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年9月一名叫亞曆山大·賽爾科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争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四年後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

魯濱遜與星期五
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以賽爾科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曆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魯賓遜漂流記》就此問世,而這本著作使“魯賓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産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今天,我們從《魯賓遜漂流記》中的男主人公魯濱遜,曾在教育星期五的過程中,想讓他和他一樣信奉上帝的情節,以及《囧媽》中媽媽控制型母愛的表現,來聊一聊為什麼我們要尊重彼此觀念的差異化
頭條看囧媽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 魯濱遜與盧小花一樣,都錯誤的以為控制思想是成功的捷徑</h1>
星期五作為食人族部落,信奉的是鳄魚,骁勇善戰,強者為王。而魯濱遜信奉的是上帝,上帝創造世人,而人必須敬仰上帝,殺戮是多少上帝的不敬。
因為兩人的信仰不同,是以他們産生了分歧。在幾個星期之後,魯濱遜知曉了上帝之于自己,猶如鳄魚之于星期五,是以他不再強求星期五和他一起信奉上帝
因為宗教信仰産生分歧
。
當小狗被炸死之後,星期五成了魯濱遜在這個孤島上唯一的朋友。而朋友,是平等的關系。保持對朋友信仰的尊重,不必誰服從誰,才是正經的相處之道。
做朋友是這樣,做母子更是這樣。在《囧媽》中,伊萬的媽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管他結婚,管他什麼時候生孩子,管他什麼時候該吃什麼,管他吃東西該吃多少。母子,也應該是平等的關系,不必誰必須遵守誰的習慣。互相了解和尊重是和諧生活的前提。
名為愛,實為控制的母愛
和魯濱遜教育星期五不同的是,魯濱遜一開始是把星期五當奴仆的,是以想控制他的思想。而伊萬的媽媽是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強加給伊萬。一旦伊萬開始反抗,媽媽就開始說:“你怎麼不乖啊?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啊。”
但究其根本,兩者都犯了同一個錯誤,星期五和伊萬都是一個成熟的人,有思想,有決定能力,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如果被别人強加想法,甚至是控制,當然會反抗,而關系也會是以惡化。
控制型母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 真正的友情是求同存異,互相尊重</h1>
我和我閨蜜蓉蓉是一起長大的朋友,我們住在一起,國小,中學,高中,我們都在一個學校。那個時候,我們每天都嘻嘻哈哈。但改變就發生在我去廣州打工,而她去武漢上大學時開始。
我工作了幾年之後,漸漸的我買得起一些我喜歡的東西了。每次回去,我都會給她帶一些小東西,類似粉餅,口紅,眉筆之類的化妝工具。因為我覺得女孩子需要打扮。把自己收拾一下,更精緻一點。不僅僅是為了讓别人看,也是為了能夠取悅自己。
好閨蜜
但她作為一個學生,覺得你化妝很作,化妝不是學生該幹的事。在我心中,她變成了一個不懂時尚的傻學生。在她心中,我變成了一個愛臭美的人。是以,後來她大三大四的時候,我就沒有再給她買過化妝品了,而是買一些學習書籍給她。
直到她也工作了,也了解了當時我為什麼要給她買這些禮物,我們又開始一起臭美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産生分歧呢?是因為我們的友情不夠堅固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我是社會人,主要工作就是上班,而上班化點淡妝是基本禮儀。她是學生,主要工作是學習,她不用化妝對同學表示尊重。是以,我們那時産生沖突了。
朋友
歐裡庇得斯說過:既然我們都是凡人,就不如将友誼保持在适度的水準,不要對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得太深。
能一輩子彼此陪伴的朋友,大抵都是不強求對方不接受自己的觀念。适度尊重彼此所處的位置和觀點,友誼之花才得以長存。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 母與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如若不能尊重彼此觀念,便很容易産生沖突</h1>
我表哥30歲未婚,可能在大城市裡并不算什麼,但在我們這三十二線小農村裡,用鄉親們的話說:“真是一個不孝的人”。
不孝在哪呢?父母快六十了,還沒抱上孫子,丢不丢人?你30歲了還不結婚,你對得起你父母的養育之恩嗎?我們操勞半輩子了,就指望着你結婚生個孩子,着這要求難道很過分嗎?
母子有分歧
而每每當我表哥反抗,說我不結婚了,或者說先立業後成家。我姨媽總是一臉的痛心疾首:“你還不結婚,你到底想幹什麼?别人和我同齡的都抱好幾個孫子了,我一個都沒有,我的老臉往哪擱啊?”然後就是萬年不變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今年過年封路,一家人擡頭不見低頭見,沖突終于爆發。表哥對姨媽道:“你是為了我好,你有問過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嗎?”至此,相親相愛一家人一家人群中,每天都充滿了姨媽的抱怨。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姨媽不愛表哥?還是我表哥不知道我姨媽的苦心?都不是,姨媽很愛表哥,表哥也知道姨媽的苦心。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兩人的觀念出現了差異。
母子吵架
姨媽是傳統觀念,覺得人終究是要成家生子的。早一點,老人還能幫襯着。再者,别人的閑話也實在難聽。而表哥覺得結婚早晚都沒關系,結婚并不是像上班打卡一樣準時要做的事情。是以,誰也說服不了誰,沖突就産生了。
父母總是認為我們是個孩子,沒有長大。他們希望我們承擔一個家的責任,而我們卻在迷戀一個人的自由。他們總覺得我們成家就放心下來了。而年輕人覺得自己還沒有成熟的感覺,因為自己還不安靜。
母親和兒子所受的教育不同,對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能夠和平相處的母子,應該是尊重彼此觀念的差異,而溝通是尊重的橋梁。
互相尊重是基礎
寫在最後:
人與人之間相處,因為我們的信仰不同,我們所處的位置也不同。是以一切的一切都開始于互相尊重。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需要平等和民主,了解和信任。
巴菲特曾說過:“一個人應當時刻尊重他人,尊重不同的觀念。”無論誰,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選擇,自己的方向,即使是一隻動物。隻有對他人的選擇和方向給予足夠的了解和尊重,我們才能赢得他人的喜愛。
備注:文中圖檔為網絡圖檔和播放器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系删圖。
(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