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月庚午日,在繞過彭城、盱眙等一系列重鎮後,拓跋焘率軍抵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然後開始砍伐蘆葦、樹木,準備建造小筏船隻,聲稱要南渡長江。

這讓建康城陷入一片恐慌,城中老百姓甚至都已經打點好行李,随時準備都挑着擔子逃走。劉義隆下令建康城内城外開始戒嚴,同時又指令丹陽境内所有的壯丁以及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加入軍隊。接着劉義隆又指令領軍将軍劉遵考等率軍分别據守沿江渡口及險要地帶,隻見江面排列着大量的船隻,且沿岸互相連接配接,從采石矶一直到暨陽,長達六七百裡。
但劉義隆認為這還不保險,便下令太子劉劭率領軍隊鎮守石頭,全權指揮水軍。丹陽尹徐湛之奉命鎮守石頭所屬倉城。吏部尚書江湛兼任領軍,軍事上的部署全都由他一人來裁決。
即便做出了相應的部署,但當劉義隆登臨石頭城時,還是不禁面露憂色,回頭對江湛說:“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士民勞怨,不得無慚,贻大夫之憂,予之過也。”直到這時,劉義隆才為貿然發動北伐感到後悔,接着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出現了,劉義隆感慨:“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先不說檀道濟是誰殺的,北伐之前劉義隆還在指責檀道濟養寇自資,現在又緬懷起檀道濟了,自毀長城的不正是劉義隆自己嗎?
感慨完之後,劉義隆又登上莫府山觀察形勢。這時他又腦洞大開,下诏懸賞購買拓跋焘及其王、公的首級,許諾誰如果成功了就加封那人爵位,賞賜金銀綢緞。同時,劉義隆又派人把毒酒投放在空無人煙的荒村河流中,企圖以此毒死北魏将士,結果自然是毫無作用。
因為拓跋焘壓根不喝黃河以南的水,他命人用駱駝馱着黃河以北的水跟随在自己身邊。此時拓跋焘又下令開鑿瓜步山,修築盤山路,在山上設氈殿。但出人意料的是,拓跋焘又派人送給劉義隆駱駝、駿馬等禮物,要求和解,并請求與劉宋皇室聯姻。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劉義隆一驚,在緩過神來後,劉義隆派遣田奇帶着奇珍異果送給拓跋焘,并商讨具體事宜。拓跋焘得到劉宋送來的黃柑後,拿過來就吃,并痛飲酃酒。這可讓拓跋焘左右侍從吓壞了,因為他們擔心劉宋會下毒。
拓跋焘對此沒有回答,而是擡起手,用手指着天,然後把他的孫子叫過來給田奇看,并表示:“吾遠來至此,非欲為功名,實欲繼好息民,永結姻援。宋若能以女妻此孫,我以女妻武陵王,自今匹馬不複南顧。”
可以說拓跋焘開出的條件不算苛刻,田奇回到建康将這一消息彙報給劉義隆。劉義隆于是召集太子劉劭及各位大臣前來商議,大家一緻認為應該答應北魏的聯姻,結果江湛卻站出來反對,他認為“戎狄無親,許之無益。”
這讓劉劭非常生氣,他認為江湛這樣做是置還在江北的劉義恭、劉駿等人的安危不顧。但江湛依舊不為所動,于是在大家商議完畢,劉劭指使左右侍從推撞江湛,江湛幾乎被撞昏倒地。劉劭還不解氣,之後又上疏劉義隆,要求就北伐失利追究江湛和徐湛之的責任,要斬殺他們。劉義隆當然不會答應,他把責任攬到了自己頭上。拓跋焘提出的和親議和也在劉宋朝廷内部的扯皮中不了了之。
但和親不成似乎也沒讓拓跋焘多生氣,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正月丙戌日,心情大好的拓跋焘在瓜步山上召集全體官員,按照功勞大小開始進行封賞。随後沿長江北岸燃起烽火,在劫掠駐地的居民,焚燒了老百姓的房屋後,率軍向北而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拓跋焘距離建康隻隔了一條長江了!其實不是拓跋焘不想拿下建康,隻不過當下北魏沒有一支足夠強大的水軍,而這正是劉宋的強項。其次,北魏的将士不适應南方的氣候,不斷有士兵是以病倒,軍隊開始爆發瘟疫。再者經過長時間征戰,北魏的軍隊也是疲憊不堪。最後長江以北的劉宋軍隊還沒徹底鏟除,如果他們背後襲擊,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于是拓跋焘下令見好就收,率軍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