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是一個永遠伴随着人類發展的話題,因為隻要有人口流動存在、跨國貿易存在,就會為外來物種提供入侵的機會。非洲大陸上有一種十分龐大的蝸牛,它們的繁殖能力極強,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入侵台灣了。

談到生物入侵的話題時,我們腦海中通常會出現水葫蘆、巴西龜等生物的形象,因為這些生物曾經作為生物入侵典型案例被寫入中學的生物教材。實際上除了這些曾在我國或者正在我國某些地方泛濫的物種之外,其他國家也存在着一些“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例如接下來要介紹的非洲大蝸牛。
在我們的印象中,蝸牛是一種十分嬌小的軟體動物,隻要在它身上撒點鹽,它就會融化。但是見過非洲大蝸牛的朋友就知道,這種生物完全颠覆普通人的認知。一般的蝸牛體長不超過3厘米,而非洲大蝸牛的體長一般在7~8厘米,最長還可以達到39厘米,比成年人的手掌還要大學多。普通的蝸牛體重隻有幾克,而非洲大蝸牛普遍都上百克,最大的體重達到900克,這比一隻普通的烏龜都要重。
據研究表明,非洲大蝸牛原本隻分布在非洲大陸,但各大陸之間的交通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這些龐大生物提供了入侵的途徑。昆蟲學家介紹到,非洲大蝸牛一般通過将卵産在待運輸的木材或者農産品中達到離開非洲大陸的目的,當然也不乏有好事者将它們當作寵物帶回自己的國家。殊不知這一帶就釀成了生物入侵的大禍,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起著名的非洲大蝸牛入侵案例。
我國台灣曾在1932年引進這種蝸牛,結果不到二十年時間,幾乎整個台灣都可以看到這種蝸牛,并且給當地的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據記載,有一位美國男孩在1966年将兩隻非洲大蝸牛帶回邁阿密,三年之後它們完全占領了邁阿密的所有流域。一旦非洲大蝸牛适應了新環境并且紮下了根,那麼要消滅它們可就沒那麼容易了,美國邁阿密市到目前為止都仍在限制該物種的生長不斷努力,而每年為此要花費的代價是幾百萬美元。
說了這麼多,很多朋友肯定想知道,非洲大蝸牛的可怕之處在哪裡呢?一種外來生物之是以會給當地生物造成生存威脅、釀成生物入侵的悲劇,無外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環境條件,二是自身條件。對于非洲大蝸牛來說,這兩個條件都不成問題。因為它們擁有極強的環境适應能力,即使一個地方的食物并不多、生存空間十分狹隘,它們依然能夠通過吃其他食物生存下去。
再者,這種生物有極為恐怖的繁殖能力,據研究發現它們每年都會四次産卵機會,而且每次産出的卵多達200顆,這些卵的成活率在90%以上。幼年的非洲大蝸牛成長速度非常快,它們性成熟的時間幾乎是所有蝸牛種類中最短的,這為它們種群的蔓延奠定了基礎。實際上我國大陸地區早在2013年的時候也發現過這種生物的存在,主要是在南方地區,如今它們仍未滅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