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幾十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有些人活着,身體雖然醒着,但人生卻處于一種沉睡的狀态,整天渾渾噩噩,不知為何而活,導緻經常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積小錯成大恨,進而抱憾餘生。
一個活得通透的人,會有這4次覺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一、做事要順應天時</h1>
黃石公在《素書》中說: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意思是說,當條件不合時宜的時候,能默守正道,甘于蟄伏,等待時機的到來。一旦時機到來,就要有所行動,這樣便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如果所遇非時,也不過淡泊以終而已。
人生的第一次覺醒:順應天時,靜待花開。
姜子牙半生寒微,70歲了還一事無成,閑居在家。妻子馬氏看不下去,嫌他沒出息,家裡那麼窮,還天天出去釣魚。
姜子牙勸她說,我是一匹千裡馬,隻是暫時沒遇到伯樂。别急,總有一天會讓你過上錦衣玉食的日子的。
馬氏哪裡肯聽,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姜子牙。姜子牙見勸說無益,隻好随她去了。
後來,姜子牙遇到文王,位極人臣,出将入相,馬氏聽說之後羞憤難當,追悔莫及,三尺白绫,了結殘生。
如果将個人能力比作船隻,那麼時機就像順流之水,順水推舟,方能行進無阻。時運不濟時,能靜心修養,時來運轉時,能順勢而行,不辜負每一個一飛沖天的機會。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古往今來,哪一個大人物不是在自身德才兼備、更懂得依時而動之後,才得到的圓滿局面呢?
孟子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因勢利導,把握時機,才能塑造人生的豐功偉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6">二、保持健康與熱愛</h1>
萬事萬物皆有其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方能如莊子所說,“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萬萬不能自恃身強體壯,就無視一切規律,那麼宇宙最強大的力量,一定會帶給你懲罰。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個道理。
人生的第二次覺醒:身體健康,熱愛自然。
現代人把簡單的生活複雜化了,夏天拉着厚厚的窗簾,躲在溫度很低的空調屋裡;冬天暖氣開得足足的,不知“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為何物;鍛煉,就是坐幾十層電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飯,就是胡吃海塞,再花錢去辟谷。長此以往,身體怎麼能健康?
如果你的心靈長期在喧嚣的都市裡蒙塵,自然看不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體會不到“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悠然,融入不了“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境界。
當整個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時候,健康是需要用減法的,剪掉繁複,返璞歸真,熱愛自然,保持天真,那麼這些古詩文中所描繪的一切,自然會來到你身邊。
嵇康說,“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一個人,天人合一、大道至簡的時候,就會“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7">三、陪伴父母要及時</h1>
龍應台在《目送》一文中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小時候,我們目送父母去上班,再大些,父母目送我們去上學,而現在,父母目送着我們背井離鄉。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我們迅速成長,父母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慢慢變老.......
高亞麟在《我家那閨女》裡說過一句很紮心的話: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初聞不明其意,細思深感悲涼。
人生的第三次覺醒:陪伴父母要及時。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在他犯錯時,母親總是嚴厲教導,有時還會動手打他。
待他長大成人之後,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很驚訝,問他為何而哭。韓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卻不覺得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越來越差,我奉養母親的時間越來越短了。想到這裡,我不禁悲從中來。”
畢淑敏曾寫過: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
有一天,當你回到家裡,叫一聲爸媽,空蕩蕩的房間裡再無人回應。那時才感受到:有人唠叨,有人煩我們,在我們做錯事時有人打罵我們,是多大的福氣啊。
如果你曾經在ICU前徹夜守候過,如果你曾經參加過親人的葬禮,如果你曾經在災難中感受過生命的脆弱,你就能深刻地體會到父母和家的全部意義。
别愛得太遲,趁還來得及,為父母做點什麼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0">四、自己對自己負責</h1>
古人雲:人言未必猶盡,聽話隻聽三分。
别人的話未必完全正确,我們要懂得分辨。就算别人說得再有道理,真正能為你負責的,隻有你自己。
貓跟狗說,你不用把老虎太當回事兒,它無非就是比我個兒大點。結果老虎來了,貓很從容地爬上了樹,狗被老虎飽餐了一頓。
遊泳健将跟遊泳新手說,我昨天發現了一個野湖,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咱們一起去遊吧?下水之後,遊泳健将遊得酣暢淋漓,遊泳新手差點溺水而亡。
牧羊人悠然自得地躺在草原上,和前來砍柴的樵夫從早聊到晚,然後趕着吃飽的羊群開開心心地回家了。樵夫卻發現今天一無所獲,隻得回家挨餓受凍。
人生的第四次覺醒:别人的話,聽聽就好。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文中說,
不要聽到不中聽的話,就如臨大敵,而是要仔細思考對方那麼說的原因,體察對方的心情。
對眼前的事情鈍感一點,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
不為瑣事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才能。
深以為然。人生就是一邊經曆,一邊領悟,一邊感受,一邊懂得。别人說的話,随便聽一聽,你有權選擇yes or no。
自己心中有海,不必着急趕浪潮。
聽從己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