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作者:恭和家园

编者按:

60岁,上半场的忙碌告一段落,开启人生下半场的精彩。通过身心的安养,兴趣的激发,长辈们能够以更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探寻人生不同阶段的价值,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恭和家园所探寻的康养理想。

在恭和家园,很多长辈都有着自己的爱好与精神追求,家园入住长辈曹大元叔叔20余年来对铜浮雕书画艺术作品进行不懈探索,通过创作与分享不断拓展自己生活的边界。2021年10月,他在京津冀银发达人评选活动中获得“铜浮雕书法达人”称号,也通过活动将自己积极、向上生活态度传递给了更多人。让我们聆听曹叔叔的潜心创作、与艺术相伴的岁月历程,共同感受他饱满的生活热情,和他所践行的美好养老生活方式。

,时长03:11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1.1

为事业奋斗

工作中发现热爱

家园长辈曹大元叔叔,72岁,退休前是有色金属工程师,从事有色金属工作30年,曾获北京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有色公司企业一等功。他醉心于祖国的传统文化,喜爱书法、绘画与青铜器文化,也喜欢铜浮雕艺术,在曹叔叔心里,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自己的一种精神享受。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作为一名有色金属工程师,他的工作所闻所见都是铜、铝等各种有色金属,他对铜了解更多,并一直参与性能试验,本来就喜欢书法美术的他,在工作中拓宽了视野,并对铜雕塑艺术品有了更多的关注。他了解到: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把书法和绘画与青铜器结合在一起,铜浮雕艺术本身就与青铜器密不可分,青铜器上的浮雕可以铸造,也可以手工锻打,铭文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长期的学习与研究,让他对铜浮雕艺术有了更大的兴趣,并初步有了创作铜工艺品的念头。

那一年曹叔叔40岁,正是为一心一意为事业奋斗的年龄,因为要照顾工作与家庭,个人兴趣便被他放在第二位,直到退休后,他才真正有了探索个人爱好的时间。

1.2

退休后初步探索

多次试验定选材

1999年退休后,曹大元叔叔对铜浮雕创作开启初步探索。传统铜浮雕工序多、噪音粉尘大,制作地必须远离居民区,而他的条件有限,只能在自己的书房,采取无噪音操作,所以选材就十分重要。

以铜表现书法:一种是先做样品,用铸造方法制造出来(如青铜器上的铭文等);另一种是用薄铜板钣金加工,千锤百锻用工具做出浮雕字或立体字书法。曹叔叔所实践的是手指按在薄铜材书写的,铜材是纸,专用的笔就相当于毛笔,“纸”要薄要软才能写得动,“笔”要有强度才能承受得住按压。他先后买了不同厚度与宽度、几十种不同型号的铜材,每种长达几十米,开始了长期加工试验。商店没有软态铜材,他就一条一条在燃气灶上小心烧,让铜材氧化变薄,最终选定以0.08-0.2毫米厚的紫铜材、黄铜材,作为手写铜浮雕书法的基本材料。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确定了“纸张”之后,曹大元叔叔马上开始进行笔的制作试验,用钢、不锈钢、铜、铝等材料定制的锥形笔尖的金属笔,与铜材之间摩擦力场小,书写过程中极易滑动,无法准确控制运笔方向。最后,他选定硬木笔和竹笔,用家中报废的吃饭硬木筷子来制作铜浮雕书法专用“笔”。

1.3

以坚持与专注

不断挑战自己

铜浮雕书法的难点,在于要在铜材背面书写凹进去的反字,他在多年前学习篆刻的时候,曾经学过写反字,所以有一点基础,但真正创作起来,才发现自己的基本功远远不够。于是,从材料试验阶段开始,曹叔叔就坚持训练左手写反字。“我并不提倡学习写反字,大家完全可以采取复写的方式,直接把选好的字拓在铜材上,也能够制作优秀的作品,但我更想在书法上对自己有所要求。”为了掌握楷、草、篆等多种笔体,他每天坚持用不同的字体练习,当觉得字写得比较熟练,甚至有些艺术感时,已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22年来,手写铜浮雕书法和手绘铜浮雕画,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学习试验到如今的熟练创作,大小失败是家常便饭:“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大量的试验和铜材练习,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创作,是热爱和坚持,让我走到今天。”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曹叔叔的妻子同样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也是他作品的第一位欣赏者。在创作过程中,妻子为他的作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诗句的字体选择、浮雕画如何着色能更突出作品主题等:“如果没有老伴对我的关怀、支持和理解,我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1.4

