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平”
即指勾線時線上條的每一點上用力都一樣,“如錐畫沙”。勾線時,筆尖要按下去,對紙有一個“壓力”。同時手指還要向上擎住筆,有一個“提”力,然 後向行筆方向再用一個“拖”的力量。
壓力與提力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隻提不按就“飄”“輕滑”;隻壓不提就是“抹”。線條切忌忽輕忽重及“撩”“挑”“滑 ”。

02/
“圓”
即指勾線要圓渾有力。要用中鋒。用中鋒線條勾出的線圓渾、飽滿而有彈性,即所謂如“折钗股”、如“彎弧挺刃”。
凡行筆時,筆尖線上條中央者即為中鋒,筆尖線上條一側的為側鋒。
03/
“留”
指用筆積點成線,古人曰如“屋漏痕”就是此意。
勾線時要求做到處處可以控制,随時可以收筆,并可以随作者意圖變化,達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04/
“重”
指用筆峻勁,線條有力。線的力量在于筆尖和紙的摩擦正确的方法是:通過肩、肘、腕和手指把力傳導給筆尖,使筆尖與紙有一個摩擦力。有人使勁捏緊筆杆,幾乎把筆杆捏碎,但是勾出的線條并沒有力量。
勾一條線要有三個動作:
一曰藏鋒,起筆時,欲向左行先向右頓筆藏鋒,然後再向左行筆。向下行筆也要先向上藏鋒,這樣行筆即與紙面有了摩擦。
二曰行筆的速度要慢,力量要均勻。行筆中稍停為“頓”;向後折回為“挫”;中鋒圓轉用筆為“轉”;折鋒轉向為“折”。
三曰回鋒,行筆欲停時要把筆鋒向來的方向收回,即所謂“無往不回”、“無垂不縮”。這樣的線條才含蓄有力。
05/
“變”
即指用筆的各種變化。平、圓、留、重,是對線條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線條還要有多種變化,如中鋒側鋒,順鋒逆鋒,頓挫、轉折、粗細、方圓、連 斷、疾徐、光毛、虛實,加上墨色的濃淡、幹濕等,即可千變萬化。
把線條的力量與線條的變化結合起來,就是白描用線在形式美感方面的要求。是以學習中國畫 必須重視書法的練習,以鍛煉勾線的能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吳昌碩的書法,有點狂野</h1>
吳昌碩(1844-1927),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别号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顔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彙變通。吳昌碩堪稱書畫印三絕,其藝術成就主要得力于《石鼓文》。縱觀一生,他對《石鼓文》一直不離不棄,這對我們不能不說是一種啟示——藝不在多,貴在精!
篆書六言聯 樽本樹村藏
釋文:多駕鹿車遊汗 寫來鯉簡識平
篆書七言聯 私人藏
篆書八言聯 味春草堂藏
釋文:近德之難如舟上水 藏身于密若木經冬
篆書四言聯 眠琴山房藏
釋文:神仙一局 奴婢千頭
篆書自作詩軸 戒齋藏
釋文:鑿山萬丈采黃金 海底濤翻洞壑深 想見仙人齊曆劫 漁翁失路到而今
臨石鼓文軸
私人藏
吳昌碩《緻沈石友詩稿劄》 張允中藏
緻沈石友 明星片
吳昌碩《行書錄李白詩句軸》 日本戒齋藏
釋文:雲想衣裳花想容。
吳昌碩《行書自作詩軸》 日本 戒齋藏
篆書詩經四屏 遠藤疆藏
釋文:
六月栖栖,戎車既饬,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骊,閑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裡,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有嚴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泾陽。織文鳥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也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禦諸友,炰鼈脍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