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會怎樣?奧斯曼帝國後來怎麼樣了?
當我看到這個答案時,我并沒有想象如果奧斯曼帝國隻是因為他們無法與英俄帝國的聯合力量相抗衡而認為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太危險了,那麼曆史會改變多少.

如此多的事情确實發生了變化,并極大地影響了現代世界。沒有加裡波利,這意味着丘吉爾沒有被解雇為第一海軍大臣,也沒有澳新軍團(至少在中東)。沒有俄羅斯入侵亞美尼亞,這間接引發了亞美尼亞種族滅絕。這麼多“不”要探索。首先,讓我們好好看看戰前和戰後的奧斯曼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奧斯曼帝國地圖(土耳其獨立戰争接近尾聲)
到 1914 年,奧斯曼帝國已成為昔日自我的影子。曾經強大而令人畏懼的伊斯蘭哈裡發統治着巴爾幹半島、北非和中東西部。它的大軍曾兩次到達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現在,它被嘲笑為“歐洲病夫”,并不斷被一連串的失敗所羞辱。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它被趕出北非和巴爾幹半島,不再是歐洲的主要力量。法國和英國隻保留了它的生命,因為擔心俄羅斯人會利用奧斯曼帝國垮台留下的權力真空。
奧斯曼帝國參戰的部分原因是統治老化帝國的民族主義青年土耳其人沒有意識到他們根本無法與英國人和俄羅斯人作戰和擊敗。無論如何,民族主義、機會主義、過度自信和對英國的仇恨将土耳其人推入了一場最終會結束他們帝國的戰争。
是以,如果奧斯曼帝國不參戰,會發生什麼?讓我們假設英國采取了更強有力的措施來不疏遠奧斯曼人(例如不偷那些英國承諾為奧斯曼帝國建造以換取 $$ 的船隻),這讓奧斯曼人有足夠的時間意識到這将會發生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争。這可能是因為英國人将德國人的咖喱土耳其嘗試推遲到 1915 年中期。
首先,讓我們關注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分歧。中央大國比我們的時間表更容易被搞砸,而且速度要快得多。在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如果我們把所有在埃及的英國軍隊、在伊拉克的印度軍隊、在加裡波利的澳新軍團 / 法國軍隊和俄羅斯軍隊都考慮在内的話,奧斯曼帝國在 1915 年至 1917 年期間束縛了至少一百萬(或兩)名士兵在亞美尼亞。想象一下,對抗奧斯曼帝國所花費的人力對盟軍來說會有多大用處。
這不需要發生,阿拉伯起義也不會發生。
同盟國現在至少有 200 萬人可以對抗德國、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兩百萬。這将抵消盟軍從與奧斯曼帝國作戰中獲得的任何優勢,特别是與奧斯曼帝國作戰時給俄羅斯(1914-1915)和英國(1916-1918)帶來的士氣吹噓者。俄羅斯軍隊的裝備可能要好得多,而英國人可以在幫助希臘-塞爾維亞聯盟壓倒保加利亞人的同時更能壓倒德國人。
我無法預測戰争何時結束,但我确實認為它會比我們在時間表上更快地結束,鑒于盟軍因浪費人員而精疲力竭,美國人獲得的盟軍勝利的功勞比現在更少對抗土耳其人。
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重要曆史事件出現分歧。俄國革命還會發生嗎?或許,到 1916 年至 1917 年,沙皇的政權過于嚴厲且效率低下,無法避免某種形式的改變。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肯定會持續更長時間,但我無法預測俄羅斯革命将如何改變。
我能确定的是,溫斯頓·丘吉爾這個世界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會比二戰時更加傲慢和固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年輕的溫斯頓·丘吉爾想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派遣過時的英法戰列艦/無畏艦/任何東西直接穿過守衛奧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達達尼爾海峽,向俄羅斯輸送補給,一舉摧毀奧斯曼帝國。當這失敗時,英國決定部署地面部隊,這将導緻可怕的損失(尤其是在 ANZAC 部隊中),這将有助于建立澳洲和紐西蘭的民族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版本的 D 日出錯了。
沒有加裡波利,是以謙卑的溫斯頓丘吉爾沒有災難。沒有失敗向他表明他不是無敵的,他不是他認為自己是萬無一失的天才。無事可做像加裡波利一樣強烈地傷害了他。
