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可謂耳熟能詳,但是正史中的赤壁之戰和我們熟知的有什麼不同呢?
故事背景:當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擊孫權,以此統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說在今湖北省鹹甯市赤壁市南岸)一帶,于孫權、劉備聯軍相遇,孫劉聯軍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為後來的三國鼎力奠定了基礎。

但是,因為我們深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部分人對于的赤壁之戰認知,也是從小說或者影視劇中了解到的,雖然小說有七分真,三分假,但是赤壁之戰這一段的描寫,小說和正史有很大的差别,以至于大家不可避免的把很多錯誤的認知成了曆史。那麼,都有哪些不一樣的呢?
從兵力上來說,小說中描寫周瑜曾對諸葛亮說“今操兵八十三萬,我兵隻五六萬,安能拒之?”也就是說曹操,此時一共有八十萬的大軍,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史書記載這個時期全國在籍的總人口才七百多萬,曹魏隻有四百多萬,是養不起八十萬大軍的。實際上曹軍有多少人呢?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周瑜向孫權彙報的曹軍實力為:“彼所将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此時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新收降的劉表軍頂多七八萬。是以曹操曹操這時候頂多有二十多萬的部隊孫劉兩家有多少呢,孫劉聯軍一共才五萬人,其中孫權三萬,劉備兩萬,軍力相差還是比較大的。
黃蓋的“苦肉計”并不存在。《三國演義》寫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和黃蓋唱了一出雙簧戲,先是周瑜借故把黃蓋打得皮開肉綻,鮮血并流,讓黃蓋假裝氣憤而投敵。但這隻是小說杜撰的,正史中并不存在這件事。正史記載黃蓋先是送信給曹操,假稱要投降,曹操信以為真,當黃蓋帶着裝滿幹葦、枯柴和油的戰船來時,曹軍都一片歡呼,認為是黃蓋來降,沒想到卻被一把火燒了。
龐統的“連環計”也是假的,正史中并沒有記載。在《三國演義》當中,周瑜和諸葛亮都認為:“欲破曹兵,須用火攻。”但有一個問題,“大江面上,一船着火,餘船四散,”除非能将曹操戰船連環起來,是以這個時候,龐統站出來向曹操獻出了“連環計”,并說服曹操實施的,結果被詐降的黃蓋一把火燒盡,慘敗而歸。曹操之是以把戰船連起來,因為曹操是的軍隊都是北方的,不識水戰,雖然擁有青州水軍,但青州水軍并非曹軍作戰主力。但是荊州、東吳一帶江河彙集,作戰主要靠戰船。曹操見到自己的士兵在颠簸的船隻上面水土不服無法作戰。于是曹操想到連接配接戰船,使戰船平穩如陸地。火燒戰船确實死了不少人,但是還有一大半死亡,是因為當時曹軍瘟疫流行,是以曹操才不能不引軍北歸,曹操本人也不認可火燒的說法,他曾經給孫權去過一封信,說到了赤壁之戰的失敗原因。曹操認為士兵是因為身患疾病退去,退去的時候燒了自己的船。
沒有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隻有劉備帶兵去華容道準備伏擊曹操,結果去晚了,曹操早就撤走,回到江陵了。
諸葛亮舌戰群儒,不存在的。諸葛亮智激周瑜,也不存在。《資治通鑒》中對諸葛亮見到孫權的記載:“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内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大概意思就是曹操勢大,你孫權想要安穩,要麼就聯劉抗曹,要麼趁早投降算了。隻能說諸葛亮舌戰過孫權,把孫權說服了,而沒有與江東群臣有過直接的交鋒。此時的周瑜也并沒有在這裡,而是在潘陽,是以周瑜并沒有與諸葛亮見面。正史中,也從來沒有諸葛亮與周瑜見面的記錄,東吳與劉備的聯系人一直是魯肅和諸葛瑾,諸葛亮為促成孫劉聯盟也隻去過江東一次。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假的。真正的草船借箭是孫權幹的。也不是在赤壁戰場上,而是在五年之後的濡須之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領着大軍南下,出擊濡須。有一天,孫權借着晨霧,乘輕舟去曹營前觀察曹軍的情況,當接近曹營五六裡,孫權仗着大霧,又藝高人膽大,就命軍士擂鼓奏樂,友善觀察曹軍動向。但是對于曹軍來說,因為大霧,曹軍看不清對面的情況,是以曹操就下令弓弩齊發,不讓吳船靠近。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孫權就下令讓人調轉船頭,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過來,這才安全返航。這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蔡瑁張允并沒有卷入“反間計”被殺。演義中,蔡瑁張允降曹後,因深通養練水軍之法,深為周瑜所忌。于是周瑜設反間計,利用前往東吳刺探軍情的蔣幹,向曹操獻上蔡瑁和張允陰謀反叛的報告,曹操一時沒有分别其真僞,就被斬首。在曆史記載中,蔡瑁和張允均并未出現蔡瑁與張允死因,但可以明确并不是死于赤壁之戰。不過,這倆人的人品的确不行,曹丕也曾對他們破口大罵。
赤壁之戰的失敗,使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可能,而孫劉雙方則開始迅速發展壯大,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