学无止境

彩绘铜浮雕装饰画获批专利

从2002年至今,曹叔叔大大小小的作品制作了不少,但在他开来,令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并不多。他的第一幅作品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小篆四条屏》,全诗有600多字,仅仅打格就用了他两天时间,左手在行笔的同时,还必须掌握往铜材上按压的力度,劲小了,笔划浅、浮雕效果差;劲大了,字的周围变形大,凸凹过度,不易调平,更重要的是不能写错字,一旦写错便无法修改,因为这个原因也浪费了很多材料。写制过程用力时间长,手关节就会酸痛,为了不影响书法质量,他只能写几十个字就休息一会儿,这首《长恨歌》花费了曹叔叔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第二幅作品《山水·六条屏》完成于2003年,是根据清代一幅著名的工笔山水画百分之百手工绘制的彩绘铜浮雕画,采用裸露原铜部分和彩色涂层部分相结合的手法,薄铜材延展性非常好,可用极细的笔画出米粒大小的人物,刻画出建筑和人物的细节。

此后,曹叔叔又相继完成《布达拉宫》、《国色天香》和一批小作品,长卷《清明上河图》也在创作中。最近几年,他又萌发出创作微型铜浮雕书法、微型浮雕画的想法,比如在邮票大小的铜材上作诗,制作书签、名片等。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2017年,在老同学的一再劝说下,他申报了“彩绘铜浮雕装饰画”的实用新型专利,这项专利申报后,仅三个月时间便获得批准。专利代理工作人员建议他再将“手写铜浮雕书法”申请专利,说这项技艺专业性强、难度大,肯定也会获批。但曹叔叔认为,与其花很多钱报专利,不如买铜材搞创作更有实际意义:“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开阔眼界、学习创新,努力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争取创作出好的作品。”

G O L D E N H O M E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对于养老生活,曹大元叔叔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想法。“前半生我们为国家、为企业、为家庭辛苦工作,基本上没时间踏踏实实学点什么,也没时间享受个人爱好。如今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完成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个人梦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因为老伴腿摔伤,需要一个安全安静、有餐厅、就医方便的地方。2019年10月,他和妻子买下双桥恭和家园的养老公寓,入住两个月后,曹叔叔加入家园的书画组:“本来只是想在这里学书画,没想过要当负责人。后来被书画组创始人沈登乐老师和原书画组组长张侠老师推举为书画组组长,他们一丝不苟、乐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我就接受这项义务管理工作。”每周二书画组活动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书画艺术,不仅提高了书画兴趣,也融洽了关系。在沈老师、张侠老师以及社工部小谢的帮助支持下,书画组成员由开始的几个人增加到20余人,并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书画展,鼓舞了组里的全体成员,也让曹叔叔得到内心的鼓励。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他始终觉得,人老了,更应该保持上进心和活力,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乐趣。他坚持每天练习喜欢的乐器,每周不少于5天进行书法练习,和妻子在家园的关系花园和家园旁的杜仲公园散步,感受自然与生活之美:“没有了过去的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动手的负担,没有了频繁去医院的烦恼,行走在社区无障碍通道上,感觉每天都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安全感增加了,幸福感增加了,享受感增加了,这就是我和老伴最美好的养老生活。”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乐成·恭和家园2021京津冀银发达人评选启动,在家园社工管家的鼓励下,曹大元叔叔携自己的“铜浮雕书法”参与评选,并凭借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获评“铜浮雕书法达人”的称号。“参与评选让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得到了更多的鼓励和认可,在精神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恭和家园丰盛、多元的生活氛围,不仅为他带来更多家的归属感,也提供了更多分享自己、联结他人的平台。2021年10月,半壁店恭和家园于美学生活馆内特别举办“曹大元个人主题作品展”,展出他多年以来珍贵的铜浮雕书画作品。每一幅展出的作品都凝结着岁月的沉淀和他对铜浮雕的独到理解,诠释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他饱满的生活热情。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恭和家园曹大元:铜浮雕银发达人,60岁后热爱正青春

这场展览不仅为曹大元叔叔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影响着更多的长辈家人,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文化养老”的生活方式成为社区文化,也让恭和家园成为长辈颐养身心和滋养精神的家园。

家园的美好,是每个人内在的智慧和精神的闪光。

我们是彼此生命的礼物,

欢迎更多关于家的故事在此汇集,

让我们在一起,以美好的方式生活,创造更美的人生。

©本篇(图文)版权归“恭和家园”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