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主權的角度來看,香港回歸祖國十分完整,沒有留下任何艱難的遺産。然而,香港對中國文化的承認尚未完成。香港對一個國家的承認,其實就是對主權中國的背書,并不意味着對文化中國的背書。香港比台灣更國際化、更複雜。香港的事件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中國的統一除了需要國家主權的實施外,還需要文化認同。前者展現硬實力,而後者需要軟實力。中國主權的身份是确定的和地理空間的,但文化中國的身份是不确定的,超越了地理空間。
首先,提出問題
中國的和平統一是21世紀的偉大命題。大陸集中研究,注重國家主權的統一層面,是以,除了以武力直接占領台灣各地外,外交是消除台灣外交關系、證明國際法意義上國家主權代表的非法性的主要統一手段,這是常識。 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承認的政權肯定不代表中國的國家主權。另一個證據是,大陸高層已經對兩岸統一做出了承諾,隻要承認一個中國,任何事情都可以談,甚至改國名、改國旗。顯然,在台海兩岸統一中,大陸的重點是政治統一,即國家主權形式的完全統一。
然而,最近在香港發生的事件表明,國家統一僅在政治層面上是不完整的。從國家主權的角度來看,香港回歸祖國十分完整,沒有留下任何艱難的遺産。然而,香港對中國文化的承認尚未完成。文化認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它觸及人們的意識形态、心理認知和社會經驗。如此艱巨的任務,對特區政府來說顯然是無法承受的。這隻是一篇關于在官僚機構的幫助下進行文化交流的膚淺文章,在遇到阻力時退縮。在香港的内地機構基本上忙于交易工作,缺乏文化認同的整體戰略計劃。原本,香港的大學本應是承擔年輕人文化認同的重要場所,但在精英教育理念的支配下,香港的大學繼續其殖民教育,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解決中國文化認同問題。甚至教學語言和工作語言都是英語,漢語隻是日常交流的交際語言,不是國語,而是廣東話。這樣的制度培養大學生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價值取向,自然傾向于西方,中國的文化情結很難産生,更不用說文化認同了。
内地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嘗試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香港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限制,内地機構很難放開雙手,對香港的教育制度進行結構調整。我以為香港和内地可以按照"井水不侵犯河流"的理念和平相處。特别是在香港撤軍後的一段時間裡,香港人民對一個國家有了高度的認可,而汶川大地震後,港人對救濟的熱情,讓人們覺得香港沒有問題。然而,問題恰恰在這裡。香港對一個國家的承認,其實就是對主權中國的背書,并不意味着對文化中國的背書。香港比台灣更國際化、更複雜。香港素有"文化沙漠"之稱,中正教文化的精英階層基本上都在海峽兩岸,偶爾也會造訪香港。香港的本土文化形成于港英統治時期,除了高等院校外,社會主流文化基本上是娛樂八卦,休閑娛樂内容為導向,任何嚴肅的話題在香港都會以誇張和扭曲的方式表達。這導緻大多數香港人對客觀現實的看法錯位。
在統一初期,香港人與内地人之間缺乏溝通,但香港人至少可以保持基本的禮儀。随着内地旅遊對香港的開放,大量内地遊客蜂擁而至,與香港人近距離接觸。香港人對具有真正中國文化的内地遊客有真實的感受。各種負面新聞,香港人的情緒不斷變化,從喜悅變成無聊、厭惡甚至憎恨,從個人變成團體,從日常生活到文化層面。是以,香港的回歸隻展現在國家主權層面,文化上的中國身份認同尚未完成。
香港的事件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中國的統一除了需要國家主權的實施外,還需要文化認同。前者展現硬實力,而後者需要軟實力。中國主權的身份是确定的和地理空間的,但文化中國的身份是不确定的,超越了地理空間。例如,作為中國人,他或她擁有中國國籍并持有中國護照在中國定居或居住在國外,表明承認主權中國,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他們擁有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護照,不在中國主權管轄之下,但這些海外華人高度認同中國, 有一顆"中國心",其實這就是文化對中國的認可。有了這個邏輯,在讨論中國統一問題時,我們是否可以把文化漢人身份認同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文化中國身份認同的過程應該從讨論中國文化圈的構成開始。
二、中國文化圈的構成
