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君:讓岫雲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李君:讓岫雲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驿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在岫雲村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待了12年,他親眼見到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我們村一個老百姓的話來說,這輩子沒有想到能過上現在這種生活。”

“年輕人,好好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市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白驿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說的話。

“這6個字對我來講,不僅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動力。”李君說。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李君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直播為鄉村代言。他說,我們村是秦巴山深處一個非常普通的村子,希望再過些年,大家聽到岫雲村的時候,它已經不僅是一個村莊的名字。

這是因為李君在岫雲村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待了12年,他親眼見到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我們村一個老百姓的話來說,這輩子都沒有想到過能過上現在這種生活。”

2010年,岫雲村“兩委”換屆,25歲的李君成為全縣最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在過去的十年中,李君帶領岫雲村村民擺脫貧困,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他也先後獲得“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第十屆全國農村青年緻富帶頭人标兵”等榮譽。

李君:讓岫雲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李君參加全國人代會。(李君供圖)

01

放棄都市高薪,奔回貧困山區

十幾年前,李君大學畢業後應聘為成都市一家大公司高管,坐在辦公室管理一大幫人。如今,他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基層村官,每天跑田坎忙農事,帶領村民一起奔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李君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山區也有金山銀山!鄉村振興就是我們的理想!”這句話,就是李君帶領鄉親們共同奔向鄉村振興宏偉目标的底氣和勇氣。

“80後”的李君,出生在距離蒼溪縣城52公裡的白驿鎮岫雲村。山高路遠,交通受限,村子裡的很多老年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貧窮的大山,也無法真切感覺到外面的世界,青年人對于自己家鄉居然沒有絲毫的歸屬感。這種尴尬情況,讓在成都打拼的李君深有感觸。特别是逢年過節回到老家,他看到村子裡的窘境,那種貧困的村容村貌,一次次在他内心刻下痛楚的烙印。

從村子裡走出來的年輕人能否想想辦法為家鄉做點什麼?若能夠通過一些有效的途徑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這樣的青春應該更有意義。經過一番認真的考量之後,李君放棄了在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了家鄉。

02

發展産業,助力脫貧攻堅

李君成為村黨支部書記後,帶領村民引投資、修村道,發展特色農業。村民們利用岫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終于走上脫貧奔康的道路,岫雲村生态農業招牌越來越響亮,并在成都有了“岫雲品牌”的一席之地。

李君:讓岫雲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李君與村民就農産品品質進行交流。(李君供圖)

2014年,李君帶領全村成功開展了第一次“遠山結親 以購代捐”活動。當時,現場來了10多個企業,50多個愛心家庭,現場認購了56萬多元的農産品。村裡家家戶戶的雞、鴨、豬,米、面、油、蔬菜都以高于市場價30%以上的價格賣出去,這在當地炸開了鍋。後來,李君又陸續組織中國建設銀行、啟陽集團、中國大唐等機關到村上開展“以購代捐”活動10餘次,結對認購的城市家庭1200多個。中國大唐集團還給村上捐贈了一輛運輸農産品的冷藏車。

村裡的生态農産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了城市,老百姓有了内生動力。和傳統的捐贈相比,城市家庭企業也更願意接受“以購代捐”這種方式。它不僅讓捐助者有了回報,也讓受助者更有尊嚴。

李君在岫雲村首創的“以購代捐”的扶貧模式被寫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赢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

在發展産業的過程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君也把百姓的呼聲和發展的難題寫進了意見建議。“随着農産品買方市場的形成,大多數農産品隻靠低價政策,不在産品品質、品牌上下功夫,難以在市場上立足。”

李君認為,加快推進農産品區域品牌建設,是優化産品和産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手段,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03

打造“岫雲村”品牌,讓吃的人健康,養的人小康

比如,怎樣更好地解決農産品穩定上行的問題,岫雲村怎樣走出去實作鄉村振興?

李君和岫雲村的村民們一起思考着、實踐着。把“綠色環保”作為特色農産品的賣點,成為了岫雲村在市場上引以為傲之處。除了網上銷售管道和定向供應部分超市外,另一個拓寬岫雲村特色農産品銷量的管道就是位于成都市高新區錦城大道的“岫雲村·湯館”。

在成都這座全省諸多特色美食彙集之地,都市食客尋味美食的場所有千萬個。然而,岫雲村·湯館卻與衆不同,吸引了大量的八方來客。食客們一走進這家湯館門口,總會被門楣上的16個字所吸引:蒼溪縣生态農産品線下銷售體驗中心。

這家店内的美食食材全部來自岫雲村的特色農産品,店内的從業人員也均系岫雲村村民。做菜的20多個服務員都來自岫雲及周邊村子。

李君:讓岫雲村民的錢包鼓起來

李君與村民一起進行直播帶貨。(李君供圖)

在這裡,他們說着岫雲村的話,賣着岫雲村産品,講着岫雲村的故事。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更是精神上的滿足和自豪。消費者在這裡不僅吃到了健康的食材,順帶還買走村裡的綠色農産品,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參與了扶貧和鄉村振興——這就是吸引前來消費的都市饕客們的獨特魅力。

由此,岫雲村的山貨和岫雲村的村民,就以這樣的全新方式,在遠離家鄉數百公裡的省會成都紮下了根。2018年,岫雲村在成都市和蒼溪縣又開設了三家農産品專賣店,并在成都華西醫院等設立專櫃銷售;開發出小農戶的數字化管理平台,不僅僅讓小農戶的産品實作了标準化生産和可溯源,還有效解決銷售難題。

“我們一端連接配接城市,一端連接配接鄉村,讓吃的人健康,養的人小康。”李君說,線上線下融合,實作連鎖化經營,帶動更多的老百姓脫貧緻富。

截至目前,岫雲村已經帶動周邊59個村、2882戶小農戶加入岫雲村品牌計劃。

“2015年,我們村有個貧困戶,以前在村裡出了名的髒亂差。自從我們把他家養的兩頭豬在網上拍賣了7600元的高價,而當時本地的市場價格最多賣3000元左右。”李君說,此後他每天很早就起床收拾環境衛生,打豬草,喂雞喂鴨,一年在家裡也能掙2萬多塊錢。網際網路能讓好産品賣出好價格,讓貧困戶有了精氣神!

未來,李君希望岫雲村的連鎖店能早日開遍全國,帶動更多的小農戶和弱勢群體靠勤勞的雙手緻富,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機遇,希望更多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歸鄉村、紮根基層,我堅信農村在不久的将來一定會變成城裡人羨慕的地方!”李君說。

策劃:王萍、于浩、李小健

作者:于浩、鐘德波

來源:全國人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