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賀知章是怎樣創作《回鄉偶書》的

賀知章是怎樣創作《回鄉偶書》的

唐朝調露元年(公元679年),21歲的賀知章考取進士未仕。唐朝證聖元年(公元695年),37歲的賀知章高中擢超拔群類科狀元後入朝為官,開始了他順風順水輝煌燦爛的人生。賀知章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以絕句見長,《全唐詩》存詩十九首。《回鄉偶書》是其中的代表作。

我們知道,《回鄉偶書》這首七言絕句共有四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四句詩實際上是絕句詩結構的四個組成部分,它們依次是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通常我們習慣稱之為“起承轉合”。

那麼,賀知章的這首古詩是怎樣寫成的呢? 事情還得從賀知章告老還鄉時說起。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農曆正月初五,八十六歲的賀知章奉诏離京還鄉,唐玄宗率領百官餞行,可謂前無古人,風光無限。農曆二月的月底回到家鄉浙江蕭山,又有越州的官員百姓列隊相迎,可謂榮歸故裡,光宗耀祖。他所認識的故鄉老人已經不多,年輕的人們他又幾乎全不認識,這讓他収獲了太多的意外感受,于是,他産生了作一首回鄉詩,以表達自己回鄉情感的想法。讓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明明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而故鄉的人們卻總是把他當成遠道而來的客人。就在他回到蕭山老家的第一個旬日的上午,有位年輕的學子路遇賀知章,居然笑着問賀知章是從哪裡來的。這件事情讓賀知章一下子有了靈感,心想,這笑問客從何處來,不正是自己要寫的這首回鄉詩的合句嗎?

古詩裡的“合句”又叫“結句”,是“完結、結局”的意思。從詩文結構的角度講,“合句”就是七言絕句詩的結局。

作詩有了合句就是有了詩的結局,深谙作詩之道的賀知章知道,接下去自己要做的就是構思這首詩的起句。起句,意思是詩的開端。當緊張的迎來送往過後,賀知章終于在這第一個旬日的午後靜下心來,讓下人備好筆墨,開始了自己這首回鄉詩的創作。賀知章對自己的内心說:“現在,我們面對我們的合句我問你,我們的合句即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前提是什麼?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前提就是我們的起句。”

賀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說:“盡管我37歲才入朝為官,可我21歲就離開了老家,如今回歸故裡已經八十有六,離開老家的時間竟有六十五個年頭。是以,我們的起句應該是少小離家老大回。”

賀知章對自己的内心說:“對,我們的起句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現在,我們有了這首回鄉詩的合句和起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構思這首詩的轉句。我們回到我們的合句,再次面對我們的合句我問你,我們合句即笑問客從何處來産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笑問客從何處來産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轉句。轉句和合句是直接的因果關系。”

賀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說:“笑問客從何處來産生的主要原因是,故鄉的年輕人一個都不認識我,就像我一個也不認識他們一樣。是以,我們的轉句應該是兒童相見不相識。”

賀知章對自己的内心說:“對,兒童相見不相識,正是我們合句産生的主要原因,正是我們這首回鄉詩的轉句。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構思我們的承句,面對我們的轉句我問你,我們的轉句即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前提是什麼?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前提就是我們的承句。承句即是轉句的前提,又是起句的結果。”

賀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說:“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前提是我的變化太大。我離開老家時是滿頭的黑發,如今變成了滿頭的白發,兩鬓的白發早就開始脫落,如今變得稀稀拉拉,隻有我的家鄉話說的還算不錯沒有怎麼改變。是以,我們的承句應該是鄉音無改鬓毛衰。”

賀知章對自己的内心說:“對,鄉音無改鬓毛衰,正是我們這首回鄉詩的承句。現在,我們斟酌一下這首回鄉詩的題目;題名回鄉,這個題目太大太寬泛不太合适,而我們一時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詞語,是以,我們就暫定回鄉偶書。”

賀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說:“好,題目是《回鄉偶書》。起句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承句是鄉音無改鬓毛衰。轉句是兒童相見不相識,合句是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寫完,滿意地端詳這首回鄉偶書,斷定它将是自己的傳世之作。賀知章回想起回歸故裡以來的所見所聞,想到隻有近期遊覽的鏡湖,沒有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心中不免再次掀起一股情感的波瀾,于是,便又提筆寫下了回鄉偶書其二:離别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這就是千古名詩《回鄉偶書》誕生的故事。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