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編者按:

60歲,上半場的忙碌告一段落,開啟人生下半場的精彩。通過身心的安養,興趣的激發,長輩們能夠以更樂觀、積極的生活态度,探尋人生不同階段的價值,這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恭和家園所探尋的康養理想。

在恭和家園,很多長輩都有着自己的愛好與精神追求,家園入住長輩曹大元叔叔20餘年來對銅浮雕書畫藝術作品進行不懈探索,通過創作與分享不斷拓展自己生活的邊界。2021年10月,他在京津冀銀發達人評選活動中獲得“銅浮雕書法達人”稱号,也通過活動将自己積極、向上生活态度傳遞給了更多人。讓我們聆聽曹叔叔的潛心創作、與藝術相伴的歲月曆程,共同感受他飽滿的生活熱情,和他所踐行的美好養老生活方式。

,時長03:11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1.1

為事業奮鬥

工作中發現熱愛

家園長輩曹大元叔叔,72歲,退休前是有色金屬工程師,從事有色金屬工作30年,曾獲北京科技成果二等獎、北京有色公司企業一等功。他醉心于祖國的傳統文化,喜愛書法、繪畫與青銅器文化,也喜歡銅浮雕藝術,在曹叔叔心裡,了解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自己的一種精神享受。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作為一名有色金屬工程師,他的工作所聞所見都是銅、鋁等各種有色金屬,他對銅了解更多,并一直參與性能試驗,本來就喜歡書法美術的他,在工作中拓寬了視野,并對銅雕塑藝術品有了更多的關注。他了解到:在幾千年前,中華民族就把書法和繪畫與青銅器結合在一起,銅浮雕藝術本身就與青銅器密不可分,青銅器上的浮雕可以鑄造,也可以手工鍛打,銘文更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長期的學習與研究,讓他對銅浮雕藝術有了更大的興趣,并初步有了創作銅工藝品的念頭。

那一年曹叔叔40歲,正是為一心一意為事業奮鬥的年齡,因為要照顧工作與家庭,個人興趣便被他放在第二位,直到退休後,他才真正有了探索個人愛好的時間。

1.2

退休後初步探索

多次試驗定選材

1999年退休後,曹大元叔叔對銅浮雕創作開啟初步探索。傳統銅浮雕工序多、噪音粉塵大,制作地必須遠離居民區,而他的條件有限,隻能在自己的書房,采取無噪音操作,是以選材就十分重要。

以銅表現書法:一種是先做樣品,用鑄造方法制造出來(如青銅器上的銘文等);另一種是用薄銅闆钣金加工,千錘百鍛用工具做出浮雕字或立體字書法。曹叔叔所實踐的是手指按在薄銅材書寫的,銅材是紙,專用的筆就相當于毛筆,“紙”要薄要軟才能寫得動,“筆”要有強度才能承受得住按壓。他先後買了不同厚度與寬度、幾十種不同型号的銅材,每種長達幾十米,開始了長期加工試驗。商店沒有軟态銅材,他就一條一條在瓦斯竈上小心燒,讓銅材氧化變薄,最終標明以0.08-0.2毫米厚的紫銅材、黃銅材,作為手寫銅浮雕書法的基本材料。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确定了“紙張”之後,曹大元叔叔馬上開始進行筆的制作試驗,用鋼、不鏽鋼、銅、鋁等材料定制的錐形筆尖的金屬筆,與銅材之間摩擦力場小,書寫過程中極易滑動,無法準确控制運筆方向。最後,他標明硬木筆和竹筆,用家中報廢的吃飯硬木筷子來制作銅浮雕書法專用“筆”。

1.3

以堅持與專注

不斷挑戰自己

銅浮雕書法的難點,在于要在銅材背面書寫凹進去的反字,他在多年前學習篆刻的時候,曾經學過寫反字,是以有一點基礎,但真正創作起來,才發現自己的基本功遠遠不夠。于是,從材料試驗階段開始,曹叔叔就堅持訓練左手寫反字。“我并不提倡學習寫反字,大家完全可以采取複寫的方式,直接把選好的字拓在銅材上,也能夠制作優秀的作品,但我更想在書法上對自己有所要求。”為了掌握楷、草、篆等多種筆體,他每天堅持用不同的字型練習,當覺得字寫得比較熟練,甚至有些藝術感時,已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22年來,手寫銅浮雕書法和手繪銅浮雕畫,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學習試驗到如今的熟練創作,大小失敗是家常便飯:“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大量的試驗和銅材練習,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創作,是熱愛和堅持,讓我走到今天。”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曹叔叔的妻子同樣是一名書法愛好者,也是他作品的第一位欣賞者。在創作過程中,妻子為他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比如詩句的字型選擇、浮雕畫如何着色能更突出作品主題等:“如果沒有老伴對我的關懷、支援和了解,我可能會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失敗。”

