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亞地區被稱為世界島的“心髒地帶”。蘇聯解體之後,中亞成為美國戰略内新興浮現的重要地緣政治闆塊。“911事件”之後,打擊阿富汗恐怖主義勢力上升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中亞的戰略意義日漸加強。本文将介紹美國中亞戰略演變的三個階段,分析美國目前在中亞的實力與影響,更進一步提出在目前中亞恐怖主義勢力威脅下,中美基于各自戰略利益在這一地區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共建中亞新型戰略格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美國中亞戰略的演變</h1>
第一階段可以稱之為美國對中亞戰略的1.0版本。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中亞成為新興浮現的重要地緣政治闆塊。美國乘虛而入,以此想填補地緣政治力量的真空。當時美國的政策目标是,首先是處理與蘇聯解體相關的一些事務,首先是控制和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中亞,這部分事務主要是針對哈薩克斯坦核武器的擴散與核材料的走私;其次是控制能源生産基地及其銷售,設法讓中亞國家的能源出口脫離俄羅斯的控制。在蘇聯時代,由于中亞地處歐亞内陸,遠離歐美國際市場,中亞油氣資源的出口線路幾乎全部通往莫斯科。莫斯科以低價購買中亞的油氣資源再轉手賣給歐洲或中國等國,以賺取中間價。盡管中亞國家頗有怨言,但無計可施,這是中亞對俄羅斯高度依賴的重要原因。
為了幫助中亞國家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美國還策劃修建繞開俄羅斯的油氣管道,如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BTC)。該管線設法把阿塞拜疆以及中亞部分國家的原油經過外高加索國家運至地中海沿岸,進入歐洲市場。這是前蘇聯地區第二長的油氣管線。俄羅斯嚴厲批評BTC管線。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裡直言不諱地闡明了美國鼓勵修建BTC管線地戰略目的。另一條油氣管線也是美國人策劃的,即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管線(TAPI)。這個項目建成後,土庫曼斯坦地天然氣經過阿富汗赫拉特省和坎大哈省,運抵巴基斯坦和印度。為此還成立了以美國尤尼克公司為首的“中亞天然氣管道集團”。TAPI管線與BTC管線具有共同的目的,就是設法讓中亞的油氣資源繞過莫斯科的控制,運往其他能源買家。
當時美國對中亞的政策還有其他一些目标,如實作三權分立、民主憲政的政體,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轉型,盡量讓中亞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但這個時候,中亞地區并非是美國對外戰略的重點,沒有成為美國的高政治領域。它與歐洲東部6國即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一起當成是後蘇聯空間的地緣政治闆塊處理,是以美國外交決策機構分類中,基本上沿襲前蘇聯的外交與安全處置架構,中亞及外高加索事務歸屬歐亞局管理。
第二階段就是“9.11”事件以後,美國對外決策的優先順序被打破。美國對中亞地區的政策發生變化,可以稱之為美國中亞戰略的2.0版。當時,美國開始在阿富汗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迫切需要在中亞租借軍事基地,以配合阿富汗軍事行動的後勤供應,這是美國硬實力第一次進入了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大家都知道的幾個軍事基地,最著名的就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瑪納斯空軍基地和烏茲别克斯坦的漢納巴德空軍基地。跟随美國進入中亞國家的還有其他北約成員國。瑪納斯基地的軍力約有三千人左右,而烏茲别克斯坦的軍事基地大概有一千五百多人。美國還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有一個空軍基地,在塔吉克斯坦庫力布亞有一個基地。美國在中亞的駐軍總數約在6000人左右。
這是近代以來,中亞地區除了俄羅斯軍隊外還有其他國家的軍隊進入。中亞在軍事上也成了一個開放的區域。美國對中亞的政策完全是以阿富汗為基點進行考慮的,美國在中亞的利益是阿富汗戰略利益的延伸。美國在中亞地區本身沒有密切的國家利益。這一點與中國不同。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在中亞地區生成了很多戰略利益,包括海外安全利益,因為中國在中亞有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而美國沒有個問題。美國在中亞最重要的戰略利益就是這些軍事基地,而這些基地是為了支援阿富汗軍事行動而設立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亞從低政治領域變成了高政治領域。為此美國做了一些妥協,不再像以前那樣要求中亞國家推廣民主、自由和人權這些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理念,也預設中亞國家政治上出現的某些守舊,包括家族統治與高度集權。美國以付出犧牲價值理念的代價,換取中亞國家對美國軍事進入的默許。
