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論帖:三個話題,僅代表個人觀點。
話題一
你的照片有後期嗎?
在我看來,是照片就有後期吧。
首先我們需知,任何不同的相機與鏡頭拍攝出來的色彩與效果都有所差别。
早在膠片時代,不同的膠片生産廠家生産出來的膠片拍攝就有不同的色彩與效果。拍攝完成後,大家采用暗房處理,反轉片等一系列後期技術制作自己的照片。

如今數位時代,不同的相機制造廠家在相機内都有幾種自動渲染模式:風光,鮮豔,人像,中性等一系列。采用不同的渲染效果拍攝出來的照片色彩同樣有着不小的差別。
其實,簡單一些了解就是膠片,數位自動渲染,都是生産廠家對照片固定的顔色渲染,那麼我們如果喜歡或要追求某種照片顔色(如常說的“德味”等)就被間接的綁架在廠家上,必須去購買相應的相機或鏡頭,膠片等。
是以,任何照片拍攝出來都是帶有後期渲染的。不過是廠家固定的幾種後期渲染模式而已。
社會在發展,攝影藝術同樣也有着翻天覆地的進步。随着photoshop等一系列修圖軟體出現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扭轉。我們不必為了追求某種顔色或某種色彩而被迫去購買相應的器材了,因為一切色彩都能在軟體中實作,也就是常說的後期調色。
我們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色彩或風格再也不被捆綁在生産廠家上,而調出自己喜歡的顔色,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這裡僅僅是指調色)
話題二
如何看待20年前甚至更早的獲獎作品?
我尊重經典作品,也非常敬重無數攝影前輩,但不會去模仿20年前甚至更久遠的作品,因為我追求未來。
我經常會在一些攝影論壇,群裡看見一些人轉發一些大師作品,然後說“看,這才是真正的大師作品,真牛”。
的确,這些照片在我看來都是非常的好作品,攝影師在拍攝時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請注意這些照片的拍攝時間。這是20年前甚至更早時期的作品。是以,我隻能這樣說,能在當年那個時代能拍攝出這樣的作品的确非常棒。
如今已2021年,無論社會的發展或科技給攝影帶來的變化,還是攝影藝術本身都和當年有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如今的作品評定标準與審美等都和幾十年前大不相同。
如果單論拍攝攝影作品,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模仿過去,模仿幾十年前作品的風格與審美呢,我想,經過幾十年的社會,科技與攝影藝術發展,現在的攝影作品至少總體比以前好很多很多吧。
至少我所追求的是未來,是拍攝出更多有創新,創意,新意的作品,而不是回到過去。
當然,這裡不包括一些新聞紀實題材,等一些事件性作品。因為有一些特殊類型的攝影作品那就是永恒的經典。
二戰結束,麥克杜菲在時代廣場抓拍的一張“勝利之吻”。
卡帕拍攝的“諾曼底登陸系列照片”。
等等,這類作品或其他特殊作品任社會與攝影如何發展,它都不會被時光所淹沒,因為這就是永恒的經典作品。
另外我想說的是,其實看待這些老的獲獎作品,也要看你的出發點是什麼?如果你是以曆史學家的心态,你會認為那些作品是相當珍貴的。如果你是以攝影藝術的心态去看,那麼就隻能說這是經典,但這是那個時代的經典!
懷舊黨,器材黨或有某些情節的人除外,每個人的愛好和追求不同,其實說到底也不必去糾結,喜歡就好,畢竟是愛好嘛。
話題三
包圍曝光後期合成或通過漸變濾鏡帶來的高動态作品到底是真還是假?
經常會有人對我說:你照片後期做的吧,雖然好看,但太假了。
如果以還原現場真實環境為前提(攝影創作,創意等不納入内),在一些光比巨大的環境下,如果不使用包圍曝光後期合成或漸變濾鏡,直接拍攝出來的作品才是假照片吧。
我是一名拍攝戶外題材的攝影師,我一直追求的是通過一切手段還原現場的真實環境(即:肉眼所看見的環境)。
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人類的肉眼寬容度是非常高的。如:在日出或日落等大光比環境下,我們能看見幾乎所有高光細節與暗部細節。而受限于相機技術,相機拍攝出來或是能看見高光細節,或是能看見暗部細節,但它無法同時都表現出來。
下面我用三張自己的照片來舉例說明:
仙境紅雲
這張作品,我是通過很多張不同曝光的照片合成的。但,這的确就是我肉眼看見的景象,高光與暗部細節同時存在。
這張能看見暗部細節
這張能看見高光細節
相機單張拍攝的效果,我想一個正常人的肉眼看見的景象不會是這樣的吧,哈哈!
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望一笑而過,謝謝!
結束前随意上傳三張作品欣賞
地宮藝術
窗外的風景
火烈鳥練習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訂閱或轉發、分享。在這裡,你将看到我的更多攝影作品,故事,拍攝技巧等等。
你們的支援是我堅持原創内容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