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撰文 | 董潔林(CUSPEA 81學者,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短短幾十年,網際網路大潮已把人類推入了一片完全未曾想象的資訊汪洋。從火熱的網際網路建設時代,到群雄并起的網絡服務時代,再到如今“你方唱罷他登場”的網紅時代,是否仍有人依稀記得,這一波資訊革命始于象牙塔裡的科學家們為自己創造“玩具”和“工具”的小目标?而中國網際網路的前傳裡曾活躍着高能實體學家的身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h1>

科學家是一個善于想象和建構虛拟世界的群體。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開始建構計算機網絡,從計算機通訊原理,到交流協定和标準的建構,再到國家實驗室和大學計算機的連接配接,以及一些關鍵應用(如Email)的發明,計算機網絡在探索中慢慢生長。

建構跨越大區域、連接配接多家廠商的計算機網絡最大的挑戰是有一套開放、易用、可拓展、高效、并被大家都認可的通訊協定。上世紀70年代初,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的Vinton G. Cerf和當時任職于美國國防部DARPA的科學家Robert E. Kahn于1973年設計了網際網路基礎體系結構并創造了網際網路關鍵通訊協定TCP/IP。他們決定不申請專利,于1974年發表相關論文使它成為開放的公共知識,1978年該協定成為OSI國際标準,接下來該構架和協定陸續被各國政府采用為基礎網絡通訊技術。

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計算機也慢慢互聯互通起來成為一個科教網際網路(Internet),這是科學家們的一個“大工具”和“大玩具”。網際網路逐漸取代早期基于其他技術的計算機網絡而成為主流網絡,兩位科學家也是以于2004年獲計算機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網際網路走入千家萬戶,讓尋常百姓能夠欣賞的關鍵技術發明是服務層技術标準的建立(也即與WWW相關的協定),而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是這些技術最重要的發明者。1989年,伯納斯-李在歐洲粒子實體研究所(CERN)工作,這裡當時是歐洲最大的網際網路節點。他用自己發明的HTML(超文本協定)和HTTP(超文本傳輸協定)等WWW技術與計算機通訊的下層協定TCP/IP、DNS等結合起來,并于1991年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網際網路(WWW)網站 http://info.cern.ch/(該網站至今仍然是CERN的官方網站)。另外,伯納斯-李把他所創造的網際網路技術免費開放給全世界自由使用。

從此之後,科學家們的“玩具”更好玩了,早期在網際網路上沖浪的學生們也逐漸畢業,然後在社會上大肆宣傳這個新事物。1994年,政治家、投資者和創業者成為推動和開發網際網路應用和服務的主力,網際網路商業化大潮在美國開始了,它帶着五彩缤紛的泡沫洶湧澎湃地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和生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4">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h1>

作為理論實體的世界級領軍人物,李政道先生非常了解世界高能粒子實體實驗領域以及相關支撐技術前沿的情況,也非常了解經受了十年“文革”後中國科學界與世界脫節的狀況。從1979年開始,李政道先生就在鄧小平先生和其他中國上司人的支援下推動中美高能實體領域科學家們的合作。這項合作由李先生擔任總顧問,過去幾十年,每年都開一次聯合會議,在中國和美國的科學重鎮輪流舉行。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退休後的李政道教授(2016年1月26日攝于舊金山。圖檔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美科學家合作的重點是讨論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譜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的建造等工作。到了90年代初,已經建造好的實驗設施開始逐漸出資料了,于是重點轉到實驗設施的運作和改進、實體實驗的設計以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21世紀之後,這個聯合小組的工作重點又轉向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光源工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和散裂中子源工程等。

通過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這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成就,也為中國高能實體領域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很多中國科學院和高校的科學家們先後參與這項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張傑校長,以及先後出任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下稱“高能所”)所長的葉銘漢、方守賢、鄭志鵬、陳和生等。由于李政道先生為了這個項目一直斡旋于中美高層之間,總是在解決最棘手的問題,中國同行們親切地稱他為“李政委”。在工作品質上,李政道先生要求很高、很嚴格,有些與李先生近距離工作的人,清晰記得自己曾受過的批評。

關于中美兩國高能實體科學家的正式合作,有大量的文獻記錄,現在科學家們也仍然在繼續這項合作。然而,這幾十年科學合作所帶來的多項高技術副産品卻鮮為人知,“網際網路進入中國”正是其中一項偉大的技術“副産品”。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1979年6月10日-13日,中美高能實體聯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方毅接見了中美高能實體聯合委員會成員。(圖檔來源: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所網站)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5">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h1>

如果說李政道先生是網際網路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和一台連接配接中國和美國的“路由器”,那麼許榕生博士就是李先生建構并發送回祖國的一個核心“軟體包”。