第三階段就是後阿富汗時代,美國的中亞戰略更新為3.0版。奧巴馬上台所做出的一個重要承諾就是要從阿富汗撤軍。但是阿富汗局勢又無法讓美軍脫身。喀布爾政府的控制範圍很有限,大部分地區被塔利班控制。如果美軍撤走,阿富汗很有可能重新被塔利班所控制。這樣意味着美國政治上的完敗,所有阿富汗的投入包括近7000億美元的開支以及23000名傷亡人員最後化為烏有,隻不過再一次證明了阿富汗是“帝國墳場”這個名号而已。奧巴馬當然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結局,于是阿富汗撤軍的事情就拖延下來。特朗普上台後,無暇顧及阿富汗事務。2017年,美軍在阿富汗仍然有1.1萬人左右。美軍如果現在撤出,阿富汗的國家重建與政權維護成為大問題。阿富汗政府的控制力相當薄弱,南部大部分地區是塔利班的控制區。塔利班的戰鬥力也在提升,甚至模仿美軍打造了一支美械特種部隊。阿富汗北部局勢的穩定也是基于北方軍閥的脆弱聯盟。這裡大部分地區與中亞地區接壤。恐怖主義勢力在這一帶曾經非常活躍。距離阿富汗邊界不遠、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國交界的費爾幹納盆地,屬于歐亞文明的破碎地帶。它是中亞地區的“火藥桶”,是恐怖主義勢力的策源地。烏茲别克斯坦恐怖組織“烏伊運”在曾經試圖在費爾幹納盆地建立宗教政權。塔吉克斯坦也有影響力很大的恐怖組織“伊斯蘭解放黨”,一度掌握地方政權。最近新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也圖謀進入中亞活動,聲稱要在中亞開辟“第二戰線”。上合組織在反恐合作、維護中亞地區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盡管成員國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以及司法解釋有分歧,但在反對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根本立場上,成員國完全立場一緻,因而上合組織已經舉行多次反恐演習,有效地阻遏了恐怖主義在中亞地區的擴張。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重視對中亞軟實力的運用</h1>
迄今為止,美國對中亞的戰略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其戰略考慮的基點幾經轉換。蘇聯解體初期,防止核擴散、影響能源供應走向以及鼓勵中亞國家走向民主開放的社會,其中貫穿始終的是主線是防止中亞重新成為封閉地區并被俄羅斯嚴密控制。而“9.11”事件和阿富汗戰争打斷了美國的戰略思路。為此,美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結成反恐合作聯盟。到了後阿富汗戰争時期,阿富汗及能源等因素對美國中亞戰略的影響力正在下降。美國現在并不擔心中亞倒向俄羅斯懷抱。以中亞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俄羅斯衰退的國家,俄羅斯要控制整個中亞是異常的艱難的。于是,美國把中亞放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考慮。美國從重視硬實力對中亞地區的介入轉向軟實力的運用。美國對中亞的經濟援助是非常有限的,重點放在培養親美的中亞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他們大部分在美國或歐洲留學。政治精英主要是中亞國家總統及其利益集團核心成員的親屬後代,學成回國擔任要職。文化精英主要使命是傳播西方價值觀念。他們以非政府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公益為抓手,活躍于社會基層,大力擴大美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
相比之下,美國在中亞的軟實力比硬實力更為強大。它給中亞地區帶來了現代文明社會的理念和價值标準。中亞地區是世界上最為封閉和落後的地區之一,基本上處于前工業化的水準。中亞在曆史上也是各種文明沖突的地帶。多少種族和民族在中亞一帶混居和厮殺,以至于血流成河,白骨累累。沙俄征服了中亞國家。蘇聯又将中亞地區塑造為蘇聯體制的組成部分,并帶來了一定的現代性,特别是世俗化方面,幾乎去除了中亞地區的宗教根基。直到現在,中亞國家雖然屬于伊斯蘭國家,但是缺乏宗教的狂熱性,本質上中亞已經是世俗國家。盡管如此,在蘇聯時期,中亞地區是對外封閉的。國際社會不了解中亞地區,中亞國家也對外部世界茫然不知。
蘇聯解體與中亞國家的獨立,在歐亞大陸形成“黑洞”,需要外部世界把文明的曙光照射進去。中國率先通過“上海五國”、“上合組織”機制及時為中亞國家輸送物質文明成果。而美國則帶去了公德心成果,帶去了與蘇聯不同的另一種現代性,展示了文化軟實力的獨特魅力,其中包括對婦女地位的尊重、對人權和法治的倡導。