1.4

學無止境

彩繪銅浮雕裝飾畫獲批專利

從2002年至今,曹叔叔大大小小的作品制作了不少,但在他開來,令自己特别滿意的作品并不多。他的第一幅作品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小篆四條屏》,全詩有600多字,僅僅打格就用了他兩天時間,左手在行筆的同時,還必須掌握往銅材上按壓的力度,勁小了,筆劃淺、浮雕效果差;勁大了,字的周圍變形大,凸凹過度,不易調平,更重要的是不能寫錯字,一旦寫錯便無法修改,因為這個原因也浪費了很多材料。寫制過程用力時間長,手關節就會酸痛,為了不影響書法品質,他隻能寫幾十個字就休息一會兒,這首《長恨歌》花費了曹叔叔半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第二幅作品《山水·六條屏》完成于2003年,是根據清代一幅著名的工筆山水畫百分之百手工繪制的彩繪銅浮雕畫,采用裸露原銅部分和彩色塗層部分相結合的手法,薄銅材延展性非常好,可用極細的筆畫出米粒大小的人物,刻畫出建築和人物的細節。

此後,曹叔叔又相繼完成《布達拉宮》、《國色天香》和一批小作品,長卷《清明上河圖》也在創作中。最近幾年,他又萌發出創作微型銅浮雕書法、微型浮雕畫的想法,比如在郵票大小的銅材上作詩,制作書簽、名片等。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2017年,在老同學的一再勸說下,他申報了“彩繪銅浮雕裝飾畫”的實用新型專利,這項專利申報後,僅三個月時間便獲得準許。專利代理從業人員建議他再将“手寫銅浮雕書法”申請專利,說這項技藝專業性強、難度大,肯定也會獲批。但曹叔叔認為,與其花很多錢報專利,不如買銅材搞創作更有實際意義:“學無止境、藝無止境。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斷開闊眼界、學習創新,努力實踐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争取創作出好的作品。”

G O L D E N H O M E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對于養老生活,曹大元叔叔有着自己的規劃和想法。“前半生我們為國家、為企業、為家庭辛苦工作,基本上沒時間踏踏實實學點什麼,也沒時間享受個人愛好。如今有了大把的時間,可以完成自己年輕時沒有實作的個人夢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因為老伴腿摔傷,需要一個安全安靜、有餐廳、就醫友善的地方。2019年10月,他和妻子買下雙橋恭和家園的養老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入住兩個月後,曹叔叔加入家園的書畫組:“本來隻是想在這裡學書畫,沒想過要當負責人。後來被書畫組創始人沈登樂老師和原書畫組組長張俠老師推舉為書畫組組長,他們一絲不苟、樂于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我,我就接受這項義務管理工作。”每周二書畫組活動日,大家一起讨論交流書畫藝術,不僅提高了書畫興趣,也融洽了關系。在沈老師、張俠老師以及社工部小謝的幫助支援下,書畫組成員由開始的幾個人增加到20餘人,并成功舉辦了慶祝建黨百年華誕的書畫展,鼓舞了組裡的全體成員,也讓曹叔叔得到内心的鼓勵。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他始終覺得,人老了,更應該保持上進心和活力,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樂趣。他堅持每天練習喜歡的樂器,每周不少于5天進行書法練習,和妻子在家園的關系花園和家園旁的杜仲公園散步,感受自然與生活之美:“沒有了過去的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動手的負擔,沒有了頻繁去醫院的煩惱,行走在社群無障礙通道上,感覺每天都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安全感增加了,幸福感增加了,享受感增加了,這就是我和老伴最美好的養老生活。”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樂成·恭和家園2021京津冀銀發達人評選啟動,在家園社工管家的鼓勵下,曹大元叔叔攜自己的“銅浮雕書法”參與評選,并憑借獨具匠心的藝術作品,獲評“銅浮雕書法達人”的稱号。“參與評選讓我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得到了更多的鼓勵和認可,在精神上也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恭和家園豐盛、多元的生活氛圍,不僅為他帶來更多家的歸屬感,也提供了更多分享自己、聯結他人的平台。2021年10月,半壁店恭和家園于美學生活館内特别舉辦“曹大元個人主題作品展”,展出他多年以來珍貴的銅浮雕書畫作品。每一幅展出的作品都凝結着歲月的沉澱和他對銅浮雕的獨到了解,诠釋的不僅是藝術之美,更是他飽滿的生活熱情。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恭和家園曹大元:銅浮雕銀發達人,60歲後熱愛正青春

這場展覽不僅為曹大元叔叔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影響着更多的長輩家人,使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與“文化養老”的生活方式成為社群文化,也讓恭和家園成為長輩頤養身心和滋養精神的家園。

家園的美好,是每個人内在的智慧和精神的閃光。

我們是彼此生命的禮物,

歡迎更多關于家的故事在此彙集,

讓我們在一起,以美好的方式生活,創造更美的人生。

©本篇(圖文)版權歸“恭和家園”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