科學院高能所研究員許博士經由李政道先生創立的中美聯合實體招生項目(CUSPEA)于1982年春赴美,李先生特别安排他在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就讀博士。取得學位後,他在美國UCSC粒子實體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讀博和博後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學習和工作,熟悉加速器和美國能源部建立的早期網絡APARNet。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許榕生博士(CUSPEA 81學者,1982年春赴美留學)。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原國家計算機網絡入侵防範中心首席科學家。

現已年過花甲的許博士回憶說:“1988年的一天,李政道先生應美國UCSC粒子實體研究所所長Abe Seiden教授的邀請來所講座,他特意跟到場的中國留學生講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成果,并強調正急需軟體和實體分析人才。他熱切希望我回國到高能所工作,我當即表示請他給我寫推薦信。他寫了,并從他在北京建立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撥給我一筆美金作為資助。”

1988年秋回到祖國後,許博士加入高能所,迅速投入到高能實驗資料分析和軟體程式設計的工作中。當時的中國科學界還不太了解網際網路已經在國際科教界成為重要通訊手段的狀況。1988年年末,斯坦福大學高能實體教授瓦特·托基(Walter Toki)提出了中美之間應該連接配接一條網際網路專線,但這事由于後來的政治事态發展而擱淺。在1991年中美高能合作聯合會議上,美國科學家們再次提出基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的合作來建設一條中美之間的國際計算機聯網專線,以解決實驗資料傳輸與通訊等方面的問題。

李政道先生特别為此與中國上司人溝通,并由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這個機構和體系也是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議下成立的)立項資助該項目。同時,他也與托基教授等美國科學家一道遊說美國政府,排除美國方面的諸多顧慮和障礙。兩國政府同意之後,有美國網絡經驗的許博士就成為建設這項計算機聯網工程的中方負責人。

在80年代下半段,中國也有一些學校和科研所零零星星地通過電話撥号方式接入國外大學或研究所的聯網伺服器,進行Email通訊。據中科院辦公廳原副主任柳懷祖先生記述:1986年8月25日,高能所參與歐洲核子中心項目ALEPH的負責人吳為民先生通過一條輾轉的遠端撥号線在北京701所給歐洲核子中心的斯坦伯格教授發出了一封Email,這是從中國通向世界的第一封電子郵件。

但早期上網速度很慢、費用很高,是以隻是個别人才能偶爾使用的“奢侈品”。高能所在1988年又建了一條與歐洲核子中心的X.25連線,并做了個機房。有好幾年,高能所的這個小小機房一直是科學家們争相與外界聯絡的視窗。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中美兩國科學家于1991年草拟的IHEP-SLAC聯網設計圖(許榕生儲存的手稿)。

許榕生小組曆時18個月的工作後, 從北京高能所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計算機的64K bps TCP/IP專線最終于1993年3月2日全程聯通。從技術上來說,這是中國的第一條國際網際網路專線。在這個過程中,李政道先生總是在關鍵時刻與中國政府高層上司進行溝通,幫助掃除觀念和官僚障礙,由上至下地推動電信部門的支援,當時參與此工程的郵電部門員工很詫異經常接到高層“加快速度”的訓示。

TCP/IP專線接通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全國千餘名科教課題負責人很快在高能所的網絡上設立了賬戶,率先使用電子郵件等網際網路服務與全球通訊。從此,中美之間不但可以傳送電子郵件、文章,而且實作了實驗資料的實時傳輸,過去把資料錄音帶和書籍跨國背來背去的時代宣告結束!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早期使用電子郵件的科學家向國家提出“建設全國性的計算機網絡”的建議書(許榕生儲存的信件)。

早期網際網路上沖浪的使用者都是中國科技教育界的權威泰鬥。1993年底,在一些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的推動下,由郝柏林起草的一份中國科學家共同體的建議書“建設全國性計算機網絡”送出給了政府,為中國全面建設網際網路吹響了号角。

1994年3月,中國正式簽約加入國際網際網路,之後更多國際通道開通了。同年,高能所率先建立了中國第一個WWW網站。接下來的兩年,許榕生等科學家像網際網路“傳教士”一樣在中國各地巡回報告、科普網際網路技術和應用,美國留學生們也紛紛海歸創業。網際網路就這樣在中國閃亮登場了。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中國科學院高能所于1994年4月設立了中國第一個網際網路伺服器和中國第一網站(這是當年的網頁 - 許榕生儲存)。

以今天的标準看來, 當年這一道基于TCP/IP 技術的64K國際網際網路專線的速率不可想象的慢,遠遠不如現在任何一部個人智能手機的資料傳輸速率。然而,這條原始資訊通道不僅把中國科學家和世界同行們連在一起,也形成了一種“核裂變式”的社會反應,開啟了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新紀元。