這次會議有個議題,即中美能否在第三方開展合作。中美在非洲已經開展第三方合作。中亞地區也應該成為中美第三方合作的理想區域。中美在中亞地區具有共同的戰略預期,就是保證中亞地區的開放性和現代性。中美在中亞地區沒有根本的戰略利益沖突。中美在中亞的戰略存在是互補的,可以互為隊友。這是一種難得的戰略格局。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不要輕易地批評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實際上,美國是維護中亞地區安全與穩定,保持中亞地區大國力量平衡的重要因素。理由是,在這一地區,美國的主要對手還是伊斯蘭極端組織與恐怖主義勢力。美國對付恐怖主義分子的邏輯簡單有效,直接使用炸彈消滅。中亞地區的一些恐怖主義組織負責人在阿富汗被美軍炸彈消滅。這些恐怖組織基本上也失去活力。如果沒有美國出兵阿富汗,阿富汗肯定成為恐怖主義勢力的藏身之地。由于塔利班政府是以政權的形式控制國家力量,其對文明社會的破壞性就更大了。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勢力往往與宗教極端主義勢力聯系在一起,背後有阿拉伯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支援;前面又有南亞地區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呼應。若是三大地區的伊斯蘭極端主義連成一片,甚至掌握政權,那将是怎樣的一種危局!中國的西北部邊疆地區又将面臨的是怎樣的一種威脅!我們要感謝美國,正是它的果斷用兵,遏制了這一地緣政治地帶恐怖主義的崛起與擴張。
從長遠戰略看,我們應借助美國的影響力來保持或擴大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使之成為國際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中美有兩點應該具有共識:一是反對恐怖主義,反對宗教極端主義,維護中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促進中亞地區的發展與繁榮。二是平衡其他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謹防中亞地區成為任何大國利益獨享的“專屬地緣區域”,并且重新閉關鎖國。這樣的話,“絲綢之路”經濟帶就會斷裂。美國在那裡雖然有其利益追求,但客觀上使中亞保持了開放的态勢與力量的均衡。這是對中國有利的。“一帶一路”是中國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大戰略,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合作。美國作為頭号經濟大國,我們沒有理由不與它合作。關鍵是要找到雙方利益的契合點。毫無疑問,盡管阿富汗的戰略地位正在下降,但美國在那裡有一支上萬人的軍隊,想走又走不得,進退維谷。美國非常希望中國參與阿富汗的重建,并且在打擊恐怖主義、販毒走私和跨境犯罪方面進行合作,進而保證美軍撤離後,阿富汗依然是美國所期待的那個樣子。對于美國來說,中國在解決阿富汗問題上擁有地緣政治便利性,擁有豐富的經濟資源,而美國本土遠離阿富汗,可調用的資源相當有限。美國長期在外參與軍事行動,本來是兵家大忌。是以美國需要中國的幫助,盡早收縮兵力,脫離苦海。
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沒有美國那樣緊迫的戰略利益,但必須看到,阿富汗緊靠中國西部邊疆。中阿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擁有92公裡的邊界線。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嚴防死守下,阿富汗的恐怖主義不一定能夠對中國直接造成危害,但是阿富汗的周邊鄰國基本上都是非常貧窮落後,政權不穩定。如果“三股勢力”積聚起來,向這些國家擴散,造成其政局的動蕩,那将會危及中國西部整個周邊地區并将這種不穩定性擴散至國内邊疆地區。再者,阿富汗本身處于“一帶一路”的重要地帶,其地緣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我們通過中美合作,互相借重,以各自的政治軍事實力與經濟力量,共同協助阿富汗重建與治理。這是一種雙赢的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亞事務上,我們考慮問題往往偏重于經濟領域,有點簡單化了。實際上,中亞也是一個文化區域,而且是非常複雜的文化區域。曆史上各種文明紛紛湧入中亞地區搏殺,異常慘烈。目前中亞地區的文明生态是曆史形成的,與中華文明存在巨大的鴻溝。如果中國人仗着自己财大氣粗,以自己的行事方式貿然進入中亞地區,獨立特行,不懂得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沒有赢得當地群眾的“芳心”,那麼即使基礎項目搞了很多,資金投入很大,其影響力也是不會持久的。在文化領域,有一點中美之間應該是相通的,就是要推動中亞地區跨入現代文明社會,不能倒退到中世紀的野蠻狀态。隻有世俗化的現代文明才能抵禦宗教極端主義,才能根除恐怖主義的土壤。這一點上,俄羅斯的作用不可忽視。隻有中美俄三大國緊密合作,保持在重大問題上意見一緻,中亞地區才能避免一盤散沙的命運,才有美好的未來。反之,倘若中美俄中亞地區陷入惡鬥,中亞地區就可能會成為歐亞大陸文明的破碎地帶。
<h1 class="pgc-h-arrow-right">關于美國中亞戰略的幾點思考</h1>
