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遼沈戰役是20世紀中期中國人民解放戰争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場戰役中的第一場,1948年秋,東北解放戰争經過三年的艱苦戰鬥,進入戰略決戰階段,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在遼甯西部、沈陽、長春地區與國民黨軍隊空前壯大。
實力雄厚的我國東北野戰軍殲滅了東北國民黨軍隊集團共計47萬人,真正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導權和戰略優勢。 第一階段遼沈戰役在錦州戰役勝利後,敵東北擊破總精銳兵團敵東北廖耀湘第九兵團在未能強攻黑山大虎山的情況下,為了通過海路撤退到關内,企圖轉移到營口港。 目前,能否堵塞廖耀湘兵團,殲滅東北地區,是東北野戰軍此時最緊急的作戰任務,關系到遼沈戰役全局的得失。
在東北解放戰争中,東北地區共有160萬人參軍,其中農民工有313萬人,擔架的有20萬人,另外傳遞的糧食共計有450萬噸。上百萬的熱血青年參軍進入戰場,男女老少争先恐後的贈送供品,為軍人們縫制軍衣,制作軍鞋,并幫忙照顧傷殘病員。多大的風雪天也阻止不了這百萬民工為軍隊到處支援。在這片廣闊的東北戰場上,無時無刻不展現出軍民團結戰鬥的壯麗形象,顯示出我們人民戰争的巨大威力。
1948年9月,在共産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最後決戰,首次在中國東北拉開了戰場的帷幕。 其中貫穿北京、長春、東北地區多條鐵路線路的交通樞紐——吉林省會長春曾經被認為是戰鬥最初開始的地方。 吉林省會長春同時也是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最北端,周邊都是解放區,另外和駐紮30萬人的沈陽和駐紮15萬人的錦州城相比,守軍兵力隻有10萬人的槍,其中新7軍、第60軍6萬多人是正規軍,剩下的是保安團等雜牌,是以10月3日,羅榮桓開始緻電中央表示決心“攻擊錦州”,并調整部署,計劃召集16名師團和炮兵縱隊主力共25萬人攻擊殲滅錦州敵人。 4日,國共中央複電指出,此次計劃“完全正确”,要求按照既定計劃“大膽放手、堅持實施,率先攻占錦州”。10日,據上級的強調,戰局很可能發展成極為有利的局勢,關鍵是一周内外攻占錦州。即使沒有達到其他所有的目的,但隻要攻占了錦州,我們就相當于握住了主動權,就是偉大的勝利。

圍殲國民黨“西進兵團”,重要的遼沈戰役,為新中國成立迎來曙光
2.
這場偉大的遼沈戰役中也産生了許多不朽的英雄人物,記錄在冊的許多英烈中,馬雲飛就是其中之一,他為我國部隊攻克錦州城,掌握城内敵軍情況,順利攻城,提供了重要情報。1948年10月14日,錦州攻略戰正式開始。天還沒亮,馬雲飛便趕到城北我軍的第三縱隊司令部,請示親自為部隊帶路。于是在一場場的槍林彈雨中,馬雲飛率領第三縱隊突擊隊穿過小巷,繞過敵軍火力,巧妙地避開了被封鎖的區域。就在部隊要推進國民黨九十三軍司令部、鐵北守備隊最後一道防線時,馬雲飛不幸被擊中了,倒在了血泊中。而此時的國民黨軍隊火力也開始愈加猛烈,當他看到身邊的士兵紛紛倒下,馬雲飛開始焦急起來,咬緊牙關,忍受着劇痛,又極具困難地爬了起來,用盡最後的力量,為我軍訓示着前進的方向。經過31個小時的激烈戰争,錦州城最終被解放了。馬雲飛也永遠躺在了他戰鬥的土地上,再也沒有醒過來。那一年他38歲。
這次遼沈戰役是國共雙方的第一次大決戰,戰争持續了52天,50多萬的國民黨部隊被我軍殲滅,這也直接影響了敵我雙方之間的兵力對比。許多敵軍名将最終成為了我軍的俘虜。 而這其中就包括了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
作為國民黨中骁勇善戰的進階将領,廖耀湘最為精彩的一戰是遠征緬甸。他率領22師差一點就殲滅了日本軍隊的王牌第18師。 且在多次的戰役中殲滅了衆多敵人,由此獲得了美國的自由金質勳章,是大家都公認能打的孫立人。就在當時,這位進階将領廖耀湘,擁有着12萬大軍的兵團,其中包括新一軍和新六軍這樣的老将頭等美機主力部隊,實力都極為強大。堵住這樣的王牌兵團,可想而知有多難。此外,東北野戰軍主力沒有事先部署在廖耀湘撤退路線上,我軍必須盡最大努力争取時間,這又增加了戰鬥的難度。在攔截結果發現胡家小屋一帶電報信号密集。我軍懷疑這裡極有可能會是敵人的某一級指揮機關重要所在地,綜合下來,這裡值得偷襲。
當晚,我軍3縱第7師21團3營在東北胡家小屋一帶開始夜襲,8連毅然決然的沖進了廖耀湘所在的兵團指揮部。八連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廖兵團的指揮中樞搗毀,這場敵強我弱的局面,雖然我軍傷亡慘重,但最終還是摧毀了敵人的兵團部。此次的夜襲,讓廖耀湘這位經過漫長戰鬥的名将開始陷入了恐慌。由于兵團已經被我軍主力包圍,在撤出胡家窩舍後,廖耀湘用明符電報将國民黨軍部隊全速撤回新立屯方向。
3.
據此,我軍一下子明确了敵軍的行動方向和真實意圖,第三大隊第八聯隊為大部隊争取了寶貴的時間,在東北野戰軍合理部署兵力的情況下,殲滅了廖耀湘兵團,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廖耀湘始終沒想到,在他這個“危急”的狀态下用明文電報,不擇手段地為己方大軍争取時間。 8連的行動已經完全打亂了對方的指揮。雖不能說此次作戰是運氣眷顧了我軍,但基于實力和整個戰鬥的态勢這種想法當然也是可行的。
此後,我軍3縱編成為40軍、四野王牌軍,參加了50年代的抗美援朝。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52天裡,是東北解放戰争戰略決戰勝利的決定時期。東北人民解放軍根據軍委下發的遼沈戰役作戰訓示方針,首先是在東北戰場發起遼沈戰役,拉開了我國解放戰争中三大決戰戰略的序幕。在我軍攻占錦州,舉行遼西會戰,後又在攻占營口沈陽解放東北全境的三個階段,在這其中殲滅了國民黨軍隊47萬多人,取得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遼沈戰役為新中國的成立迎來了最初的一線曙光。實作了黨委提出的關閉國民黨軍隊一個戰略小組在東北境内各個殲滅的決定,取得了大規模殲滅戰的經驗。 使得東北地區成為人民解放軍取得解放戰争勝利的堅強可靠的戰略後方。 它向當時我國的人民展示了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國家領土的分割的痛苦絕望中站起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