作,從此化名李鐵然。

“九一八”事變後,陳鏡湖立即以内蒙古特委的名義向全區蒙漢各族人民發出了“團結全國各民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号召。1932年末,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肆意向熱河發動進攻,随即發表《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宣言》。

1933年3月,日軍侵占了熱河省會承德,并進一步入侵天津、察哈爾。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産黨采取了緊急措施,動員一切愛國力量奮起抗擊日寇入侵。陳鏡湖受中共黨組織的派遣到馮玉祥部隊裡工作。5月,日本侵略者向察哈爾省腹地步步逼進,沽源、多倫等先後失陷。為盡快成立壯大群眾抗日同盟軍,陳鏡湖冒着生命危險發動群衆、組織武裝力量,經常奔波于張家口北平之間。他的革命行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注意,5月12日,陳鏡湖遭到反動民團襲擊,不幸犧牲。

1983年1月,經遼甯省人民政府準許,陳鏡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5年5月,中共建平縣委、縣政府将陳鏡湖烈士遺骨移址安葬于縣城北郊,建成陳鏡湖烈士陵園。

來源:朝陽日報

編輯:王佳甯

責編:王學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