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張江,今天又走出了一家醫療上市公司。
投資界消息,今日(11月2日),國内知名手術機器人獨角獸——微創醫療機器人正式挂牌港交所。此次IPO,公司發售價為每股43.20港元,開盤價為39.8港元/股,随後市值超400億港元。
微創醫療機器人身後,是業内有着“黃埔軍校”之稱的微創醫療。而微創醫療的故事要從一位60後歸國科學家講起——常兆華1963年出生在山東淄博,他在美學習、工作企業期間發現,國内醫院大多依賴進口醫療裝置。1998年,他辭去高薪工作,回到上海張江一間小工廠創辦了微創醫療。曆經20餘年,微創醫療成長為國内的醫療器械龍頭企業。
從2014年開始,微創醫療機器人在公司内部孵化,次年便獨立出來。從2020年8月至10月,微創醫療機器人迅速完成了A/B兩輪融資,身後集結了高瓴、CPE源峰、貝霖資本、遠翼投資、易方達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投後估值達250億元。其中,高瓴是目前最大的外部機構股東。
而微創醫療機器人的誕生地——上海張江,有着中國“藥谷”之稱。這裡有一組資料:張江目前聚集了40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20餘家大型醫藥生産企業、300餘家研發型科技中小企業、40餘家CRO公司、10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而微創醫療機器人,便是張江醫療器械領域的典型代表。一隻隻醫療圈炙手可熱的獨角獸,正從這裡走出。
36歲博士掌舵,市值400億港元
微創系迎來第三家上市公司
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故事要追溯到2015年。
資料顯示,微創醫療機器人屬于微創醫療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獨立之前,它是母公司微創醫療集團内部的一個孵化項目,專注于研發腔鏡手術機器人。直至2015年,微創醫療機器人在中國正式注冊成立,從一個項目變身為一家公司,并在同年啟動了鴻鹄®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可行性研發活動。
此後兩年,微創醫療機器人先後完成了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内窺鏡和圖邁®的設計工作。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0月,腔鏡手術機器人圖邁獲批進入綠色通道;11月完成了首例臨床人體試驗。走過5年國産自主研發攻堅路,微創醫療機器人專注于微創傷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研發與産業化,逐漸形成以腔鏡手術機器人、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三維電子腹腔鏡為代表的多科室智能手術解決方案。
而這家獨角獸的掌舵者,是一位年輕的專家——何超。他今年36歲,在手術機器人研發上已經摸爬滾打超過14年,是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下屬手術機器人國際技術标準委員會中國代表、中國醫用機器人标準化技術歸口機關首屆專家組成員,也是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重量級專家之一。
翻看何超之前的履曆——2007年7月,他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獲得機械和電子學士學位,并開始專注于手術機器人系統的研究。後來,何超選擇到天津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通路學者。随後兩年,他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空間機器人與手術機器人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1項,另申報中國專利5項、美國專利2項。2015年5月,何超加入微創,并且擔任機器人技術負責人。
世上先有伯樂,後有千裡馬。此次何超能帶隊微創醫療機器人,離不開一位伯樂——母公司微創醫療創始人常兆華。
1998年,歸國科學家常兆華在上海張江創立微創醫療。他出生于1963年7月,山東淄博人。從求學生涯來看,常兆華也是一位學霸。1979年,他到上海機械學院動力工程系學習。雖然他是一名熱能工程學博士,但出于對生命科學的熱愛,他決定從零開始,隻花了5年時間就自學完成大學、碩士相關知識。1987年,常兆華遠赴紐約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在美國工作期間,常兆華直接參與和領銜了微創傷技術在多種癌症治療方面的工作。當時,該技術在歐美國家的使用已經占到了手術總量的80%以上,但我國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家醫院和少數醫生能實施類似手術,且所用器材全部依賴進口,手術費用比歐美高出數倍,每當看到患者無助的眼神,作為醫療工作者,他十分痛心。
1994年,在一次“回國省親”活動中,常兆華動了回上海創業的強烈念頭。四年後,常兆華放棄了美國一家上市公司副總裁的職位,回到上海張江,在幾棟再普通不過的廠房裡,創立微創醫療。
20多年的發展,微創醫療從最早的球囊導管起步,到随後的金屬裸支架,再到最新的靶向洗脫支架,以微創為代表的國産心髒支架,一步步從跟随者成為全球引領者。
值得注意的是,微創醫療還有着醫療器械領域的“黃埔軍校”之稱,此次微創醫療手術機器人并非是它第一次拆分子公司上市。此前,微創醫療旗下分拆出來的心脈醫療和心通醫療已經陸續登陸了科創闆和港股。今天,微創醫療機器人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微創醫療孵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市值超400億港元。
半年兩輪融資,高瓴、CPE源峰都投了
這是一條兩千億賽道
微創醫療機器人如何撐起400億港元市值?
