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屢戰屢敗,為何與嶽飛、于謙一起被稱為“西湖三傑”?

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阗。

桐江空系嚴光釣,震澤難回範蠡船。

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貞自是孤臣死,敢望千秋信史傳。

這首詩的作者是張煌言。他的墓在今天的西湖邊,與嶽飛、于謙為鄰。

張煌言,字玄著,号蒼水,浙江鄞縣(今甯波市鄞州區)人,漢族,南明儒将、詩人、民族英雄。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張煌言出生于浙江甯波府鄞縣。張煌言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為人慷慨并且喜愛讨論兵法之道。

張煌言崇祯九年(1636年),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并考察騎射,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與他一起應試的人沒有不驚歎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張煌言又考中舉人。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杭州等城。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當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衆集會于府城隍廟,張煌言毅然參加,倡議勤王,集師舉義。并奉表到天台(今浙江台州天台縣)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後清軍破杭州,張煌言随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舟山。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大清征南大将軍貝勒博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則在石浦守将張名振護衛下自台州出海到達舟山,張煌言随即趕回鄞縣故裡,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訣别,追随魯王一行至舟山。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隻得逃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去廈門,張名振留舟山待機。張煌言與張名振待局勢稍定後,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組織招募義軍。而張煌言被魯王加授右佥都禦史之官職。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清蘇松提督吳勝兆欲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絡定西侯張名振支援。張煌言勸張名振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為監軍,徐孚遠副之。于四月六日自岑江(即浙江舟山岑港)出發。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遇風暴而大敗。總督浙直水師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之妻舅)等将領十餘人上岸後被清軍俘獲,于七月三日就義。而張煌言也因飓風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天,找到機會逃出到了海上。

張煌言順治八年(永曆五年、1651年)七月,清将張天祿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分水關,馬進寶出台州海門,閩浙總督陳錦全軍出定海,分路進攻舟山。張名振、張煌言等奉魯王入海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大學士張肯堂、安洋将軍劉世勳、蕩北伯阮進、左都督張名揚等留守。此役舟山軍民死難者達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龍峰山下。事後,清将自承:“我軍南下,江陰、泾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年)八月,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為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築圩耕種,近城十裡之外,賊衆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馑難支。為我用者恹恹待斃,為賊用者欣欣向榮。”“崇明産米之鄉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1654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1658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軍進至雲貴,鄭成功、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今浙江溫州樂清)、甯海(今浙江甯波甯海縣)等地,在羊山遇台風,損失巨艦百餘艘,漂沒戰士八千餘人,被迫撤回廈門。

張煌言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張煌言與鄭成功一起,為牽制大舉向雲貴地區進攻的清軍,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先是,義軍抵達并占領崇明。張煌言對鄭成功建議說:“崇明,江、海門戶”,宜先将義軍“定營于此”,稍事休整,務使義軍“進退有所據”。但鄭成功未聽從。當時,駐防長江的清軍,在瓜洲金、焦二山間橫上攔江鐵索(俗稱“滾江龍”),且在沿江兩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頗為堅固。張煌言卻率義軍乘十七條船機警巧妙地破壞了江防防線,在後援的鄭軍配合下,“翦江而渡”,于六月一舉攻占瓜洲。攻克瓜洲後,張煌言又向鄭成功建議全力攻取鎮江,然鄭成功顧慮駐守江甯(南京)的清軍将趕往支援。張煌言則主張可先派一支舟師水軍,佯攻直搗江甯北門,即觀音門,這樣“南京清軍自不暇出援”。同時,他還提議這支水軍應溯江而上,前往蕪湖一帶活動,以防阻江楚方面清軍的來援。鄭成功采納了意見,并命他向南京方向進攻。此時,張煌言所率義軍将屬人數不滿一萬,渡江之舟不滿百艘,仍毅然率軍西行。不久,張煌言攻克儀真,并進軍六合,沿途受到沿江群眾的熱烈歡迎,“儀征吏民赍版圖迎降五十裡外”。當得悉鄭成功攻克鎮江後,張煌言又緻信鄭成功,言及當“先撫定夾江郡縣”後,再從陸路進軍,直取南京,但鄭成功未采納他的建議,“竟從水道進”。緻使有利戰機瞬間喪失,而南京清軍得以喘息并獲後援而鞏固城防。六月二十八日,張煌言軍直抵南京觀音門外江面,停留兩日仍不見鄭軍的到來,隻得派遣别的将領率輕舟數十艘的水軍,“直(西)上攻蕪湖”,他自己則率軍駐紮在浦口。待鄭成功率“水師”到達後,張煌言又于七月七日趕到蕪湖,在此,他“部勒諸軍”,将義軍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諸郡縣”,張貼文告。許多故明降清的舊官吏,見到文告,紛紛倒戈,“于是太平、甯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使義軍很快便收複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城池近三十座。義軍紀律嚴明,所過之處,對群眾百姓“秋毫無犯”。但最終,由于鄭成功在南京城下遲疑不前,錯失良機,導緻行動最終失敗。張煌言變發夜行,輾轉數千裡,最後回到海上。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見複明無望,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隐居海島不出。後被清軍捕獲而遇害。

張煌言死後由鄞縣萬斯大等人與和尚超直收屍,并由張煌言外甥朱湘玉到總督衙門買回首級殡斂,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詩品所表示的願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為與嶽飛、于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後人稱之為“西湖三傑”。生前的友人葉振名登越王嶺遙祭忠魂,撰祭文将張煌言與羅綸二人并稱為“張司馬二客”。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命錄前朝“殉節諸臣”,并加以褒谥和祭祀。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清廷對張煌言加谥“忠烈”,且将其牌位入“祀忠義祠”,得享定期供祭。

論成就,張煌言既沒有像嶽飛那樣多次擊敗金軍,捍衛南宋半壁江山的壯舉;也沒有像于謙于少保那樣在北京城下打敗瓦剌軍隊,挽狂瀾于既倒,使大明江山延續二百年的赫赫武功。可是,他為什麼可以和嶽飛、于謙一起并列西湖三傑呢?

論個人能力,張煌言是南明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才,但是有才能并不代表能夠施展抱負。由于大勢使然,加上運氣不佳,使得他屢戰屢敗。如果把他放在鄭成功、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的位置,他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使南明中興也未必不可能!

他讓後人欽佩的地方,在于毀家纾難,甘願曆經千辛萬苦,也要堅持抗清!直到最後不幸被俘,仍堅持民族氣節,不肯降清,直到被殺害!

他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脊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