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作者:甘肅釋出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本版圖檔由瑪曲縣宣俠父烈士紀念館提供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宣俠父(前排左一)與他人合影。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蹇勇德 李欣瑤 徐錦濤 彭雯 孟捷 蔡文正

風景秀麗的甘南,綠色是它留給人們的美好印象。

在草原深處,有一段關于共産黨員宣俠父的紅色記憶,至今依然被當地人民銘記。

宣俠父是最早在甘南開展革命工作的共産黨員,他把馬克思主義思想帶到了草原,并在甘南深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交流,促進民族平等,增進民族團結,将革命火種播撒在了甘南大地。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瑪曲縣姜艾路上的宣俠父烈士紀念館。

從浙江到甘肅

1899年,宣俠父出生于浙江省諸暨縣,他曾赴日本留學,回國後于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後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1925年10月,宣俠父以國民軍第一軍第二師政治處副處長的身份随軍來到蘭州。同年冬,他與張一悟、錢崝泉等共産黨員一起建立了中國共産黨在甘肅的第一個組織——中共甘肅特别支部,并擔任支部委員。

據蘭州市委黨史辦主任于軍介紹,中共甘肅特支成立後,工作開展得很活躍,宣俠父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的蘭州,沒有什麼工業,挑水工、剃頭工是較大的群體。宣俠父等人深入勞工中開展工作,成立了挑水勞工工會和剃頭勞工工會,并幫助貧苦農民建立了農會,與土豪劣紳開展鬥争。此外,他們還在蘭州一中、女子師範等學校建立學生會,并出版《革命青年》《婦女之聲》等刊物,宣傳革命思想,開展反帝、反封建的群衆運動。

于軍介紹說,宣俠父在甘肅特支的工作中,發展黨員是一項重要内容。

宣俠父經常深入蘭州一中、女子師範、皖江會館等處開展活動,一批進步人士在他的宣傳和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其中就包括蘭州一中教員王陶、邱紀明,學生閻可選、王文骅等。蘭州中外大藥房老闆娘秦儀貞深受宣俠父思想的影響,她成為甘肅曆史上的第一位女共産黨員。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民族團結工作極為重要。宣俠父和甘肅特支認真執行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關于民族工作的政策和政策,平等對待回、藏等少數民族,向他們宣傳進步思想,他還進入甘南藏族聚居地區,傳播革命火種。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紀念館内的塑像再現了宣俠父(左二)幫助組建“藏民文化促進會”的場景。

草原深處“播火”人

在瑪曲縣姜艾路,宣俠父烈士紀念館莊嚴肅穆。紀念館講解員陳麗娟向記者深情講述了宣俠父的瑪曲之行。

上世紀二十年代,受軍閥馬麒欺淩達10年之久的夏河拉蔔楞藏族人民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推舉拉蔔楞寺五世嘉木樣之兄黃正清,率領藏族代表團來到蘭州向國民軍控訴。黃正清等人見到了宣俠父,訴說了拉蔔楞事件的起因和生活在甘南草原廣大藏族僧俗群衆的苦難處境。

宣俠父深表同情,他立即向中共甘肅特支彙報。甘肅特支決定,從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政策、提高少數民族群衆的政治覺悟入手,支援、幫助甘南藏族人民開展反抗封建軍閥欺壓的正義鬥争,并确定由宣俠父具體負責。

1926年5月,在宣俠父的幫助下,黃正清在蘭州成立“藏民文化促進會”。宣俠父親自為促進會起草了《組織大綱》《宣言》《章程》等,提出“藏民文化促進會所倡導的文化,是民族的存在和獨立上所需要的文化……”等思想。

1926年8月,宣俠父由翻譯羅占彪等人陪同,離開蘭州奔赴甘南草原。他們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高原反應和生活不适等種種困難,也親眼目睹了甘南大地被封建軍閥洗劫得滿目瘡痍的悲慘景象。

經過十幾天的馬背颠簸,宣俠父到達五世嘉木樣和其父黃位中的避難地——瑪曲歐拉草原。在草原上,宣俠父受到藏族僧俗群衆的熱情歡迎,他耐心地宣講革命道理和團結、平等、互助的思想。

在宣俠父的建議下,五世嘉木樣、黃位中等人在歐拉草原召集了由方圓400裡内的230餘名部落頭人參加的會議,準備成立“甘青藏民大聯盟”。

會上,宣俠父對大家說:“我是來支援你們反抗馬麒軍閥的……要反抗就要靠自己的力量,要有自己的力量,就必須團結起來。”說到這裡,他站起來拔了一把草,擰成一股後用力拉,怎麼也拉不斷。他說:“這就是團結。”然後,又一根一根地分開拉,草都斷了。他又說:“我們藏族同胞要團結,各個部落要聯合,擰成一股繩,就力大無窮……”

