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作者:優美其樂融融哈密瓜

聽過一個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說,有不少年輕人慕名來向他求教。一天,有位青年前來求教,那位青年自我介紹時,為了表現自己,便高談闊論,在蘇格拉底面前大談演說如何重要。蘇格拉底等他說完後,向他索取了兩倍的學費。青年不解,詢問原因。蘇格拉底答道:“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閉嘴。”誠然,人人都有一張嘴,能說話,不代表會說話;說得多,不代表說的對;很多時候,口沫橫飛,比不上适時的沉默。正如海明威說的那樣:“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會說話,是一種本事;懂得适時沉默,守口如瓶,是一種修養,也是人一生中最難的修行。

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事過,不追問

很多人喜歡上看《朗讀者》,是因為董卿。節目中曾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記憶深刻:徐靜蕾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冷靜優雅的,但在《朗讀者》上,當她讀到“地上死了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星”的時候,卻出人意料的泣不成聲。原來,她從小就跟着奶奶長大,對奶奶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奶奶去世那天起,她一時間失了魂,落了魄,好久好久才緩過來。時隔多年,當那句話喚起她對奶奶的回憶時,眼淚便頓時決堤,奔湧而出。作為主持人的董卿,倘若此時追問,深挖更多背後的故事,就可以增添更多節目的效果。但董卿沒有。因為懂得,是以慈悲。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些相對沉重的往事,不願意他人得知,更不願意被人刨根問底,很多時候,同樣一件事情,對一些人來說,或許已經雲淡風輕,但對有些人而言,卻依舊是驚濤駭浪。若隻顧滿足自己的好奇欲,而去戳中他人的傷心處,揭開他人傷疤,是一份冷漠,也是一份殘忍。誠如張愛玲說的那樣:“如果你了解我的過去,那你就會了解我的現在。”生活本就不易,倘若沒有經曆過别人的苦,不了解别人背後生活的真相,那便要懂得管住嘴,不去追問,才是一種尊重他人的教養;保持一份适時的沉默,耐心的傾聽,往往更有治愈傷口的療效。

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知人,不評人

古人講:“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是非。”生活中,總有些人愛當面揭人短處,讓人難堪;背後愛說閑話,随意發表議論,還自我标榜為直率。殊不知,為何自己走到哪裡都不受待見,不被尊重,因為沒有人願意靠近一個臭嘴巴。老家有位好事兒的大媽,喜歡到處張羅好事,愛替别人操心。前不久,有位姑娘談了戀愛,大媽聽說以後,覺得對方男生配不上她。一會兒那男生長相不好;一會兒說那男生不夠機靈;一會兒說家庭條件不夠門當戶對;後來,那姑娘不堪其擾,出入像躲瘟神一樣躲着大媽,再也沒有跟她說過話。感情的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希望對方過得好,這本身不是壞事;但要忍住幹涉他人生活的手,管住自己随意評論的嘴,往往是更大的善意。王小波曾說:“口沫飛濺,對别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這世界很大,從不缺發表意見的人,缺的是不随意評價他人的善良和涵養。人前愛揭短,人後說閑話,不僅失掉了人際交往中的基本禮貌,還丢掉了自身的胸懷和素質。有修養的人,能以包容的胸襟看待世界,不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于人,不用自己的唾沫去丈量他人的生活,“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知人不評人,是與人交往時的一份克制,一份自律,是真正的成熟。

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海明威說:“人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看破,不說破

好的生活哲學,講究一個“分寸感”。工作、學習當使十分力氣,吃飯須吃七分飽,說話之道,要留三分餘地。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話留餘地,講分寸,并非圓滑、世故,而是與人交往,理應尊重他人,顧及他人感受,讓彼此舒服的處世智慧。一代大師章太炎曾遇到了經濟上的麻煩,迫不得已拉下臉面請杜月笙幫忙。杜月笙一個人親自偷偷跑到蘇州,一番無關痛癢的寒暄後,将一張錢票折好,壓到茶碗底下,顧全了章太炎的面子。杜月笙看到了章太炎的窘境,卻在施以援手的時候,顧全了對方的面子,讓對方沒有施舍感,更舒服,也便更易得人心。看透,是智慧;不說透,是心胸。看破不說破的背後,既管住了自己的嘴,又給對方留有體面,這一份恰到好處的分寸感,是人生閱曆和涵養的展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