中華文明是曆史的傳說,是現實的存在。支援中華文明的主要力量是中國人,分布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海外國家和地區。他們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中國文化圈,主要民族是漢族。漢族并不是構成中國文化圈的唯一民族,其他民族也可能被納入中國文化圈。決定是否被納入中國文化圈的最低标準是使用中國象形文字,國語和中國方言。比較先進的條件是熟悉中國的曆史文化,了解中國的哲學和行為等。當然,國籍仍然是決定其是否屬于中國文化圈的重要條件。隻要你有中國國籍,無論什麼國籍,你都被認為是中國文化圈的一員。但海外的判決是複雜的。特别是從中國移民過來的少數民族,與其他國家主要民族具有相同族群的少數民族,将主要取決于他們的身份,即他們是否接受文化中國,是否願意參與文化中國的建設,将被納入中國文化圈。
從世界曆史的角度來看,文明形式和民族國家是不同的概念。許多國家可以以相同的文明形式衍生出來。例如,有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以阿拉伯文明的形式出現。在蘇聯文明統治下,12個獨聯體國家和三個波羅的海國家被分離出來。西方文明是古希臘、古羅馬和基督教文明之母,西方國家數十個,盡管存在政治分歧、争吵甚至戰争,但在西方文明的基本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受到威脅時,在捍衛西方文明共同體方面高度團結。中華文明已經存在了數千年,是唯一沒有瑕疵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上,中國的土地産生了無數的國家。然而,中國所了解的國家概念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形成後的現代民族國家概念不同,後者實際上是朝代的概念。當幾個朝代同時存在時,就形成了多民族的局面,三個時代具有代表性。是以,在中華民國之前,中國從未有過現代形式的民族國家。當時,大多數人認為中國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國。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轉變為現代民族國家,并開始參與現代國際體系的外交活動。這時,中國人民開始覺醒,國家主權的概念逐漸被接受。任何破壞國家主權的行為都會引起公衆的強烈抗議。知識分子更敏感。于大福對日本人曾經所說的中國人的"中國人民"深感憂慮,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抗日戰争前,中國有幾個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廣州政府、南京政府、武漢政府、蘇維埃政府等,最後蔣介石基本完成了中國的正式統一。當時,主權中國的概念和文化中國是一樣的。盡管有幾個政府,但每個人都在争奪中國的上司地位。
1949年後,主權中國和文化中國分離。共産黨赢得了勝利,并建立了一個新政權,其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台灣的蔣介石政權繼續存在,國家的名稱仍然是中華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國際社會承認國民黨政權。直到1970年代,這一點才被打破。中國加入聯合國、中日、中美建交等一系列事件開啟了國際社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程序,今天,這一程序已經完成。随着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中國的國家主權由北京代表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中國和台灣就國家主權展開了激烈的鬥争。大陸的立場是明确的,隻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代表,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任何"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立場都是不可接受的。台灣早期的立場是明确的,不承認大陸政權的合法性,認為中華民國是正統的代表。李登輝之後,台灣的立場發生了變化,不再強調與中國的主權争端,而是把重點放在台灣,盡管包括海峽兩岸三地在内的中國結構仍然存在。民進黨上台後,台灣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從大陸的主權,而且從中國的名字。對此,大陸當然堅決反對并采取武力威懾來阻止台灣獨立。
