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現場,展廳中央高近6米的《好大王碑》拓本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應妮)“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1日亮相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覽甄選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書法中的好大王碑、夔龍顔碑、中嶽嵩高靈廟碑等30通碑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展品均精選自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及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碑刻研究委員會等專業收藏機構,幾乎皆為拓本原件。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也是書法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為唐代書法的鼎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中國文字發展非常活躍的曆史階段,在這個時代,書法呈現出非常豐富的面貌,且通過這些刻石傳達下來。
展覽現場 應妮 攝
展覽中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分别是:《上尊号》《受禅表》《孔羨碑》《谷朗碑》《禅國山碑》《天發神谶碑》《華芳墓志》《廣武将軍碑》《爨寶子碑》《好大王碑》《中嶽嵩高靈廟碑》《爨龍顔碑》《姚伯多造像》《始平公造像》《魏靈藏造像記》《霍揚碑》《石門銘》《南石窟寺碑》《鄭文公碑》《瘗鶴銘》《刁遵墓志》《李璧墓志》《張猛龍碑》《馬鳴寺碑》《高貞碑》《曹望憘造像記》《張黑女墓志》《敬史君碑》《天柱山銘》《鐵山石頌》。
展覽以此為基礎的系列研究分為“理論”“鑒碑”“創作”三個部分,分别采用特邀和征稿的方式,收到研究文章35篇以及書法作品64件。其中,“理論”部分是圍繞拓本考證、鑒藏題跋、技法與樣式特征等方面進行探讨,提倡多元方法論和跨學科研究,尤其鼓勵對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的書體演變、書學思想、作品個案研究及其在當下的發展境遇和審美趨勢進行學理性分析;“鑒碑”部分主要針對具有代表性的最佳拓本進行簡要介紹;“創作”部分則要求作者基于“三十品”的某一品為母體進行書法創作。
展覽中最顯眼的當屬立在展廳中央高近6米的《好大王碑》拓本。該碑刊刻于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又稱《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屬于隸書作品,由一塊巨大的天然角礫凝灰岩石株略加修琢而成,全文44行,滿行41字,共l775字。此碑記述了古高句麗王朝第19代王東征西讨、開疆拓土的功績。其書法風格方整純厚,氣靜神凝,遒古樸茂。此次展出的為民國初年拓本,殊為難得。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認為,書法篆刻所是中國國家畫院的一個重要創作研究部門,集中了一批當代優秀的書法藝術家,具備很強的研究實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書法篆刻所有一種專注學術、切磋交流的良好風氣與和諧氛圍。這次展覽正是一個很好的展現。“三國兩晉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展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推動書法創作更加深入傳統,從傳統精華中汲取新的滋養,成為藝術創作的不竭動力。中國傳統的品評方式是一種探讨,一種交流,最終對書法藝術的本質特征達成了解,尋找到普遍規律,對于這些碑碣的品評鑒賞正是如此。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魏傑介紹,此次展覽在選擇碑拓及書體方面,主要以對後世書法影響較大和對書法走向起到關鍵作用的為主。此次展覽的舉辦及其圖錄的出版,是對傳統與經典又一次學習的機會,相信一定會在書法界引起對碑學的重新審視和梳理,對當代書法創作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主任李晨介紹,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庫存中有一定數量的碑帖文物,其中不乏善本。這些碑帖的彙聚離不開包括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這些由幾代人經過長期的積澱儲存下來的文物資源,目前正在逐漸開發,合理利用,努力投身于社會公益工作。
據悉,展覽将持續道11月6日。(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