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學森之問”是個僞問題|科技袁人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楊振甯李政道如果一直呆在中國,能不能拿到諾貝爾獎?一定拿不着,因為完全沒有這個科研條件。

視訊連結:

抖音視訊:

https://v.douyin.com/Nu81kxa/

本視訊釋出于2021年11月17日,點贊量已達1.2萬

精彩呈現:

最近,很多人在傳一篇文章《何祚庥:希望楊振甯李政道有生之年重歸于好》。實際上這不是何祚庥院士的文章,而是記者采訪何老師與他夫人慶承瑞老師的記錄。兩位前輩老師談了很多有趣的内容,結果記者偏偏拿了這一句出來作标題,這實在不太好。

排除這個标題黨的問題,這場訪談還是很有價值的。在我看來,最有價值的是最後一部分。他們給“錢學森之問”提出了一個明确的回答:這是個僞問題。摘錄如下:

問:像您這樣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和楊先生李先生這樣海外取得成就的科學家,您覺得有什麼樣的共同點?

何祚庥:大家都做科學工作,科學工作本身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按照科學的精神和方法辦事,沒有任何差别,隻是條件不一樣。他們在國外工作,物質條件比我們富裕得多,科研環境也好得多。他們所處的科學環境的水準,遠比我們發達和先進,這是事實。

我們解放以後,又窮又破。抗戰時期的全國最高學府西南聯大,學生老師加一起也就3000多人,跟國外完全不能比,好多課我們根本開不出來。1947年我由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轉學考到清華大學實體系,就找不到什麼先進的科學的書籍可看。那時候有個龍門書局引進了一些外國的書,很貴,連盜版都是很貴的,學生們根本就看不着。你就不能想象當時中國有多落後。這種落後的生産力也就決定了我們國家的科學家跟美國跟西方沒法相比。

慶承瑞:雖然我們也出了楊振甯、李政道、吳健雄,那是在美國的科學土壤上生産出來的。應該說,在科學土壤上,我們跟西方的科學水準是沒法比的,更不能說我們中國人的創造力就一定高于國外。

有一個“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中國高等教育體制不能培養出世界級科學水準的大師?”其實這是一個僞問題。李政道和楊振甯兩位水準之高,我個人認為跟中國的西南聯大教育體制沒什麼關系,因為兩個人本來都是才華卓著,在中國是好學生,跑到國外也是好學生,好學生的标準,在各個地方都是一樣的。隻不過由于中國正在進行抗日戰争,西南聯大也是以有機會集中了全國的最優秀人才。但是的确與學校的教育水準有關系,不同學校确實有好壞差别的。

何祚庥:有人問一個問題,楊振甯李政道如果一直呆在中國,不知道後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他們能不能拿到諾貝爾獎?我回答說,一定是100%拿不着,因為完全沒有這個科研條件。當時,也就是在1956年,連國外的科學資訊我們都沒辦法及時獲知。宇稱不守恒,我們連現象都發現不了,更沒有這個條件由吳健雄先生去做一個低溫下的科學實驗。這也就是說國家的環境和條件非常重要。

慶承瑞:有人以為我們這幾年大量投錢,大量培養人才,以為中國的科學已經不得了,這完全不是事實。在我們理論實體行業,比過去水準是高多了,但是說已經超過了美國,或者是趕上了美國,還早。比如你到醫院去看病,你所用的那些醫療裝置,95%以上全是國外生産和進口的。那些裝置用的全是實體學的基本原理,那些檢查的手段,也全是實體學的手段,我們中國的實體學家在其中有貢獻嗎?

那些大裝置全是進口的,包括我們倆人耳朵上的助聽器,對不起,也是國外的。我耳朵裡戴了一個助聽器,這裡面就有一個小晶片,還有一個小小的傳感器,然後進行放大,就這麼個東西,全世界就四家公司壟斷了,中國沒份。我們現在更難進入,為什麼?因為它有專利控制。

何祚庥:我這個助聽器是單賣的(從耳朵上摘下展示),你知道多少錢一個?4萬多塊錢一個,這一套兩隻就差不多要10萬塊錢,産地卻出自丹麥,是一個小國而高水準的國家。這就叫做高科技。

慶承瑞:中國實體學家在這些上面一點貢獻都沒有。

【袁岚峰注釋:中國實體學家對醫療裝置原理性的貢獻,原來幾乎沒有,現在将要出現一個:零磁場的核磁共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和彭新華教授等人開發,見我的科普書《量子資訊簡話》。】

我們實體學發展這麼多年,我們是培養了一大批老師,這是事實,也送出去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慢慢地開始有人成長,至少這些東西我們可以接手生産了,而以前這個本事都沒有。一些先進的大型儀器也開始試制并且改進了,但是原創性的東西全是國外的。

要改變這種現狀,第一,很不容易,要依靠長期的持續不斷地努力和奮鬥。第二,重中之重,首先是要大力發展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要持續不斷地加大科技的投入。但如要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甚至是大師級人物,這絕不是三、五年能做到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