是以,兩岸關系似乎陷入了僵局。除了對中國主權的争議,還有關于文化中國的争議。由于國家主權是許多文化符号的象征,對這些文化象征的尊重和主權表達的規範性語言已成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的重要展現。原來在政府層面或專家層面,這些文化符号不會引起争議,即使立場不同,我們也會克制,保持最低限度的禮儀,至少不會在國際公共場所暴露出來。然而,在21世紀,随着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對參與國際事務的濃厚興趣,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來自大陸部分地區的官員,機械地了解一個中國原則,不區分主權中國和文化中國,做了一些不利于彼此感情的事情。同樣,香港和台灣的一些年輕人行為魯莽,破壞代表中國主權的文化符号,傷害大陸人民的感情。是以,不僅雙方在國家主權代表權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而且雙方文化中華人身份認同也存在嚴重裂痕,這種裂痕也蔓延到海外華人。它的危害在于中國文化凝聚力的分散。對中國文化的認可是中國統一的堅強紐帶,沒有統一,也會導緻新的問題。是以,中國的統一、主權中國的身份認同和文化中國的認同的過程應該同時進行。沒有文化中國的身份,主權中國的身份就不完整。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上的中國身份認同有其自身的法律規律,它有時與中國主權身份重疊,有時超越國家主權的層面,走向超國家的普世價值。而文化認同甚至比主權認同更為迫切,因為計算機網絡平台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的多樣化意味着,讓中國文化界面臨着文化認同的可能。如果進入紙質媒體時代,盡管海峽兩岸三地與海外華僑政治觀點存在分歧,但基于共同的曆史文化記憶,不會有溝通障礙。不是現在。社交媒體,尤其是年輕人的社交媒體,在中國文化界是完全不同的,無法互相交流。這樣,即使在同一個大家庭中也會是同一張床的夢想。隻有努力在整個中國文化圈中以極大的包容性加強中國文化認同,實作一個中國的共同了解,即使他們是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為了實作這一目标,有必要在中國文化圈搭建一個公共平台,提供公共産品,以促進對中國文化的高度認可。
三、文化公益物問題思考
本文不論述公共産品理論,而是将公共産品理論應用于兩岸和平統一的程序,應用于中華文化圈的建設,應用于對文化中國的承認,理論上的假設是,隻要提供足夠的文化公共物品, 它将為中國文化圈提供強大的内生凝聚力,同時也為雙方的和平統一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但問題來了。誰是中國文化公共産品供應的主體?誰将承擔這些普通商品的成本?誰能保證中國各地的人民都能分享這些文化公共産品?當海峽兩岸的人們對文化中國的公共産品模棱兩可時,您如何提供解決方案?等一會。以下是關于這些問題的一些簡短讨論。
根據一個簡單的了解,公共産品可以由公衆免費共享,個人不能是排他性的,就像私人産品一樣。它首先來自公共經濟學的概念,其特點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競争性消費和非排他性利益。所謂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益物的完整性,如國防、外交、安全、教育、穩定等,屬于一個整體,不能切成幾個機關,不能屬于哪個企業或機構,它屬于整個社會。消費的競争力是指公共物品消費者的增加,這不會影響現有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數量和品質的消費,也不會導緻公共物品成本的增加。所謂利益的非排他性,是指人人隻要在公益物的範圍内,就可以消費公益物,這與私人産品不同。私人産品 除非所有者允許,否則沒有其他人可以享受他們的私人産品。
後來,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公共物品的概念被引用到國際關系的分析中,使其成為霸權穩定理論的邏輯起點。該理論認為,任何大型團體都願意為集體行動支付組織成本,隻有少數成員,其中大多數缺乏為集體行動付費的内在動機,因為他們為集體公共産品支付的成本不足以使之受益。此外,個人會員即使不付錢,仍然可以享受集團的公共産品。這種"搭便車"現象導緻集團公共産品供應短缺,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也就是說,公共物品的短缺必然導緻霸權穩定的困境。
下一個問題是誰是公共物品的主題?一般而言,就國家而言,公益物的提供者必須是政府。政府有義務、力量和權利向公共産品發放許可證。然而,中國的困境在于,台灣海峽兩岸不同的法律制度并沒有形成一個治理中國的有形制度,是以海峽兩岸的公共産品供應商都是來自大陸、台灣和香港的政府機構。他們為自己的公共産品付費。近年來,由于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使命感增強,大陸不斷擴大公共産品支付的範圍和種類,不僅是為了在國内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也是為了向國際社會,特别是開發中國家的貧困國家提供更多的公共産品。中國外交官在聯合國宣布,"一帶一路"是中國對世界的公共産品。中國正在為沿線國家建設大量基礎設施,幾乎是成本或虧損的價格。中國還向來自非洲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學生提供慷慨的獎學金。
