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路333号這座四層建築,因其獨特的綠色外立面而被稱為“綠房子”。從外觀看來,建築簡潔幹淨,并無過多裝飾,但深入其中,從一個個細節中,你會發現建築設計的巧妙之處。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裡,探尋下這座老建築的前世今生吧↓

建築本身:猶如一艘大輪船
該建築是一幢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花園住宅,建築面積約1689平方米,于1938年7月竣工。因整幢建築外牆貼綠色釉面磚,老上海人習慣稱其為“綠房子”。建築綠色的釉面磚外牆,弧形大銅窗以及大平台上統長的銅欄杆,猶如一艘停泊在港灣的大輪船,其優美的“船弦”弧線和直線組成的“船體”立面,簡潔而又有動感。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将流線型線條表現得十分流暢,具有強烈的現代感。
這座建築格局獨特,裝修考究,裝置先進,建成時為滬上著名的私人住宅之一。建築置于宅基的北面,四周有圍牆,緊貼北京西路,在住宅的南面留出了大片花園,小汽車可以在裡面行駛。
主樓坐北朝南布置,底層為門房、花房、彈子房和大廳,中間有條過街樓道;二層為衣帽間、餐廳、日光室、書房;三層為起房間、餐廳、卧室、梳妝室;四層同為起房間、卧室等。
整座建築室内設施先進,底層大廳裝有彈簧地闆、玻璃天棚,樓梯過道走廊采用大理石砌築,煤衛冷暖裝置齊全。大理石鋪砌的流線型樓梯,鑄銅扶手,玻璃貼面做的樓梯護欄,内牆立面嵌有銅制暖氣片,建築裝飾也是十分新穎别緻。
這座建築二樓的起居客廳、餐廳等房間向内收進,朝南處有寬敞的生活露台,面積達70餘平方米。廳前裝有一排滿堂的落地長窗,使室外露台和外面的庭園融為一體,滿目美景盡收眼底。
露台的外側西首,有一座寬大、頗有氣派的室外旋梯,由此二樓可直接走向庭園。室内室外,樓上樓下,都交融貫通。三樓卧室再次向内收進,退讓出一個面積約40平方米的露台。
頂層露台被半圓形的雨篷劃分為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間。各層露台層層疊落,都向着花園,與自然空間有機結合,構成室内室外空間的統一。
主樓前占地1367m²的大草坪,周圍種植冬青等樹木,寬敞大氣,同時也把主樓建築襯托出來。
建築故事:房主視綠色為幸運色
“綠房子”的主人原來從事顔料經營,因開發軍綠色顔料而緻富,故視綠色為幸運色,1938年,在此處建造住宅,要求設計師采用綠色為建築主色調,是以成就了如今著名的“綠房子”。
建築設計圖紙等相關照片
建築修繕:拆除搭建 恢複原有形體
2014年,經過精心修繕的“綠房子”作為上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之家”投入使用,綜合了對外交流展示、項目小團隊辦公等功能。
底層門廳和弧形主樓梯修繕後
本次修繕為保護建築原有總體環境,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擴大花園綠化面積,恢複了建築的原有形體,拆除後期搭建,重點修繕建築外牆釉面磚、鋼門窗等特色部位。修繕後,再現了原始門廳和弧形主樓梯、中部車道、南側套間等重點室内空間。通過加強原結構,延續建築壽命,并增加消防、空調等裝置設施,提升建築使用的安全、空間品質和舒适度。
洞石修複
鑄鐵扶手修複
本次保護修繕特色和難點包括對定制電梯等原物的保護修繕,以及對外立面綠色面磚、室内外鋼窗、室内黃洞石牆面、地面紅缸磚、樓梯大理石與銅制欄杆的扶手、頂面與樓層頂闆的隔聲保溫軟木層、水磨石窗台闆、長條窄木地闆、石材踢腳闆、瓷磚踢腳闆、馬賽克地面、内牆油性塗料、木護壁等特色裝飾材料的保護、修複與更新。
建築打卡點
古董電梯
如今,走進“綠房子”,一部4層4站的古董電梯仍在正常運作,除更換過燈具以外,其他樣式仍保留原樣。不同于方方正正的現代電梯形狀,這座電梯的轎廂呈荷葉狀,轎門廳門為弧形連接配接,獨特而罕見。電梯面積僅半個平方米左右,一次限乘3人;電梯内還配有鏡子,可供乘坐者利用短暫時間整理衣冠,每個細節都隐藏着設計者的心思。
陽光房
每層的主卧裡都設定有一個陽光房,可以在室内欣賞花園的景色。特别是四樓頂層的陽光房,它用了12塊淡綠色的壓花玻璃,強調采光的同時,也注意柔化烈日,很好诠釋了陽光房的設計理念。
周邊打卡點
南京西路1418号建築
這裡原為旅滬德僑住宅。建築為仿文藝複興時期建築風格,磚混結構3層,占地面積4361平方米,兩幢建築風格基本一緻,室内格局相似。
位址:靜安區南京西路1418号
史量才舊居
位址:銅仁路257号
這是一幢優雅的花園住宅,建築面積2494平方米,園地面積2276平方米,它的主人曾是過去上海報界巨頭、《申報》總經理史量才。住宅高三層,二層有粗大的立克壁柱,廊廳很寬敞,牆側有壁爐,整幢房子的廊廳地面和樓梯及扶手都采用米色花紋的大理石。
周邊旅遊路線推薦
西康公園→史量才舊居→吳同文舊居(綠房子)→靜安公園→蔡元培故居陳列館→元利當鋪舊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