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非子的說難

但凡遊說的困難,并不是說我所擁有的智慧在說服對方的時候有困難;也不是說我分辨解析事理的能力在表明我的意圖的時候有困難;也不是說我在無所顧忌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事理全部說出來的時候有困難。但凡遊說,它的困難在于能夠明白自己所遊說的對象内心的真實想法,然後拿我的說辭來滿足他的心願。

所遊說的對象追求高尚的名聲,卻用豐厚的财利去遊說,就會被對方看成一個志向和氣節低下的人,進而遭受卑微低賤的待遇,最終一定會被抛棄得遠遠的。所遊說的對象追求豐厚的财利,卻用高尚的名聲去遊說,就會被對方認為是一個沒有心機的人,做事情脫離實際的情理,也一定不會接受你的意見。所遊說對象實際上想要追求豐厚的财利,表面上卻裝出一副追求高尚的名聲的樣子,這時如果以高尚的名聲來遊說他,那麼對方隻會在表面上接受你的建議,但實際上卻在疏遠你;假如你以豐厚的财利來遊說對方,那麼對方會暗中采用你的建議,但在表面上抛棄你。這些都是不能不懂得的道理。

事情往往是因為事先保密而最後成功的,也往往是因為秘密洩露而失敗的。也不一定是遊說的人故意洩露秘密的,而是因為天下之事大多相同,當談到相同之事時,别人會覺悟,這樣事情有所洩漏,而遊說者就會遭遇危險。國君犯了過錯,可是遊說的人非要明明白白地引用一些美善之議來推導出他的過錯,這樣也會遭遇危險。君主賞賜給遊說者的恩澤還達不到豐厚的程度,而遊說者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全都說了出來,如果遊說者提出的建議被采納施行,并且獲得了成效,那麼君主就會忘掉他的功德;如果遊說者的主張沒有被采納施行,并且最終歸于失敗,那麼遊說的人就會受到懷疑,這樣也會遭遇危險。君主自以為自己的計策很成功,想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遊說者預先知曉而告訴了君主,這樣也會遭遇危險。君主表面上做着一件事情,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另一個目的,遊說的人事先知道并且參與進來,這樣也會遭遇危險。勉強君主去做他一定不願意做的事情,竭力制止君主一定不會罷手的事情,遊說的人都會遭遇危險。是以說:與君主議論大臣的短處,就會被君主認為你在譏刺他;與君主讨論地位低賤的小人物,就會被君主認為你在挾詐弄權;議論君主愛惜寵幸的人,會被君主認為你是在攀附靠山;議論君主厭惡憎恨的人,就會被君主認為你在試探他。遊說的言辭過于直接和省略,就會被當作一個不明智的人,進而被斥退;言辭泛濫、冗長,就會被當作是一個繁冗無實的人,進而被長久地擱置起來。根據事情的實際情況來陳述,則會被認為膽小怯懦、不敢暢所欲言;思考事情的範圍過于寬泛恣肆,則會被認為鄙陋、倨傲。這都是遊說的困難之處,不能不事先有所了解。

遊說君主的關鍵之處,在于知道君主所敬之事,并用言辭加以修飾,對于君主認為的醜陋之事,要加以遮掩而不言。君主自知失誤之事,就别再把他失誤的地方拿出窮究到底;如果君主認為自己的武斷決定是勇勐、果敢的表現,那就不要用令他産生敵意的話語激怒他;如果君主炫耀自己力大無窮,那就别找什麼令他覺得困難的事情來為難他。要為君主謀劃另外的事情,但要正好與君主所想的相同,贊譽别人的品行,但要正好與君主的品行相同,用言辭來美化那件事、那個人,不能對其進行中傷。如果有人犯了和君主相同的過失,就要表面美化那個人,說他身上沒有過錯。等到遊說者的忠心不再讓君主感到忤逆、反感,言辭也不會遭到打擊和排斥,這之後就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辯才和智慧了。這裡說的就是讓遊說者得到君主的親近和信任,不讓自己受到懷疑,智慧得到盡情施展的困難。能夠曆時非常久遠,而且得到的恩澤非常優厚,遊說者的深遠計謀就不會受到懷疑,與君主争論交鋒而不被怪罪,那麼他就能夠公開地與君主讨論利害得失,來成就功業,直接指出君主的對和錯,以此令其糾正過錯,用這樣的方法來輔佐君主,這就可以說是遊說成功了。

伊尹曾經當過廚師,百裡傒曾經做過俘虜,都是以求取君主的信任。是以這兩個人都可以說是聖人,他們尚且不得不奴役自身,經曆如此污濁的世事,那麼這也就不算是賢能人士所覺得恥辱的事情了。

宋國有一個富人,因為下雨導緻牆壁損壞。他的兒子說“不把牆修好就會有盜賊出現”,他的鄰居的父親也這麼說,到了夜裡,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這家人都認為兒子非常聰明,卻懷疑鄰居的父親是小偷。過去,鄭武公想要讨伐胡國,于是把他的女兒嫁到胡國。趁機問衆位大臣說:“我想發動戰争,可以讨伐哪個國家?”關其思說:“可以讨伐胡國。”鄭武公于是殺死了關其思,并且對外宣稱:“胡國,跟我們國家的關系就像兄弟一樣,你說要讨伐胡國,因為什麼?”胡國的國君聽了這件事之後,把鄭國當成親近國家而不再防備。結果鄭國人偷襲,占領了胡國的土地。這兩件事情中的遊說者,他們通過才智做出的判斷都是正确的,可是後果嚴重的遭到了誅殺,輕的也受到了懷疑。這說明不是明白事理有多困難,而是怎樣處理已經知曉的事理才是困難的。

昔日,彌子瑕受到衛國國君的寵愛。按照衛國的法律,偷偷地駕駛國君的馬車的人将會被砍掉腳。沒過多久彌子瑕的母親生了病,有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在夜裡就到彌子瑕那裡告訴了他,彌子瑕謊稱是衛君的指令,駕着衛君的馬車出了王宮。衛君聽到這件事後認為他很賢德,說道:“真是孝順啊,因為探望母親的緣故甘願犯下砍腳的罪行!”跟衛君一起遊覽果園,彌子瑕吃桃子覺得甘甜可口,于是沒有吃光,轉而送給了衛君。衛君說:“真是愛護我啊,忘了他的嘴卻隻是想着我!”到了彌子瑕姿容衰老時,國君對他的寵愛也疏遠了,卻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道:“他曾經假借君主的指令駕駛我的馬車,還讓我吃他吃剩下的桃子。”是以,盡管彌子瑕的品行與當初相比并沒有變化,可之前被認為是賢德,之後卻獲罪,是因為衛君的愛憎改變了的緣故。是以受到君主寵愛時,所做的都是适當的,是以備受親近;受到君主厭惡的時候,所受之罪也是應得的,是以更加疏遠。是以進谏遊說的人們不能不仔細體察君主的好惡愛憎,然後再進行遊說。

龍作為一種動物,它可以被馴服,也可以與它嬉戲,而且還能乘坐。但是它喉部下方有一尺多長的逆鱗,人如果伸手觸碰,龍就肯定要殺人。國君也長着逆鱗,遊說的人能夠做到不觸碰國君的逆鱗,幾乎就可以說是善于遊說的人了。

本文改編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譯文

繼續閱讀