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第一奇書:智囊大全集》(十二)作者:馮夢龍

作者:歸零的活在當下
《天下第一奇書:智囊大全集》(十二)作者:馮夢龍

果敢識斷的智囊

1.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即使像上古堯、舜、禹那樣的聖王,還有人用不慈愛自己兒子的名聲來诋毀舜,以不孝順父親的惡名來诋毀舜,以内心貪圖帝位的名聲來诋毀禹,由此可見,人怎麼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呢?是以,用人者主觀上也就不應該追求完美無缺的人,而要權衡以後,略其小疵,取其大體,用其所長,既不能以小疵而掩其大美,也不可以小而蔽其大過,這是用人的根本原則。齊桓公是懂得這個原則的,是以不以小惡而用甯戚。事實證明,當甯戚擔任了上卿以後,主管農業,果然政績斐然,為齊桓公以後稱霸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好的判斷力是理性的要素,謹慎的基石,有了它你才能輕松地獲得成功。它是上天的恩賜,它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好的。出色的判斷力是我們的甲胄,缺了它,人們會說我們腦袋不靈;沒有它,我們會失去很多。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行動都要靠它的指導和認可,因為一切都依賴于智力。它天生就傾向于一切最符合理性最得體的事情。

在任何情況下須具超凡智慧,這是言行舉止的最高準則。你的職位越高,這條準則就越有必要。一盎司審慎抵得上一磅才智。穩步前進比赢得粗俗的喝采更為重要。審慎的聲譽是你能赢得的最高贊譽。如果你使審慎的人感到滿意,那就夠了,他的贊同幾乎就等于成功的試金石。

3.執法出錯帶來的危害還不如行事猶豫不決帶來的危害大。靜止不動的事物比運動中的事物更容易損壞。有的人總是打不定主意,需要别人敦促。很多時候這并不是由于他們缺乏明斷,而是由于他們辦事拖拉,因為他們實際上是相當明察的人。能夠看得清困難所在,可以算得上精明,但如果他們避難有方,才算是真正的精明。另有一些人決不會為任何事物所阻礙,他們具有高超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決心。他們生來就是要做高尚事業的,他們明察善斷,使他們能輕易獲得成功。他們總是言出必行,事情做完還有餘裕。他們對自己的運氣很有把握,是以能以更大的信心再創輝煌。

《天下第一奇書:智囊大全集》(十二)作者:馮夢龍

4.常言道:“行百裡路半于九十”,意思是說事情越接近尾聲,困難越大,希望也就越大。如果鑿井者在石頭面前卻步,拿前面的一百五十多尺就算白費功夫了。幸虧種世衡富有遠見,信心堅定,意志頑強,以重賞的方法鼓勵士兵鑿盤石打水,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石穿水出,大功告成。

從實體學的角度來分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水隻有在0℃以下才能結冰,而水在當機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放出熱,一放熱,卻影響了水當機的程度,導緻其它的水無法結冰,就這樣,在一般普通冷凍下,要想當機成三尺厚的冰,談何容易?這需要一個長期當機時間,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功勞。“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滴小小的水滴從上滴下來,正好滴在屋檐下的一塊石塊上,假設我們視作每一次小水滴是在同一個點上做功,如果說每一次小水滴在石闆上做的功加起來,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試想一百年過去,這小小的水滴在此石塊上做的功有多大?這一塊的石頭會不會被這小小的滴水滴穿?這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實體上的解釋。水能夠當機成三尺冰,滴水之是以能夠穿石,是因為在漫長的歲月裡從未停止穿石的努力,始終有一股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今天,我們在學習或是在工作上更應該如此,隻有發揚“冰凍”和“滴水”的精神,持之以恒,奮力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這樣才能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取得最後的成功。如果你的工作或學習是三心二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持之以恒,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樣,再崇高的理想也隻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做人就當具備這種“冰凍”和“滴水”的锲而不舍精神,一旦确定目标就持之以恒,并努力促使其實作的堅韌品格。行為上表現為對自己目标的執著追求,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取得最後的成功,何樂而不為呢?

5.劫持人質的人,以人質為要挾,從古到今都不乏其有。韓浩的智慧在于:一方面義正辭嚴地指責非法行為,另一方面暗示反擊不怕投鼠忌器。假意的渲染,使得劫持者手中的人質變得毫無價值,使得劫持者喪失了信心而前功盡棄。而曹操的一道指令,更顯示出鐵血精神,同時,也是根治劫持的妙法。

6.有識尚需有膽方可成偉業。知識與勇氣是不朽的,是以也就可以便你不朽。你掌握了什麼樣的知識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如果有真智慧,則可以為所欲為。孤陋寡聞者元異于自固一方黑暗世界。體力與判斷力好比雙手與雙眼。有識無膽者,其智慧是結不出果子的。