事實上,微創醫療機器人赴港IPO,異常備受關注,原因是醫療機器人賽道已經誕生了像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這樣的大牛股。資料顯示,這是一家在美股10年來上漲近6倍的公司,最新市值超1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7677億元)。
那麼,微創醫療機器人成色幾何?弗若斯特沙利文顯示,目前微創醫療機器人是全球唯一一家覆寫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及經皮穿刺手術五大主要專科手術的機器人公司。旗下擁有3款旗艦産品:蜻蜓眼™DFVision™三維電子腹腔鏡、圖邁™Toumai™腔鏡手術機器人、鴻鹄™Skywalker™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
此外,微創醫療機器人還在開發脊柱手術機器人、R-OneTM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TAVR手術機器人、經支氣管手術機器人、自動針頭瞄準機器人系統、ISR’obotTM Mona Lisa機器人前列腺穿刺活檢系統,目标打造覆寫全面手術專業的手術機器人全平台。
我們再看看營收情況。從财務上看,2019年至今,微創醫療機器人仍未盈利。根據招股書,2019年、2020年和2021年Q1,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淨虧損分别達到6980.1萬元、2.09億元和1.15億元。而虧損主要是研發費用支出較大,同期的研發生産成本分别達到6188.1萬元、1.35億元以及9006.7萬元。
由于目前很多醫院與客戶對手術機器人的認知欠缺,市場仍需教育,是以營銷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根據招股書顯示,微創醫療機器人在逐漸提升銷售投入,從2019年的0成本提升到2021年一季度的409.5萬元。微創醫療機器人曾表示,公司在2020年開始擴充營銷團隊。
但這是一個龐大的待開發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中國擁有龐大、快速增長及低滲透率的手術機器人市場。預期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将由2020年的4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5.6億元)增加至2026年的38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4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4.3%,而預期全球市場将由2020年的83億美元(約合人民币531億元)擴大至2026年的336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15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6.2%,市場潛力巨大。
為此,微創醫療機器人背後也出現了一衆知名VC/PE機構的身影。2020年8月末,微創醫療機器人完成A輪融資,此次引入了高瓴、CPE源峰、海南貝霖、遠翼投資、易方達資本等投資方;同年10月末完成了B輪融資,投資方出現了深圳芯龍、惠每資本、高瓴、易方達資本等知名機構。本輪融資完成後,公司估值高達250億元人民币。
至此,高瓴成為微創機器人最大機構投資方,從A輪、B輪到基石,高瓴創投連續3輪支援。
其實手術機器人是高瓴重點布局的領域。據統計,高瓴創投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包括鍵嘉機器人、微創醫療機器人、唯邁醫療和遠也科技、德美醫療等機器人相關項目,覆寫了關節、腔鏡、血管介入、經自然腔道、康複等多個領域。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手術機器人是未來十年改變醫生手術方式的重要工具。醫生的培養非常艱難,通常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一位醫生,但外科醫生黃金手術年險又很短,患者需求又很大,中間産生了巨大剛需。此外,微創手術雖然能讓病人獲益,但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且因術中要吃射線而會損傷醫生健康。手術機器人可以讓醫生職業生涯延長,治療更多患者,同時保證醫者健康不受損傷,緩解醫患沖突,滿足患者需求。