丘吉爾因失敗而自卑,選擇去前線服役。這位丘吉爾可能會留在倫敦。當二戰爆發時(是的,它會發生),丘吉爾可能會對大英帝國一旦擔任首相一職所遭受的失敗感到更加震驚。加紮拉和新加坡的垮台可能會給他帶來更大的損失。他在 1940 年至 1941 年間可能會更加大膽和咄咄逼人,這對同盟國的命運來說可能是非常危險的。
希望這個平行宇宙的溫斯頓丘吉爾沒有把事情搞砸并以某種方式輸掉戰争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沒有阿拉伯起義或土耳其獨立戰争。雖然這些可能會在以後發生類似的事件,但我們可以保證它們不會是我們認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阿拉伯起義。沙特阿拉伯的建立被推遲了。伊拉克、叙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直到很久以後才成為國家。希臘人沒有入侵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可能會垮台,但要等到戰争結束後的幾十年。阿塔圖爾克建立的世俗共和國可能要到很久以後才能誕生,也可能是在不友善的時間(冷戰)。這真的很有趣,因為直到最近,西方才将土耳其視為中東的典型代表。采用世俗主義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西方式民主。雖然土耳其從未被西方視為“歐洲人”,但與西方鄙視許多阿拉伯和其他中東國家的專制政權和非世俗/伊斯蘭國家相比,它受到西方同行的尊重得多,并得到了相當優惠的待遇傳統。
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可能不會發生。在一場大規模的種族滅絕運動中,大約有 80 萬到 150 萬亞美尼亞人被殺害。在亞美尼亞人開始協助入侵的俄羅斯人之後,土耳其人開始了種族清洗運動。數以百萬計的亞美尼亞人被驅逐出境或被送往集中營,在那裡他們死亡或遭受巨大痛苦。戰争開始時(1914 年),有 170 萬亞美尼亞人生活在奧斯曼帝國。到 1916-1917 年,隻剩下不到 300,000 人。這象征着種族滅絕對居住在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人是多麼毀滅性的打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亞美尼亞難民
如果沒有發生種族滅絕,我們仍然可能會看到一種亞美尼亞 - 土耳其戰争發生,因為亞美尼亞人試圖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建立自己的國家。誰知道。在最好的情況下,亞美尼亞人和土耳其人之間将徹底決裂,隻有有限的生命損失。亞美尼亞人最終可能會像庫爾德人一樣,仍然生活在土耳其國家,憎恨土耳其人,偶爾造反,但要麼被鎮壓,要麼進入談判桌。更糟糕的情況是,我們看到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再次發生,在亞美尼亞 - 土耳其戰争中,土耳其平民遭到報複性殺害。
最後,但最重要的是,以色列 - 巴勒斯坦!
啊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無解的問題。有多少偉大的世界上司人試圖解決沖突,但以失敗告終?
奧斯曼帝國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了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至今仍困擾着我們的世界。貝爾福宣言和賽克斯-皮克條約真的把中東搞砸了。我并不是說這都是英國和法國的錯。蘇聯、美國和阿拉伯人都貢獻了這場困擾中東的大規模叢集操蛋。我不是要侮辱生活在中東的任何人。您(如果您來自 ME)也應該意識到,世界上最近發生的許多毀滅性沖突(阿富汗戰争、叙利亞内戰、兩次波斯灣戰争、伊拉克-伊朗戰争)都集中在中東。
以色列在中東的瘋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并沒有故意試圖激怒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除外),但它的存在是不可接受的,有時甚至讓自由派阿拉伯人發瘋,因為一個小猶太國家存在于敵人或不友好的中立國的海洋中。
奧斯曼帝國拒絕戰鬥意味着英國和法國不會為建立猶太人家園而戰。奧斯曼人可能不會讓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這将阻止以巴沖突,或者至少在奧斯曼人最終決定讓猶太人開始進入時導緻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達成某種談判協定.
我不知道現代以色列 - 巴勒斯坦如何。我猜想的是,這場沖突要麼不存在,要麼以一種扭曲了今天仍然困擾着現代世界的沖突的原因和結果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