寇恂知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給他出主意的人。當皇甫文來言語之間流露出不肯屈服之意的時候,寇恂就當機立斷斬了高峻的心腹,斷了高峻的鬥志。最終,才令高峻害怕,投降了。因為寇恂懂得利用敵人,抓住了敵人最根本的智囊支柱。俗話說,抓東西勿抓刀刃,刀刃傷身;但若抓刀柄,則刀可護身。此理也可以适用于競賽。智者在敵人身上發現的用處比愚人在朋友身上發現的用處更多。善意視為畏途的困難之山,卻往往被惡意輕易鏟平。許多人之是以偉大,多半是由他們的敵人促成的。

7.以柔克剛,恰似柔火冶鋼,總能将鋼燒熔。老子日:“以無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也就是說,忌諱之事越多,越是縛了群眾的手腳,人民就越發貧困;國家統治的工具越是先進,社會就越加混亂難治;人越是機謀奸詐,新奇古怪的東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備,犯罪的人也就越會增加。是以,老子主張:“無為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概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為職者要“無為而為”。

老子的“無為”又可以以下三方面去了解,去領會,去幫助為職者實作目的。

第一,為職者應盡量少地施行指令。如果隻讓其它人依令行事,勢必會打消其它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必然會激起别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來,指令越多,越是無人執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别人靈活處理。

第二,為職者對下屬或其它人的活動應盡量避免幹涉或介入。

事物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與人的思維方法也是幹差萬别,甚至差異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面。故此,為職者不應對過多地幹預其它人做事,更沒必要在一旁指手劃腳,這樣非但幫不上忙,弄不好還會幫倒忙。為職者應當相信别人也能将某事辦好,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達到某一目的,實作某種願望不一定就必須像為職者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不一定必須按照為職者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隻要最終達到目的即可,為職者不必要過多地介人其它人處理的問題中,應保持别人相對的獨立和自主。

第三,為職者不能以過多的政策給下屬造成沉重的負擔。

聰明的為職者并非無所事事,撒手不管,而是細心留意員工們的心理狀态,情緒動向,把握大的方向和發展遠景。遇到困難時,在職員面前不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應是鎮定自若,自然輕松,恰似春風拂水,給職員百倍的信心。 “無為而治”為宗旨的政治哲學就是人們常說的“黃老之術”。縱觀中國曆史長廊,有不少出名的政治家為政都采用“黃老之術”,以無為而為,由無為達到有為。

8.對不能定為誣告,但屬于錯告的,要差別情況進行适當處理。如對因錯告沒有給當事人造成較大不良後果的,一般不追究錯告者的責任;對造成較嚴重不良後果及影響的,則要對錯告者進行批評教育,同時對經查實屬于錯告的,要在一定範圍内對被錯告者進行澄清,公布真實情況,消除不良影響,還幹部清白,也讓錯告者承擔一定的輿論壓力,失去群衆基礎。

必要的時候一定要抓誣告典型進行嚴厲查處并廣為宣傳。出于保護群衆信訪舉報積極性的需要,對查處誣告行為一般都相當穩妥慎重,但如果一經認定,就一定要嚴厲查處,決不姑息。可以采取公開審理、公開處理、召開大會通報情況、加大反面典型宣傳力度、多造輿論等辦法,依紀依法追究誣告者的責任,殺一儆百,以敬效尤,遏制誣告和舉報不實風氣的滋生漫延,營造和諧的信訪工作秩序。

9.俗話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面對危機,我們不能隻是認錯或等待其淡化,也不能放手不管或走極端。照理說,知錯就改就行了,可是職場卻不是那麼簡單。因為職場中的職業聲譽很重要,尤其是在跳槽的過程中,職場中有了污點,會難找工作。

是以首先要争取将功贖過的機會。先和上司積極地溝通,明确地表态,然後把自己心裡所想實話實說,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放在明處,希望主管能給自己一個将功贖過的機會,然後讓上司看到你的真誠和行動,并要在短期内産生行動的效果。

千萬不要拖延。關鍵是面對錯誤不要抱着得過且過的心理,推延自己的危機公關行為。犯錯時,最重要的就是坦白承認,然後要思索事情發生的原因。應回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失誤,并思考該如何改善,避免類似的情形再度發生。思索事情發生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自己的技能不夠純熟,可以接受再訓練,改善工作技能與提升專業度。

冷靜思考目前的處境。很少有人能看清犯錯背後所隐含的事實,這表明在工作上必須做出改變或是重新選擇。也許你的長處與這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不相符合,必須轉換跑道。

拟定未來的方向。找到自己的長處與潛能,想清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盡快重建立立自己的新事業,不要一直陷入先前犯錯的情境當中。你拖延的愈久,就愈難回到職場上。你必須立即找到未來的方向,做好生涯規劃。

《天下第一奇書:智囊大全集》(十二)作者:馮夢龍

10.因為是受寵幸的人,他的子弟即便是非常蠢的人,也有人為之“開綠燈”放行,送入太學就讀,實際上是鍍上了一層“金”字招牌,招搖撞騙。這在封建社會已是常事,看來确實是微不足道,我們為他這種視權貴如糞土的氣概而拍手稱快。當今此類事件依然存在,原因在于:對權貴是不能巴結的,其中之誘惑也是不能貪的。