迄今為止,高瓴是投資醫療機器人數量和領域最多的投資機構之一。高瓴分享了一個觀點:手術機器人是技術密集型、專利密集型的領域,有着極高的技術壁壘。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長期以來由外企壟斷,且尚未實作規模化的産品。随着外國企業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我國人才、技術及臨床實踐的豐富,國内政策的支援,以微創醫療機器人為代表的國産手術機器人陸續将進入臨床,為患者減輕病痛。未來國産手術機器人将會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今年,醫療機器人大爆發
上海張江跑出了一隻隻獨角獸
微創醫療機器人的崛起并非個例。上海張江,正跑出一隻隻醫療機器人獨角獸。
今年7月,上海證監局官網披露了上海钛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钛米機器人”)的輔導備案情況,拟科創闆挂牌上市。輔導材料顯示,成立于2015年的钛米機器人是國内首家針對智慧醫療場景提供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醫療機器人的研發、設計、生産和銷售。
作為钛米機器人的掌舵者,潘晶與上海張江有着很深的淵源。從武漢大學畢業後,潘晶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攻讀上海交大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後,他進入了一家外企從事研發工作,而這家公司便是位于上海張江。工作十餘年後,潘晶看到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前景後,毅然決然地辭職,繼續在張江開始創業。自2015年成立起,钛米機器人便備受資本市場青睐,先後獲得來自國科嘉和、IDG資本、科沃斯、金浦投資、鼎晖投資、浦東科創、張江科投、張江高科等投資機構的投資。
幾乎所有業内人士都認同一點:醫療機器人,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剛需”的市場。過去一年間,包括紅杉中國、IDG資本、高瓴創投、軟銀、線性資本等在内的數十家VC/PE,都将觸角伸向了醫療機器人賽道,一筆筆融資誕生。而來自上海張江的醫療機器人公司,更是搶眼。
傅利葉智能便是典型案例之一。2015年7月,有着多年行業經驗的顧捷選擇在上海張江,創立了傅利葉智能,主要從事康複機器人的産品研發等工作。成立之初,該公司便完成了IDG資本和張江科投聯合投資的天使輪融資。
此後,傅利葉智能備受VC/PE圈的關注。資料顯示,該公司共計完成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張江科投、火山石資本、前海母基金、國中資本、元璟資本、臨港科創投、沙特阿美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僅在今年上半年,該公司便連續完成了兩輪融資。
此外,國外大型醫療機器人公司也湧入張江。今年10月,美國直覺醫療器械公司與複星醫藥的合資公司——直覺複星同張江集團簽約,拟在浦東張江設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制造與研發基地,這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繼美國矽谷的全球第二個制造與研發基地。
他們為什麼都選擇張江?這或許與張江的産業集聚優勢有關。始建于1994年的張江藥谷,是上海“聚焦張江”戰略最早開發的科技園區之一。經過多年的孵化,張江藥谷已成為亞洲一流的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和有世界影響的生物醫藥創新平台,集聚了1000多家生物醫藥創新企業。
目前,全球制藥企業10強中有6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在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中,有17家在張江設立了研發中心和營運中心。在這裡,估值超5億元的“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有超過60家。
上海張江發展30年,聚集了一群龐大的醫療人才。某位醫療機器人公司人士表示,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需要“高、精、尖”的人才,“這些人才其實我們很難在其他地方招聘到,但上海張江獨具優勢。”
正如創業者潘晶所感慨那樣:“張江已經從一個高科技園區變成了科學城。20年間,我們從實習生,到外企職員,到創業者,有幸伴随着張江一次次完成角色的轉變,把張江作為自己工作和價值展現的平台。”如今,張江藥谷已經成為上海一個亮眼的創新地标。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的醫療創業者從這裡出發,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