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會問,孫權有幾個兒子呢?按史料記載,孫權有7個兒子,他們分别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修、孫亮,這7個兒子當中英年早逝、得病而亡的有3個,而另外的4個都是在權力鬥争當中丢掉性命的,都是死在自己人的手裡邊。是以有人就總結,談到孫權的兒子可以概括一句話:就是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今天我們先來談談孫權的長子孫登,孫登生于公元209年,也就是說他是出生在赤壁大戰之後的第二年。公元221年,孫權被封為吳王,就在這一年孫登被立為王太子。大家知道吧,曹丕身邊有太子四友,要想成為接班人,身邊四梁八柱是少不了的。把孫登立為王太子之後,孫權也給他選了太子四友,這四個青年才俊分别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承,顧雍的孫子顧譚,陳武的兒子陳表,并且任命程秉和張溫擔任太子太傅。公元225年,在孫權的精心安排之下,16歲的太子孫登大婚了,太子妃就是周瑜的女兒。
以上一系列的精心安排,我們可以看到孫權真是用心良苦,他對孫登是寄予厚望,可惜的是孫登33歲英年早逝。在《三國志》裡邊陳壽對孫登的評價是:“夫妻好善,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在《三國志》當中還記載了有關孫登的一段小故事,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次孫登帶着手下人騎馬出行,正在行進之間,有一顆彈丸突然從孫登身邊飛過,差一點兒打中他。左右的衛士立刻進行追查,在附近的路上就抓到了一個人,此人手持彈弓,身配彈丸。孫登身邊的人都認為剛剛的彈丸就是這個人發射的,但是手持彈弓的人嘴特别硬,就是不承認。孫登身邊的人就急了,當時動手就要打他,孫登看到這個場景就大聲的喝住了衆人。
接下來孫登派人去搜尋剛剛從自己身邊飛過的那顆彈丸,找到這個彈丸以後,他又把眼前這個人身上的彈丸取出來一個,然後把兩個彈丸放在一起這麼一比,結果就發現直徑、大小、模樣、尺寸都完全不一樣。于是孫登就對身邊人說,确實不是他打的,你們不要為難他,接下來就把這人給釋放了。于是就留下一個有趣的典故,叫做“孫登比丸”,比是對比的比,丸是彈丸的丸,這個典故強調的就是遇事要明辨是非,要周密思考、認真分析,不要以事壓人,更不能随便冤枉人。
通過“孫登比丸”這個典故,我們也可以看到,孫登本人确實是心地善良,為人寬厚,修養很高。在孫登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一個有德有修之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遇事冷靜分析,遇人換位思考;有理不發怒,有事不欺人;遇煩不惱,遇變不亂。
這些都是确實值得我們學習的好品質,如果說孫登沒有英年早逝的話,恐怕江東政權也不會出現後來的權力糾紛,那麼随之而來的一系列内憂外患、大災小亂也都不會發生。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管理者的健康真的是一個團隊的戰略資源,把這個資源守住了,維護好了,才能夠談戰略、談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