11.沖突具有多樣性,在沖突的變換中要用足夠的指揮來權衡利弊和後果。呂端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的故事,就是我們了解智愚處理沖突的範本。

聰明和糊塗時人際關系的範疇裡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其本身并無優劣之分。隻不過太聰明的人,學點“糊塗學”中的妙處,于己大有裨益。古人雲:“心底無私天地寬。”天地一寬,對于一些瑣碎之事,就不會太認真,苦惱也不來了,怨恨更談不上。聰明時天賦的智慧,糊塗有時也是聰明的一種表現,人貴在及聰明與糊塗于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時且糊塗,随機應變,不妨試一試。

12.激情是精神的大門。最實用的知識存在于掩飾之中。亮出自己牌的人可能會輸掉。不要讓别人的關注戰勝你的謹慎和小心。當你的對手像山貓一樣窺視你的思想時,你要像烏賊噴墨一樣掩飾它,不要讓任何人發現你的意圖,不要讓别人預見到它,也不要别人阻礙或誇耀你的意願。

世間的事物,其表象與真相往往不同。很少有人透過表象看真相,多半隻滿足于浮光掠影的表象。要做正人君子,而臉上又兇相畢露,豈能奏效!

13.勇敢的骨子裡隐含着智慧,智慧的靈魂當以勇敢作為支撐。沒有經過大腦分析的勇敢,當然隻能稱其為愚夫行徑,沒有勇氣付諸實踐的智慧,也隻能算是一堆虛幻的泡沫。而深思熟慮之後選擇舍生取義,則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大智慧。

令人失望的是,這種“大智慧”正漸漸被這個物質時代所淡忘。勇敢者的壯舉成為“愚蠢”和“傻瓜”的代名詞,已經被識時務的人群棄如敝屐。在身處的這個時代,一些人崇尚的是比爾蓋茨打造的每秒數十美元的IT神話、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一夜暴富的秘籍以及諸如“厚黑學”之類的為官之道、經商之術等等。這種智慧的核心便是維護自我、保全自我或美其名曰成就自我。在這個生活樣式日趨多元化的世界,部分人思想觀念的天空隻是飄着自我的旗幟,這不能不令人感到無奈和悲哀。 讀到一篇短文,講的是螞蟻面對災難時的行為。當野火燒起來的時候,你知道螞蟻如何逃生嗎?衆多螞蟻迅速聚攏,抱成黑團,然後像雪球樣飛速滾動,逃離火海。平淡的文字讀來讓人驚心動魄。在洶湧的山火中,假如沒有抱成團的智慧,假如沒有最外一層的犧牲,渺小的螞蟻家族絕對全軍覆沒。我的心靈為這最外一層的螞蟻而震顫:這是一種何等的勇敢!又是一種何等的智慧!

推崇勇敢,并非不叫人珍愛生命。但珍愛個體,是要以整體的和諧健康為保證的。不積涓涓細流,何成江河海洋?如果任由生命流向自私的角落,世界終将幹涸成一片愚蠢的沙漠。任何社會和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付出代價。你逃避了這種代價,别人就要替你付,人人都逃避這種責任,那就要由這個逃避的社會和民族整體來付,變本加厲地付。

《天下第一奇書:智囊大全集》(十二)作者:馮夢龍

14.姜绾有勇有謀,憑借他平日訓練出來的精銳部隊作後盾,使他的威名足以壓倒敵人,是以才能在江上平安通行而不遇到什麼阻攔。由此可見,任何勇敢行為的背後,既有智慧的思想做鋪墊,更有刻苦的訓練做支撐,精神和思想的雙重保障,才能有利于順利地克敵制勝。

公元前230年,易水河畔,荊轲應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複返!”餞行完畢,荊轲提着樊于期将軍的人頭,踏上刺殺秦王的不歸之途。

公元前280年,蔺相如手捧和氏壁,在秦國王宮義正辭嚴,痛斥秦王恃強淩弱,背信棄義,誓與玉壁共存亡,最終以非凡膽識完璧歸趙。

三國時期,司馬懿大軍壓境,兵臨城下。諸葛亮淨手焚香,于空城之上悠然撫琴,上演了“空城計”。

勇敢讓生命高大,智慧令生命深厚。中國五千年的曆史中,這樣的人和事不勝枚舉。勇敢和智慧,算處上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兩種品質了。但細細探究這些古人的品質,突然發現其中沿襲了很多的曲解。

常常,我們在品評一個人的時候,将勇與謀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品質對号入座有勇無謀,有謀無勇,或智勇雙全。殊不知,勇與謀并非兩個毫不相幹的概念,勇氣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荊轲慨然應命,擔起刺殺秦王解救國難的重任,除了張揚勇敢的血性,又何嘗沒有彰顯一種超人的智慧?如果勇敢不是智慧,那為什麼又将勇敢作為解圍救困的最好方式?再說,蔺相如智鬥秦王,諸葛亮坐演空城,其前提正是勇敢。沒有直面殺身之禍的凜然之氣,又如何能在刀槍如林的虎狼之穴裡巧妙周旋?沒有正視災難的無畏和勇敢,又如何能生發以不變應萬變的過人膽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