“結束甘南之行回到蘭州後,宣俠父一面向甘肅省督辦公署代行督辦劉郁芬彙報情況,催促督辦公署責令軍閥撤離拉蔔楞地區,一面代藏族人民起草了《甘邊藏民泣訴國人書》,向社會各界廣泛散發,最大限度争取社會各界的支援。”陳麗娟說,在中共甘肅特支和宣俠父的幫助下,在社會各界的幹預下,1927年軍閥馬麒被迫撤離拉蔔楞地區,長達10年之久的甘南藏族人民反抗軍閥的鬥争,在中共甘肅特支和宣俠父的幫助下,取得勝利。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瑪曲縣宣俠父烈士紀念館裡的宣俠父烈士塑像。

傳播民族平等理念

“一九二五年秋,我受夏河拉蔔楞群眾和嘉木樣呼圖克圖五世的委托,與羅占彪等人,赴蘭州控訴青海軍閥馬麒……宣俠父同志以充滿誠摯、樸實和友愛的态度,向我們詢問了有關情況。”

1984年3月,黃正清在《追懷我的良師益友——宣俠父》一文中寫道:“我們如實地彙報了反馬麒鬥争經過,他聽了後說‘你們是少數民族,應該受到尊重和愛護,現在要講民族平等,你們不應該受馬麒軍閥的欺壓,你們的反抗是正義的行動……’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民族平等’,也是第一次聽到有人把藏民叫做‘少數民族’,心中有難以形容的喜悅,感動得差一點淌下眼淚來。”

在瑪曲歐拉草原,宣俠父提出“團結起來,自求生存”。在他的建議下,五世嘉木樣和黃位中等民族宗教界人士組建“甘青藏民大同盟”,宣俠父親自起草了《甘青藏民大同盟宣言》(後帶至蘭州印發時改名為《甘邊藏民後援會宣言》)。

宣俠父還經常深入藏族群衆家中,教藏族同胞學習漢語,學寫漢字,同時也積極學習藏語、學唱藏歌,深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宣俠父在瑪曲活動的時間雖然隻有短短50天,但他自始至終給予甘南人民熱忱的幫助和支援,為飽受封建軍閥壓迫的甘南藏族人民指出了自力、自強、團結起來求生存的光明大道,為在黑暗中尋求民族解放的藏族人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采訪中,甘南州人大常委會代表人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原瑪曲縣宣俠父烈士紀念館館長雍忠德表示,宣俠父以對黨和人民事業忠貞不渝的信念,在甘南草原開創了黨的民族工作先河。

【探尋初心】宣俠父甘南之行——留存在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

今日美麗的瑪曲縣城街景。(資料圖)

走出民族團結發展之路

宣俠父等在藏民文化促進會中,通過很短的時間培養了一批渴望社會進步、渴望發展現代文化教育的藏族同胞。受到宣俠父影響,黃正清等深感藏區發展現代文化教育的重要,1927年,黃正清等把藏民文化促進會從蘭州搬到拉蔔楞,進一步強調辦會宗旨為“促進藏民文化、實施普及教育”。

1928年秋,促進會建立了首所拉蔔楞藏區初級國小——拉蔔楞藏民國小,教授學生藏、漢兩語,從此拉蔔楞藏區有了現代教育。此後,甘南相繼創辦了多所學校,進行文化教育、人才培養。

1926年底,宣俠父離開蘭州,繼續從事革命事業,直至1938年在西安被國民黨特務綁架暗殺,年僅39歲。

烈士雖逝,精神不朽。1997年,瑪曲縣委在縣烈士陵園專門為宣俠父樹立了镌刻他革命事迹的紀念碑。每年清明節,來自甘南州和瑪曲縣的幹部群衆都會自發前來祭奠宣俠父烈士。2016年8月,宣俠父烈士紀念館正式開館。近5年來,紀念館已有22萬多名觀衆前來參觀,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6年是宣俠父甘南之行90周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在瑪曲縣組織召開了“草原深處播火人——宣俠父甘南行90周年研讨會”。

“宣俠父烈士在甘南所留下來的民族團結精神,對進一步推進我們的民族團結事業不斷發展,有着重要的曆史和現實意義”,來自省内外專家學者多角度、深層次論述了宣俠父的光輝人生和革命精神。

沿着宣俠父烈士的革命足迹,“紅色醫生”李貢、“草原曼巴”王萬青等一大批優秀共産黨員紮根瑪曲草原,為這裡的發展和民族團結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一首動人的歌曲,唱出了雪域高原藏鄉兒女的心聲。如今,在甘南草原,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花朵處處綻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