在文化領域,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益物就是在海外建立大量孔子學院,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對于文化中國身份的建設是偉大的。一方面,中國通過國家漢辦和海外華人辦事處,為海外學習中的漢語提供便利,包括準備教材、提供教師群組織活動。無論是孔氏學院還是國家漢辦,還是華僑辦,其共同特點是推廣漢語,擴大中國影響力。這不僅得到了海外華人的支援,也得到了海外非華人社群的支援。
然而,在尋求一個中國身份認同的過程中模棱兩可,對主權中國的看法的分歧延伸到文化上的中國身份認同,導緻三方之間不僅在官方層面,而且在公衆之間,特别是在國際場合。例如,前幾年歐洲的書籍撕裂。此外,海外華人教育本應是中國政府應積極提供公共産品的領域,但在實踐中,中國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競争導緻他們提供的文化公共産品具有排他性,錯過了在海外華人圈子中尋求文化華人身份認同的機會。目前,主權中國英雄可以利用的國術空間非常小,而且更加僵化和傷害。文化中華人身份的活動空間非常大。事實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處理,既不能混淆主權中國和文化中國,又要在保持分歧的同時最大化共識,進而解決各種沖突和分歧。
四、文化公益物的供應建議
首先,要加深對一個中國的含義的認識,區分主權中國和文化中國。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一個具有更大結構的文化中國存在于主權中國之上,其曆史長度和地理跨度遠遠超出主權中國,是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靈活性。正是因為這種包容和靈活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血火燃燒中一次又一次地重生。中華文化重生後,不僅延續了漢族文化的傳統,還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進而形成了廣闊而深刻的中華文明,孔蒙文化隻是滄海一粟。在當今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體系中,一方面要遵守現行的國際博弈規則,堅持國家主權的神聖性,另一方面要繼承曆史文化傳統,認識中國文化認同在中國統一大業中的重要性, 把時代精神賦予文化中國建設。具體來說,就是要把統一中國的格局做大,不再局限于争取國家主權的鬥争,而是要發揮使命感:動員整個中國文化圈的黃彥煌的後代,包括那些沒有中國國籍但認同中國其他民族的人,全力以赴地實作中國文化的現代化, 繼續保持世界主要文明形式的地位,避免中國文化在激烈競争中解構的後果。為此,海峽兩岸各級政府都應該有使命感,為中國文化圈提供必要的公共産品。
其次,内地應主動發揮中華文化圈公共産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有充分的理由,北京政府是唯一一個國際公認的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豐富的人力和财富資源。事實上,中國政府已經在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産品,沒有理由不向中國文化界提供公共産品。然而,在高度行政化的環境中,很難為中國文化圈提供公共産品,因為它要求特定的行政部門超越部門的利益,超越商業利益。這裡要總結目前統戰工作的經驗教訓,避免政治和部門競争,防止個别部門把海外的中國文化公共産品供應變成自己的儲備,造成公共産品消費的嚴重排他性。建議中央成立中華文化圈公共物品供應上司小組(具體單獨命名),協調各有關部門利益,制定公共物品供應戰略規劃,計算公共物品的成本和效益,确定公共物品供應的過程, 明确相關部門的工作範圍和職責。
第三,中華文化圈的公共物品供應,應充分協商海峽兩岸三地之間的公共物品供應情況,包括公共物品的種類、内容和方式。有時雙方很難達成協定,是以我們可以擴大磋商範圍,邀請來自中國其他地區的中國精英一起磋商。這是新一輪建國的偉大事業,是中國文化建設的程序。應該了解,中國文化圈提供公共産品不是政治宣傳,也不是思想灌輸,而是根據海外華人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産品。對于台灣來說,它在文化中國建設過程中有相當大的活動空間。平心而論,台灣的政治精英在中華文化方面受過良好的教育,無論是曆代還是現在,在文化中國建設中都有更大的發言權。他們缺乏的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大型文化平台。他們的智力能量在島上無休止的選舉中消耗殆盡,他們終生後悔。與台灣相比,香港的知識分子精英對中國文化的批判更多。由于英國長期的殖民政策,他們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他們對文化中國身份的態度影響了香港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可。即便如此,香港的知識分子精英和年輕人也不應被排除在中國文化建設的程序之外。