1、必須認識到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是維持中亞穩定的平衡因素。美國在中亞的戰略目标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在目前美國的政策排序中,美國對中亞的對手首先是恐怖主義,特别是北方地區局勢不穩定,威脅中亞穩定,費爾幹納一帶,恐怖主義集聚,東山再起。其次是俄羅斯,這是蘇聯競争的曆史慣性。由于俄羅斯自身經濟實力下降,對中亞的影響力下降,美國不是很擔憂,但美國的存在,保持中亞地區的開放和平衡。第三是中亞國家的上司人。這些上司人的價值理念背離美國。為此,美國會有一些對策。軍事實力是最有用的王牌,但不會輕易打出,主要用于阿富汗以及震懾作為,主要針對恐怖主義。美國經濟手段也是有限,因為中亞不是美國優先地區,能源供應的重要性也在下降。是以,美國更多在軟實力方面下功夫,即利用美國文化的現代性加強對中亞政治精英的個人影響。另一方面,美國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用于對中亞國家利益集團的遊說,確定中亞不會成為反美區域。
2、中國應該借助美國的影響力,繼續保持和擴大中國的影響力。
目前在中亞地區,中美尚未成為競争對手,在平衡大國影響與反對恐怖主義方面,中美互為隊友。當然,“一帶一路”提出後,中國在中亞某種擴張勢頭,但美國仍然在評估之中。美國認為“一帶一路”與美國的新絲綢之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美國希望中國在阿富汗重建、打擊恐怖主義與販毒跨境犯罪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美國需要中國的經濟資源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标。中國則需要利用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推進中亞的經濟利益。美國的影響力我們必須充分重視,特别是其文化價值理念。中亞地區最大的問題是發展不充分,前現代化狀态,國家政治生活的現代性以及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機器缺失,這樣為三股勢力特别是宗教極端主義勢力的崛起提供了空間。一旦大國對中亞地區失控,三股勢力必然卷土重來。由于中亞地區與外高加索地區、中東地區、中東地區在地緣政治上連成一片,中亞地區的脆弱性會招緻周邊伊斯蘭主義的大狂歡。是以美國的中亞存在對于中國的一帶一路推進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國可以借用美國的影響力,加強對中亞知識精英以及家族勢力的工作,特别重視基層群眾的民心相通。
3、中國應該适當地調整在對中亞的政策,以便協調與美國的政策目标。
中國對中亞的政策考慮如下,一是保證西部邊境穩定,解決蘇聯解體後與中亞國家的邊界劃分,以後延伸至打擊三股勢力,主要合作架構是上合組織。二是擷取中亞能源供應基地,并在其他資源開發方面享有優先權。這種合作主要基于雙邊架構。三是促使中亞成為西部開放的國際門戶和國際市場,延伸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對中亞地區的進入比較謹慎,限于官方合作與能源及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與俄羅斯對中亞政策捆綁一起,避免雙方發生分歧。中美在中亞政策沒有多大交集,各自關心的領域與側重點也不同。中美分歧主要在“顔色革命”。這方面中俄與中亞國家協調立場,基本上對美國持批評立場。中美在中亞地區沒有根本性的利益沖突,在“一帶一路”推進上,美國的作用不一定弱于俄羅斯。俄羅斯擔心中國消弱它的影響。但美國沒有這個擔心,中亞本身不是它的戰略核心區域,美國也沒有很多資源用于大國博弈。如果中國适當調整中亞政策,加強與美國的合作,也許收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首先,加強對中亞基層群眾或底層精英的工作。盡量避免使用"顔色革命"的概念給中亞内部的一些政治訴求貼标簽。放棄與美國對着幹的思維方式,尋求中美在中亞的利益共同點。
其次,充分認識到中亞精英與美國及其它西方國家之間的密切網絡,包括留學、商業和非政府組織活動等内容。應該借助于這個網絡進入中亞的精英圈。另外,中亞國家的家族勢力分成兩撥,一波是莫斯科的影響。另一波是西方國家。加強中美合作,以增加對家族勢力的影響力。
第三,中美嘗試建立中亞地區治理的合作機制,充分照顧到雙方的利益關切。從地區安全看,美國關心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安全形勢,切斷阿富汗與中亞地區的極端主義勢力串連。中國關心的是中亞地區安全對新疆地區穩定的影響。目前由于上合組織配合和嚴厲打擊,“烏伊運”和“伊斯蘭解放黨”甚至伊斯蘭國等恐怖主義勢力南下,往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一帶轉移,美國與伊朗的緊張關系為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提供了生存空間。
我的一個構想是,我們需要把中亞和南亞看成一個地緣政治整體,巴阿伊與中亞五國是随時威脅中國西部安全的脆弱地帶。是以中國需要與美國俄羅斯和印度合作,通過兩個三角關系為這一地緣政治地帶提供加強支架。
大國提供了外部穩定環境後,中美可以合作,利用雙方的資源和條件,在中亞一些低政治、次區域的地區開展合作,特别是綜合性的社會治理。具體兩個選點,一是建立巴阿伊消費市場網絡,以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繁榮穩定。二是費爾幹納的地區治理。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陸鋼,本文刊登于2018年8月26日大國策智庫http://daguoce.org/article/1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