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抹黑著名政治家楊士琦的七大謊言

楊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州梁集(今屬盱眙)人,在淮安城區出生、長大,舉人,清末民初任農工商部侍郎、署郵傳部大臣、政事堂左丞、代理國務卿等職。去世三十年後,政敵劉成禺在上海《新聞報》上發表《楊士琦的毒藥水》,宣稱楊士琦被小妾用此種毒藥水害死。實際上,完全是虛構的抹黑謠言。

抹黑楊士琦的七大謊言

關于楊士琦的死因,早期墓志、傳記等稱其卒、薨、病卒。直至1947年,年逾古稀的劉成禺突然在上海報紙上抛出一篇《楊士琦的毒藥水》(後收入《世載堂雜憶》),宣稱楊士琦是被其小妾毒死的:

袁死,杏城退居滬上,置宅于亞爾培路、巨籁達路角,所謂楊五爺公館。納小菠菜、白菜為妾,皆殊色也。一日,楊曬箱籠衣物古玩,毒藥水瓶在箱内。楊鄭重囑家人雲,此種藥水最毒,一點入口即死,移放高櫃上,令家人不得近,乃出外拜客。歸家,排闼而入,其子(或曰毓珣)正與小菠菜、白菜同榻。杏城氣極而暈,僵坐沙法,口中言都要處死。白菜乃取毒藥水滴入茶中,令家人送杏城飲之,片刻而死;此為轟動上海毒死楊氏家主之大案,亦可謂自食其報矣。

劉成禺與楊士琦的人生沒有交集,對楊的情況不了解,上述短文幾乎每一句都是謠言、謊話:一、背景錯誤。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當總統,釋出懲辦擁戴袁當皇帝的人物名單中沒有楊士琦,楊士琦到上海,不是引退,而是出任當時國内最大的企業輪船招商局董事長,位高權重。後來,徐世昌當總統,請他出任國務卿,他婉言謝絕了。二、地點錯誤。楊士琦住在靜安寺寓所,不在劉所說的亞爾培路、巨籁達路角。三、楊士琦沒有叫白菜、小菠菜的小妾,隻娶一妻一妾,有名有姓。妻吳氏,系吳棠大哥吳檢女兒;妾名叫王粵卿。楊士琦宗黃老之學,無聲色之好,不慕金錢權勢,性格恬靜,業餘隻愛讀書吟詩。四、楊士琦沒有兒子,隻生了一個女兒毓琯,哪有兒子與小妾私通呢?他收兩個侄兒毓瓒、毓瑩為養子,皆受過高等教育,早就離家到外地工作。楊毓瑩自1910年起一直在美國紐約領事館擔任領事,是年8月9日調署北婆羅洲總領事。楊毓瓒,自1913年起在國務院印鑄局任秘書,後升參事、局長,一直生活在北京。聞訃,楊毓瓒請假奔喪獲批,1918年《政府公報》載:“大總統第1889号指令:國務總理錢能訓呈印鑄局參事楊毓瓒丁憂,請給假百日治喪,派員暫代職務。”劉為圓謊,還把楊毓珣扯上。楊毓珣是國會議員楊士骢兒子,與袁世凱三女兒袁淑祯早就訂婚,正準備結婚,住北京東城西堂子胡同十二号寓所。可見,毓瓒、毓瑩、毓珣與楊士琦之死沒有任何關系。五、内容自相沖突。文章說楊士琦把毒藥放在高櫃上,家人不得近。如果當時真地發現奸情,楊士琦應當對小妾嚴加責問,甚至令人拷打,小妾哪有時間、辦法取到家人不得近的毒藥水并投毒? 六、情節虛假。文章說楊士琦喝下後“片刻而死。”實際上,楊士琦病程長達四十天,蘇滬等地名醫皆請來診治,因醫治無效才去世的。七、編造假新聞。文章說“此為轟動上海毒死楊氏家主之大案”。楊士琦在上海去世時,劉成禺在廣州任國會非常會議參議院議員,不可能了解楊士琦家的情況。史量才經營的《申報》是當時上海發行量及影響最大的報紙,奉行有聞必登,不受外力幹擾原則。如果真發生名人小妾毒殺家主的轟動性大案,《申報》必登無疑,且會連載。筆者查閱楊士琦去世後當年幾個月的《申報》及下一年的《申報》,一條”楊家大案“的消息都沒有。

楊士琦的真實死因

楊士琦去世次日,10月30日《申報》便以《楊杏城君作古》釋出消息:

招商局總董楊杏城,近因江寬輪船被撞一案,奉徐大總統電召赴京磋商,本拟即日起程,嗣因赴杭觀潮,感冒成病,屢緩行期,請蘇州醫生曹智涵來滬診治,繼請各西醫投以西藥,均無效驗。昨晨七時病故于靜安寺寓所内,業由家屬訃告親友,并電告北京政府。聞楊君行五,昆仲共有八人,因須俟乃兄到滬方始成殓,擇于後日舉行大殓雲。

北京的《順天時報》等國内各大媒體都作了同樣報道,指出楊士琦是在杭州觀潮受涼,感冒成病,久治無效,于二十九日晨七時在家病故。這一點,可與招商局的史料相映證:“董事會楊會長八月間偶患腹疾,讵于十月二十四日捐館。所遺會長一席公推盛重頤董事暫為兼任。”(《招商局史稿:外大事記》)可見,楊士琦的病程很長,不是暴病而亡。楊士琦的追悼會盛大隆重,周自齊、孫寶琦、陳三立等大批名流參加,總統徐世昌派王廷桢将軍作為代表,專程前往上海緻祭,贈送兩副挽聯,并釋出 《大總統令》,稱其“卓著政聲”,撥款一萬大洋為其治喪,下令國史館為其立傳,從優議恤。十二月底,《申報》把楊士琦去世評為當年大事之一。

楊士琦去世不久,著名文人、上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志》編輯徐珂,在一次飯局上吃螃蟹,聽一位知情人說,楊士琦在杭州觀潮時受涼感冒,又吃螃蟹,導緻腹痛腹脹,治療不及時,病情惡化後去世。他感慨萬分,為楊惋惜,記下此事并作詩《樓宴集感念楊杏城》,有“黃爐曾此醉醇醪,腹痛何堪更舉螯?”之遺憾。吃死螃蟹或未煮透的螃蟹,極易中毒,是常見病。症狀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甚至抽搐、昏迷,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對,可能死亡。可見,楊士琦因為受涼感冒生病,加食物中毒,導緻嚴重“腹疾”,醫治無效去世。

當代著名學者章開沅,曾稱劉成禺“因記憶力之限制,記述常有訛誤。”革命元老董必武,稱劉成禺的作品不乏“耳食之言,謬悠之說” (《世載堂雜憶》題詞)。可怕的是,解放後各種《楊士琦傳》,都采納劉的說法,嚴重扭曲、玷污了楊士琦的形象,應當予以糾正,還楊士琦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