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行業是——資料分析行業。在國外資料分析早已應用于各個領域,不少國家成立了相應的行業組織及管理機構,并擁有專業的資料分析人員。在我國,資料分析行業興起至今十餘年,這個行業有喜有憂,或者說經常是報喜不報憂。

大家都明白的是資料本身不會說謊,它表明的是一種狀态,但掌控資料的人會說謊,謊言至此産生,真相至此被掩蓋。真實的資料,助于我們認清這個世界;而虛假的資料,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危害不言自明。
是以,資料中隐藏的問題更值得我們重視,即便是真實的資料,也需用腦袋思考,無獨有偶,真實的資料也可能傳達虛假的資訊。
資料的來源和搜集途徑無怪乎調查、統計、分析等,然後得出“結論”;然後利用此“結論”推導出另一個“結論”;在此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叫關聯性及邏輯性的問題。
資料分析行業常用幾種方式迷惑我們:
一,采用縱向起止點統計,如:跨度十年,前三年是一個混亂階段,資料為非常态;後七年是正常發展階段,資料為常态,才是有價值的資料。
二,采用百分比,如:網絡頻傳的家庭收入階層及占人口百分比,看完之後可能發現自己的階層挺尴尬;另如:制造能力、技術發展的百分比,往往産生一種美妙的感覺,當然,這是錯覺,因其未凸顯核心技術的百分比。
三,采用橫向對比,如:平均收入上升多少,不少人就開始爆粗口了,X,又被平均了;這樣的資料其實沒有太多的意義。
四,大小變換、偷換概念,如:國人要買8億件襯衣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若換個說法,一船襯衣就能換一架由幾十萬個零件組成的飛機;兩種說法給人的感覺大不同;前者的說法往往引起負面的不良情緒,也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是以,在資訊泛濫的時代,當一組資料映入我們的眼簾,引起我們的注意時,我們需懷疑與核查其真實性,做更深層次的挖掘,洞察其本質,然後,用其做為戰略決策的佐證,以免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