從美國學成歸國之後的幾十年,許榕生博士對中國網際網路建設方方面面的成就和獲獎很多。但每當有人稱他為“中國網際網路元勳”的時候,他就會搖頭更正:“李政道老師才是中國網際網路誕生的真正推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6">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h1>

2016年是李政道老師九十華誕之年。11月,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特别是CUSPEA學者們前後在紐約、矽谷、波士頓、新加坡、華盛頓、北京和上海等地聚集,也相聚于Email群和微信群之中。一方面感恩李政道老師及中美雙方很多老師當年的提攜之情,一方面也彼此了解三十多年的奮鬥和成就。

大家發現,理論實體學家李政道教授也曾“出軌”計算機,于1997年到2003年擔任美國RIKEN-BNL研究所所長時期曾經上司科學家們建造了當時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而相當一批CUSPEA學者也先後成為推動世界各地網際網路技術和應用的力量。可以說,他們是李先生無意之中選拔和培植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在美國大學學習的CUSPEA同學們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活躍于計算機網絡上,後來很多人成為計算機軟硬體領域的專家和學者,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創新立業。令大家記憶深刻的一個早期故事發生在1987年11月,當時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所學生鄧冬平(CUSPEA 83)正式向Usenet管理者申請在網絡上成立一個中國人的專門社群 Soc.Culture.China(社會.文化.中國),這項申請在三天之内就得到一百多人的網上附議而得以正式成立。這個虛拟社群迅速成長為一個全球超過三萬人的活躍平台,為全球華人學生學者的學術合作以及思想情感交流提供了一段獨特的集體記憶。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在中國,從美國海歸的CUSPEA網際網路“未來戰士”們除了像許榕生這樣在科教界發力,不少人在網際網路商業化浪潮中的成就也很靓麗,以下是一些例子: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 CUSPEA(81)學者于剛是一位學術成就突出的連續創業者。以管理學者立足學術界的于剛教授,發表了80多篇學術論文、并獲得管理科學應用全球最高獎。在創業方面,他建立了電子商務公司“一号店”,在短短七年中就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于2015年被沃爾瑪公司并購。他還曾于1995年在美國建立了科萊科技公司,2002年被艾森哲并購。秉承李政道老師回饋祖國的情懷,至今他向大學母校武漢大學捐款達1千萬美元,以自己的方式照亮年輕學子的未來路。現在,他的創業征途又上了一個新台階,他創立的網際網路公司111集團于2018年9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 CUSPEA(81)學者劉肇懷是英飛拓公司創始人。創立于2000年的英飛拓提供視訊安防和智能家居産品和服務,于201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最近幾年,英飛拓收購了加拿大和澳洲的相關企業,2016年又收購了從事網際網路和移動營銷的北京普菲特公司。目前,英飛拓已經成為安防行業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

· CUSPEA(85)學者張朝陽是搜狐創始人。作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的實體學家,張朝陽對美國早期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非常了解,早在1996年就回國開始網際網路方面的創業,1998年搜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很快成為一家著名網際網路門戶公司,于2000年在美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目前,搜狐仍然是中國網際網路資訊和娛樂方面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之一。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 CUSPEA((88)學者宓群現任光速中國創業投資創始合夥人,管理的資金規模超20億美元。他投資過百度、大衆點評、趕集、聯絡互動、融360等行業領先公司。2019年,他被福布斯評為15位全球最佳創投人之一。在創辦光速中國前,宓群是美國光速創投的全球合夥人。宓群從2003年開始擔任Google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和亞洲産品負責人和投資負責人。之前,他還共同創立了iTelco Communications公司,提供全球範圍的網絡通訊産品及服務。宓群曾在Intel總部工作,他共同發明的閃存多比特存儲技術,發展成為了Intel數十億美元的閃存業務。他擁有涉及閃存、通信、網際網路安全及商務方面的14項美國專利。

· CUSPEA(88)學者楊勃(阿北)于2005年創立了豆瓣網(douban.com)。這是一個網際網路内容和交流平台,以書評、電影和音樂評論為核心内容,有幾百萬注冊使用者。2015年,該公司又推出了移動網際網路平台。

未來難以計劃、也不可預測。李政道先生推動的中美高能實體合作項目、中美聯合實體招生項目(CUSPEA)、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等本意都是為了提升中國的科學水準,無意中卻還結出了中國網際網路之“瓜”,這真是奇妙曆史的神來之筆!

今年是李政道先生95歲華誕,讓我們共同祝賀李先生生日快樂!

注:本文内容來自作者書籍《人類科技創新簡史:欲望的力量》。

種豆得瓜: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1 網際網路:科學家創造的“大玩具”02 李政道:把中美高能實體學家連接配接起來03 李政道與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04 李政道培養的網際網路“未來戰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