第四,中國文化圈的公共産品要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精神。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依靠線上社交平台進行日常交流。在同一個社交網絡平台上,即使是來自不同種族群體的年輕人也能順利溝通。一個表情符号,一種線上語言的表達,甚至是類似火星的文本,他們都可以了解和享受它。這些行為對于其他社交平台上的年輕人來說很難了解,更不用說交流了。在目前情況下,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年輕人很難使用同一個社交平台,但它仍然可以為海外華人社群提供基本的公共産品。從紙質媒體開始,例如在海外建立一些中文圖書館或閱覽室,并在台灣海峽兩岸提供免費書籍和出版物。鼓勵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青年學生使用對方的圖書館,政府提供必要的免費服務。考慮邀請來自海峽兩岸三地的知識精英到圖書館講課,與讀者交流,以政府為代價教授中國文化傳統。
第五,在兩岸統一程序停滞不前的情況下,先以概念為先,以結構為先,也許是有益的。具體來說,就是要超越國家主權之争,在旁邊建立一個文化中國結構。這種文化中國最大限度地覆寫了兩岸三地對一個中國的了解,以尋求兩岸三地在一個認知慣例中的約定俗成,并是以去政治化、去标簽化。中國的這種文化既有曆史底蘊,也有面向未來的曆史。在統一主權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實作了文化認同的統一,進而為主權的完全統一創造了條件。俗話說,讀一百萬冊書,一百萬英裡。旅遊業是年輕人增加知識,深化社會,結交朋友和提高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為此,海峽兩岸三地可以考慮在政府的支援下,建立自己的文化旅遊項目,鼓勵港台澳青年學生和海外華僑到大陸旅遊,欣賞祖國的風景,捕捉祖國的土地, 提高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力。大陸青年還獲得經濟援助,前往台灣,與當地居民進行全方位交流,保持密切交流和互動。如有空,香港學生可獲資助環遊世界,特别是在貧窮地區,以開闊眼界,增加知識面,加強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六,更新對僑的了解,把戶口不在海峽兩岸三地的僑胞視為華人大家庭的成員。雖然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但它可以從中國文化認同的角度将這些海外華人融入中國文化圈,就像以色列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視為自己的人民一樣。今天的中國人與以前不同。這些海外華人從海峽兩岸的三個地方移民過來,他們的世界觀和行為已經形成,特别是離開大陸的新華人,對文化中國有着非常強烈的認同感。但在主權至上的指導思想下,這些新中國人往往被排除在外,被歸類為外國人。這與周恩來的時代不一樣了。當時,許多非華籍華僑華人被中央政府定性為同胞,在各種政策上給予優惠待遇,是以當時的中國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富裕,但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海外華人,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和香港,都對中國文化有着相當的了解。台灣保留了過去的傳統中國文化,包括書寫繁體字,但其中國文化傳統也正在消失。台灣許多年輕人受到商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不願意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很多香港人原本來自内地,受教育程度低,移民海外後,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記中國文化,至少能說中文。大陸的新移民希望他們的孩子忘記他們的中國人。雖然海峽兩岸學習中國文化的動機不同,但他們的願望是一樣的,他們想要一個學習中國文化的良好環境。然而,在海外,不能指望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産品來學習中國文化,畢竟,這需要納稅人的錢。隻有中國政府有實力和意願為海外華人提供學習漢語等教育公共産品。這是建立中國文化認同的絕佳機會。海峽兩岸的三地可以共同努力,充分調動資源,讓所有海外華人有機會消費文化和中國公共産品。無論他們來自哪裡,阿裡山和日月潭,還是在海灘和銅鑼灣,無論他們是否有華人戶口,他們都能充分享受到具有華人心的中國文化公共物品的消費。
作者:盧剛,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全文刊登于2020年1月号《中國評論》第2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